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8 星期二
在茶膠寺坐上Tuktuk車,沒行5分鐘就看到前面停著一堆大小車的停車場,沒錯,塔布隆寺到了。透過路旁的腳手架隱約能看到裡面阇耶跋摩七世標志性建築-四面佛的塔門,因它正在維修,游人只能繞過正門走旁邊木板搭建的臨時入口。這是塔布隆寺的西門和它殘缺的最外層圍牆-第五層圍牆(1000米 x 650米),牆體已坍塌只剩下這塔門還在(也可能是後來重建的)。
進門後,沒見到電影《古墓麗影》中的巨樹、古寺交織纏繞在一起的場景,而是一片稀稀拉拉的樹林,沿著塵土飛揚的土路往前走了大約三、四百米,見到一個像橋一樣的石台,石台旁邊有幾棵參天大樹,有點電影中的味道了,石台旁一排微微隆起的土包似乎就是塔布隆寺的第四層圍牆(250米 x 220米)。
塔布隆寺(Ta Prohm,又叫塔布蘢寺,塔普倫寺)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公元1125-1215,公元1181-1215在位)於公元1186年為紀念他母親而修建的,神殿內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傳說是依據阇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形像而塑造雕刻的。塔布隆寺是它現在的名字,意為“祖先梵天”(ancestor Brahma),最初它的名字叫“Rajavihara”,是“皇家寺廟”(Royal Temple)的意思。與塔布隆寺相對應的是今天一早參觀的聖劍寺,它是阇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
據記載在吳哥古跡保護博物館(沒找到這座博物館)裡有一尊石碑,上面記錄了在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時塔布隆寺作為皇家寺廟時的規模:
1.第五層圍牆內居住著不下12640人和寺廟職員,包括18位高僧、2740位僧人、2232名助理(其中615名是女性舞者);
2.附近3140個村莊的79365名村民一起參與和幫助維系塔布隆寺的日常運轉;
3.寺廟內擁有總重量超過500公斤的金盤子,35顆鑽石,40620顆珍珠,4540顆寶石,876塊中國面紗,512塊絲單,523把陽傘;
4.寺廟群中有39座尖塔,566座石屋,288座磚屋,260座神龕。
塔布隆寺是一群東西軸向的建築,正門朝東。因西門離公路很近,而且去別的景點順路,所以大多數游客從西門進,但最好從東門出;或反之。與其它“廟山”形式的寺廟不同,塔布隆寺基本上是平面結構,五層圍牆一層層地包圍著中央的聖塔。在第四層圍牆內外原來有護城河環繞,現在痕跡都已模糊,而且被大片樹木所覆蓋。
在最中央的第一層圍廊(30米見方)內,它的四個角塔與中央的高塔也是按五點梅花陣形式排列,但它們幾乎都在同一平面上,不像之前看到的許多“廟山”那樣,中央塔遠高於四角的小塔,所以參觀這裡不用爬山下梯的,很輕松。
言歸正傳,穿過石台進到第四層圍牆內,能看到一條修復好的石板路,路兩邊有架起來的石欄杆,正前方是一座塔門,兩邊一字排開一條長廊,這就是塔布隆寺的第三層圍牆(107米 x 111米)。
正在維修中第三層圍牆和西塔門,游人可以參觀,但不能由此穿過。說是圍牆,其實牆外圍還有一圈帶有屋頂和兩層廊柱的長廊,在廊內行走,不怕風吹日曬,廊頂能遮風擋雨,所以應稱之為圍廊。
繞過正在維修的第三層圍廊,回到正門對著的東西軸線通道上,首先看到是路兩側的高塔。
第三層圍廊南北兩邊的塔門都正對有一座塔,它們分別供奉著阇耶跋摩的哥哥和他的宗教老師。其中南面的東塔門上刻有著名的浮雕“偉大的離別”(Great Departure),講述佛陀騎著馬偷偷離開了他父親的宮殿,佛幫他裹住馬蹄,以免馬蹄聲驚動家人。
從高塔再往前就是第二層圍廊(50米 x 50米),這是中軸線南邊的一棵騎在牆上的巨大木棉樹(Kapok),在樹根前搭了個專為照相用的木台,游客們排著隊依次走上去露出各式各樣的表情,聽見“哢嗒”一聲就趕緊下來,旁邊無數雙眼睛、虎視眈眈地盯著你呢。
從它那如蟒蛇一樣粗壯的樹根上,可以想像它的樹干有多高了吧。
爬滿根莖的大樹和寺廟共存是塔布隆寺最與眾不同的景色,也是很多作家、電影描述吳哥獨有的特色之一。在這兒生長著兩種樹:高大的、有粗壯根部的是木棉樹(Silk-cotton tree,Bombax 或Kapok);如藤狀、根部較小的是絞殺無花果樹(Strangler fig)。
走到院子盡頭仍沒把這棵騎在圍廊上高大的絲棉樹照全。從樹旁邊的小門進去,可以看到樹在牆內的另一堆更加令人震感的根部。
幾百年前,也許是一只鳥或是微風無意中將樹種帶到牆上的一小撮土壤中,經過雨水的滋潤,種子慢慢生根、發芽、成長,根莖順著牆向下延伸到地面,再往後樹干和樹根長粗,逐漸肢解著牆上的石頭,經年累月後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大部分石頭經不住樹根的擴張而松動、扭曲直至倒塌,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與高大的樹木融合在一起,共生共存,兩者缺一不可。
在高大的木棉樹面前,人工石塔顯得是那麼的矮小、脆弱;那圍牆更顯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岌岌可危的險境中。
纏繞在第二層圍廊上的樹根,樹根因為長年裸露在外,樹皮“風化”得像石頭一樣堅硬,早已沒有植物的感覺了。
第二層圍廊內的木棉樹樹根。當地人稱之為“蛇樹”,它的根像蛇一樣蜿蜒伸屈,樹根的形狀也像蟒蛇一樣。
如藤狀、根部較小的絞殺無花果樹。在電影《古墓麗影》中,朱莉曾從這棵樹上跳下,它因此也成為游客與之合影的熱門景點之一,樹前有繩子攔著,不能進到石門內。
絞殺無花果樹的全貌。游客們都自覺地在“鏡頭”外排隊,等候照相。
樹下的石門看上去就像背負著沉重負擔的老人,隨時都可能趴下。
樹根和石門。相信當年整個門洞都被樹根遮住了,清理時砍掉了那些擋在路口的樹根。
第一層圍廊內有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內南北牆邊,用力拍打胸脯會產生宏亮的回音,據說回聲越大代表人最誠實。
塔布隆寺廟群中浮雕相對比較少,一個原因是因為阇耶跋摩七世死後,國教由佛教轉成印度教,很多佛像遭到了人為毀壞;另一個原因是風化嚴重而自然損毀。
“坐”在牆上的木棉樹,為避免壓塌牆體下面用鐵棍支撐著,它的主根如巨蟒般纏繞在樹周圍,遠端的細根則鑽進任何有縫隙的地方。
塔布隆寺的經典景點之一,巨大木棉樹的樹根像一只只肉蟲一樣趴在圍廊的屋頂上。我們走過去時正趕上一隊韓國旅行團,大叔大嬸們輪番站在圍欄前照相,等了十幾分鐘他們才離開。
粗壯的樹根趴在長滿青苔的屋頂上,襯托出了滄桑的歲月和衰敗的王朝。
粗壯的樹根像只大雞爪子,踮著腳尖站在牆上。在這裡,木棉樹的樹根緊緊抓住寺廟和圍廊,與之交錯相纏,主干則挺拔向上,伸向天際。樹的上端展開成一個巨大的綠色傘蓋,下端四處延伸,像只布滿腳爪的章魚,唯有中間光杆一個,筆直向上。
雖說是假門,可門上和兩邊的浮雕刻得還很精致。
第三層圍廊東面一段,近期才整修完畢。塔布隆寺的維修工作由印度工程隊實施,圍廊旁邊貼有整修前倒塌時的照片,相比之下,修整得很見成效。
第三層圍廊往東有一座無頂長方形建築,這就是與聖劍寺相似的“舞女大廳”(Hall of Dancers),它因內部橫梁和外面牆壁上刻有很多舞動的仙女Apsara而得名。
由此往東是第四層圍牆,它的東塔門橫梁上有一組雕刻精美的佛像,其中有大地女神手捋她的頭發,趕走“情緒惡魔”Mara(朝北一邊入口處);和已損毀的以菩提樹、宮殿為背景的佛像(朝南一邊入口處)。
出了第四層圍牆,再往東走500米,可以看到一座入口朝西、只有南面有窗戶的長方形石屋,這是“壁爐客棧”(House of Fire,在聖劍寺也有同樣的建築),之後就是第五層圍牆的東出口。
回到第二、三層圍廊西邊,門上,浮雕已風化得相當嚴重,配上淡青色的綠苔,更顯得年代久遠和歷經滄桑。
後面的絞殺無花果樹依附在寄生植物上,從“寄生樹”身上吸取養分,繁衍自身網狀的根莖,細根延伸擴張,慢慢滲入到寺廟的牆縫中,隨著根部的生長壯大寺廟將逐步被瓦解,直至最終的倒塌。
人類在與自然的較量中永遠處於弱勢
塔布隆寺給我最大的印像就是巨樹的根纏繞著寺廟和圍牆,在幾百年的風雨中,或兩者共存,或寺廟倒塌而巨樹活力依舊。
下午3點40回到塔布隆寺的西門,參觀共花了1個半小時。
攻略:
1.塔布隆寺的游覽最好從東門進、西門出,看得全還不走重復路。
2.第三層圍廊內南北兩邊塔門正對有一座塔,分別供奉著阇耶跋摩的哥哥和他的宗教老師。其中南面的東塔門上刻有著名的浮雕“偉大的離別”。
3.第三層圍廊東邊有一座與聖劍寺類似的“舞女大廳”(Hall of Dancers)。
4.第一層圍廊內有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內南北牆邊,用力拍打胸脯會產生宏亮的回音。
5.第二層圍廊西邊有個木棉樹騎在牆上的照相點,牆兩邊的場景不一樣。
6.第二層圍廊東邊是塔布隆寺的標志性景點。
更多照片和內容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