婺源憶記

作者: tjm1966

導讀又到初春時節,油菜花開的婺源正迎來紛至沓來的游客。沐浴著初春溫暖的陽光,思緒回到了十多年前的婺源之行。那時的婺源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我體會到的是一份未加修飾、未被熏染的自然景像。 1997年4月17日下午,我自德興驅車前往婺源。車近婺源,但見沿路青山蔥郁,溪水碧藍,山坡綠草間紅花簇簇,這是我第一次留意到這被稱為映山紅的杜鵑花。不知不覺,路旁不 ...

又到初春時節,油菜花開的婺源正迎來紛至沓來的游客。沐浴著初春溫暖的陽光,思緒回到了十多年前的婺源之行。那時的婺源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我體會到的是一份未加修飾、未被熏染的自然景像。

1997年4月17日下午,我自德興驅車前往婺源。車近婺源,但見沿路青山蔥郁,溪水碧藍,山坡綠草間紅花簇簇,這是我第一次留意到這被稱為映山紅的杜鵑花。不知不覺,路旁不遠處青山碧溪綠樹間出現了白牆黑檐的村落和民居,那是有別於江西其他地方的徽派民居。我知道,自己來到了行政上屬江西但血脈上為安徽的婺源。

晚上,婺源朋友在縣茶葉公司設宴。席間,上了一道婺源名菜荷包紅鯉魚,很是美味,還有采自山間的新鮮蕨菜,也給我留下深刻印像。宴罷,觀看茶葉公司業余茶藝表演隊演示婺源茶藝,先是較為簡樸的農家茶,後是較為雅致的文士茶茶藝表演。據說還有器皿、程序更為講究的富家茶,不過未表演。幾名身著藍底印花布裙的女子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禮儀,布茶、煮茶、泡茶、上茶,品著婺源綠茶,令不諳茶道的我也感受到品茗的愜意和美感。

18日上午,在婺源朋友陪同下,驅車前往婺源曉林鄉境內的文公山游覽。婺源是朱熹祖籍地,其祖墓就在文公山半山腰處,我想此山應該另有其名,只是因朱熹之故,而名文公山了。山上的古杉群是婺源一景,當年朱熹曾在其祖母墓前手植二十四棵杉樹,據婺源縣志記載,朱熹植杉後,當時的縣令特意建亭並派兵護林,還昭告民眾古杉群枯枝敗葉不得砍伐。可惜文革期間古杉群被砍伐幾株,剩下16株古杉了。

我們在古杉群游覽時遇到當地一位熟悉和愛好婺源歷史掌故的婺源中醫院退休老中醫,他告訴我,當年朱熹按八卦方位手植二十四棵杉樹。我想朱熹這樣的理學大家對易學當然精通,八卦植杉這種說法是不無可能的。古杉群旁有一條石板鋪就的古驛道,老中醫告訴我,經此古驛道行可十余裡可至婺源縣城紫陽鎮,並言其實地走過。目送這條蜿蜒消失在山林深處的古驛道,不免令我起一縷思古幽情,有時間還真應該在這樣的古道上走走。

漫步下山,迎面幾名衣衫簡樸的中學生上得山來,一問是來春游。少年學子到留有朱熹足跡的文公山走走,倒也適宜,朱文公也會護佑桑梓後生。婺源雖是徽商之地,但也文脈悠遠,自朱熹後,清代還有江永、近現代則有詹天佑,據說江澤民的祖籍地也在婺源。

中午離開曉林,驅車前往思口鎮延村。現在的延村已是作為體現婺源“中國最美鄉村”之譽的一處著名景點,但那時還是一處普遍的村落,沒有游客。
思溪河邊的這個村落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已有近千年歷史,留存的古民居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三、四百年過去,仍可見當年的遺韻。石板鋪街,粉牆黛瓦、黑白相間的古民居給人樸素淡雅的美感。大面積空白的一片粉牆,粉牆上嵌有幾個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體現出“道法自然”的意蘊。尤其是山牆和馬頭牆飛翹的檐角,在蔚藍的天際勾畫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韻律美。每戶都是高樓高牆,堂屋內方柱石礎,格扇門窗,“商”字形院宅門樓,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青石板鋪地的“四水歸堂”有財不外流的天井,無不體現出徽派民居的建築風格和美感。這是我第一次走進徽派民居古村落,徜徉在平坦光潔的青石板街巷,我仿佛走進了數百年前皖南鄉村。

延村是江南徽商的發祥地,在明末清初,婺源的徽商差不多壟斷了中國的茶葉和木材生意,而延村和附近的思溪是當時江南最大的茶葉和木材集散地。延村人把當地盛產的茶葉和木材運銷到外地,經商致富後,把白花花的銀子寄回家鄉來買田造屋,光耀祖宗,形成精美的村落。但不知這麼,生活在那裡的後人家境寥落,由於年久失修,有些民居有些破敗。不少宅院內養了雞鴨,人畜共處一宅,搞得人游興頓減。有些村民還把精美的木雕窗欞和護欄賣給文物販子,換取一點小錢。好在還有不少民居,木雕、磚雕、石雕的梁枋、雀替、格扇、門窗保存完好,圖案精美,古意盎然,院宅齊整,令我駐足流連。

由於是農忙時節,不少村民在下田插秧,村落裡顯得有些寥落寂靜,不過這倒向我展示了延村原始真實的自然景像,這份景像也許在今天游客漸多的延村或是婺源其他村落逐漸甚至已經失去的最寶貴的東西。

告別延村,前往清華鎮彩虹橋。這座建於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也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廊橋。兩岸群山如黛,橋上的廊亭和兩旁的長凳可供過橋人避雨和歇息,橋下綠水長流,橋名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意。彩虹橋位於婺源古驛道之上,橋兩頭還可以看到青石板鋪就的古驛道遺跡。我沿著古驛道走上彩虹橋,再走向橋另一頭的古驛道,漫目周邊連綿的群山,遠處的村落,蜿蜒的溪流,一份遙遠的古意和恬靜悠遠輕輕流過我心際。

婺源還是我少時看過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外景地,車行婺源,隨處可見可供竹排飄流的清溪和溪上那簡易的狹窄木橋,這些都是電影裡可見的鏡頭,潘冬子夾帶鹽過的廊橋是否取景於彩虹橋呢?

離開彩虹橋,前往清華。清華是婺源的老縣城,不過我對鎮區沒有什麼印像,我感興趣的是那裡的古樹,這也是特意去清華的初衷。在那裡的鄉野上,可以看見一棵棵零星的參天古樹。我們特意到一所小學內看一株唐代所植的楮樹,需數人才能合抱,古意猶然。

離開清華回返,幾個學生迎著夕陽余暉向我們走來,為我們駕車的司機說,今天是周五,這些在學校裡寄宿,吃了一周從家裡帶的鹹菜肉糜的學生放學回家改善伙食,再帶點鹹菜肉糜回校作為下周的菜肴。我聞言感到一絲酸楚。不過,梅花香自苦寒來,誰能否定這些衣衫簡樸的孩子中將來不會再出一個江永、詹天佑那樣的人呢?

19日上午,在縣城游覽,看了兩處與朱熹有關的景點,一是虹井,另一處是廉泉。前者位於相傳是朱熹故居院內,據說1130年朱熹出生時,井中冒出紫氣如虹,故名虹井。後者則是朱熹曾游歷之處。據說婺源還有一口名為方塘的池塘,莫非就是朱熹《觀書有感》詩所詠的半畝方塘嗎?

告別婺源,途徑縣城邊一處農產品市場,附近正在平整土地,據說要建一座茶葉交易市場。徽州六縣產名茶,著名的便是祁紅婺綠,祁紅為祁門紅茶,婺綠則是婺源綠茶的簡稱。雖是名茶,但茶鄉婺源人似乎不自信,宣傳力度也不足,婺源朋友贈我四袋茶葉,包裝袋印中國名茶及黃山圖案,卻無“婺源綠茶”字樣。十多年過去了,好像婺源綠茶的知名度仍然不夠。

記得當時婺源還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經濟欠發達。近些年,婺源成為許多鄉村旅游者的目的地,特別是初春時節,去婺源看油菜花開已成為滬上人士的一項旅游項目。旅游業的發展,應該能帶動婺源經濟的發展,相信今天的婺源在日趨繁榮,但願那些我曾相識和相遇的婺源人的生活,如盛開的油菜花那般燦爛。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