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建造於公元15~ 17世紀的明朝,創建者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區的總面積超過120平方公裡,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如果說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為人們展開了一部雄渾的明史交響樂,明十三陵就是這部明史中每一段或激昂或平庸的小節塵埃落定的最後時分。越是走近它,你越會生出許多感慨:無論是艱苦創業的開國之君、頑劣荒唐的誤國君王、改良時弊的中興之主,他們都是人,都有著人的情感和心態。他們的生命走到盡頭,他們的陵墓卻還繼續訴說著他們的故事。
總神道:就算陰間皇城,也要有條寬敞的大街才行
明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全部仿照紫禁城皇宮建造。外圍是高大的城牆,城牆內的宮殿也按照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全長共7公裡的總神道,便是這座陰間皇城的陽關大道。
走進陵墓區的正門大宮門,經過兩側的下馬碑,穿過一系列碑亭,你就在兩側巨大36座莊嚴石像生的簇擁下,踏上了皇帝的靈魂之路。石雕生的順序排列相當嚴格: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是各有四匹,按先臥後立姿勢排列的獅子、駱駝、大像、麒麟、馬,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四人——皇帝們在生前曾威風凜凜地擁有四海,身後仍是帝國的主人。
長陵明成祖:矛盾和討論仍在地下繼續
你不必將明十三陵的眾多皇帝名稱倒背如流,甚至不必翻開中學的歷史課本,但長陵的主人——明成祖朱棣,你卻一定要知道。不僅因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不僅他做出了修訂《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等一系列流傳後世的壯舉,更重要的是,正因為他遷都北京,才徹底改變了你腳下的這塊土地。
長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占地10公頃,是朱棣和徐皇後的合葬墓,也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保存得最為完好的陵墓。陵寢分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你現在看到的文字卻是清順治皇帝的御筆。
邁入第二進院落,你會看到一座制式和紫禁城太和殿極其相似的建築祾恩殿,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也是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
祾恩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殿面闊九間,有66.75米,進深五間,計29.31米,殿面闊度超過了故宮太和殿。這裡的用料和工程質量比太和殿更講究:殿內支撐屋頂的不是大梁和長檁,卻是幾十根高大威嚴的金絲楠木大柱,中央四根大柱的直徑達1.17米,高約23米,形體之大,在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走進第三進院落,便到了每座陵墓的標志——明樓,然後便是朱棣最終的歸宿——寶城。明代陵寢封土都采取寶城、寶頂的形式,其建築方法是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即為“寶頂”。寶城、寶頂和明樓構成一個整體,既實用,又顯得陵寢莊嚴肅穆、神秘莫測。關於明成祖的無數互相矛盾卻又互有佐證的傳說,如今,就沉睡在巨大的寶頂下,隱沒在厚厚的黃土中。
定陵明神宗:治理國家外行、造地宮內行
定陵的主人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但很遺憾,他的名氣,遠沒有定陵本身名氣大。據說這位皇帝曾創下28年不上朝的光輝記錄,只是靠張居正等一系列著名大臣的輔佐,才得過且過地混過了48年。
不過,你也許不會指責他,甚至會暗暗竊喜——正因為他的揮金如土,才留下了一座寬敞明亮,令他在裡面興高采烈大宴群臣的地宮。400多年後,這座地宮又成為新中國第一座也是惟一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地宮。
定陵地宮深2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禮制上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前中後左右五個殿堂由七扇漢白玉門連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卻開關自如.門扇上橫著重達10噸的防倒塌的青銅扇管,門正面雕刻有乳狀門釘和銜環鋪首,背面與之相對應的地方有一個凸起的部分,關門以後,自來石就承托在這裡。
順著甬道下到地面深處,你會看到地宮前殿和左右配殿空空如也,只有高7.2米,寬6米的中殿裡,設有三個寶座,其中,最正中的寶座一如皇帝生前,靠背和扶手均雕有龍頭。寶座的前面,有祭祀用的黃琉璃五供和嘉靖年間的青花雲龍大瓷缸。缸中原盛有香油、放有燈芯的,作為長明燈,但是由於關門後地宮缺氧,這盞燈並沒有長明。穿過中殿,就是地宮的最大殿——後殿。後殿高9.5米,長31米,寬9.1米,正中設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棺床上安放著明神宗和兩位皇後的棺槨,還有裝滿隨葬品的26個木箱。
經統計,地宮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除了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明神宗和他的兩個皇後享用過的昂貴飾物和奇珍異寶。現在,這些寶貝都珍藏在距地宮出口不遠處的定陵博物館內,在這裡,所有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奢華,在你面前都變成可以觸碰的真實。
金翼善冠是這裡的鎮館之寶。金冠高24釐米,後山高22釐米,冠高14.7釐米,冠口徑20.5釐米,重826克,全部用細如絲發的金絲編結焊接制成。冠頂的二龍戲珠中的龍頭呈半浮雕形,形像逼真、線條流暢、紋路清晰均勻,飄逸自如。龍身等處則以粗金絲為骨,形成鏤空鱗狀,再配上二龍戲火球的凌空造型,氣勢豐凡而磅礡。
兩位皇後的隨葬品亦毫不遜色。定陵中出土了四頂皇後戴的鳳冠,均用黃金、珍珠和寶石等高檔材質編織而成。寶石最多的一頂上有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的則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因此,即使你面對其中最“普通”的鳳冠,都是享受一場美輪美奐的珠寶視覺盛宴,就算是當代最昂貴、最時尚的珠寶精品,與之相比都會自愧不如。
即使是帝後的尋常陪葬衣物,同樣令人驚艷:很多袞服采用中國傳統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有的甚至使用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既有輕紗羅曼的低調奢華,更有嘆為觀止的絕代手工藝。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其中一件,也需要10年的時間。
昭陵明穆宗:最糟的事,是被後人忘卻
“(朱載垕)是嘉靖的第三個兒子……(繼位)實在算不上一件好事,因為嘉靖不但命硬,還極難伺候,能和他打交道的,也都是徐階、嚴嵩這類老滑頭,以他的智商水平,只能重在參與了。”
這是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昭陵主人明穆宗朱載垕幽默風趣的描述。這位在36歲的盛年便因服用春藥過多而撒手人寰的倒霉皇帝,即位6年間既無建樹也無壞事,他的不大不小、不奢不簡的陰間宅邸,也被後世子孫漫不經心的忽略了。
昭陵數百年來歷經天災人禍,昔日壯麗的陵園建築滿目凄涼,只剩下殘破的明樓和陵牆。近年來,國家斥巨資進行了棱恩殿、棱恩門等建築的復原修建,重修後的昭陵建築宏偉、金碧輝煌,石橋和碑亭再現了明代秋祭時的隆重場面。左右配殿分別有展室,介紹埋葬在昭陵內的明穆宗和皇後的情況,以及明代親王妃嬪的墓葬規制。
如果你對建築感興趣,昭陵首創的“啞巴院”制度也很值得一看。“啞巴院”即寶城封土變形後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內壁相接,形成了封閉的月牙形院落。十三陵中,只有昭、慶、德三陵使用了這種結構。傳說為防止盜墓,修建月牙城的勞工多用啞巴,這樣他們就不會把通道秘密說出去,但也有史學家考證說,這種制度其實是國力衰微、開源節流的無奈選擇。
皇帝實際上是一個很不幸的角色,哪怕是陵墓中的一點點不同之處,都會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曾經的故事,隱藏在明暗交界的地宮內;只有石像生文官手中“為尊者諱,為賢者隱”的皇家正史,依然冠冕堂皇。
1.開放時間/門票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A。總神道:8:30~18:00,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
B.長陵:8:30~17:30。旺季45元/人;淡季30元/人。
C。定陵:8:30~18:00;旺季65元/人;淡季45元/人。
D.昭陵:8:30~18:00;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
2.交通
A.長陵/定陵/總神道
地鐵2號線德勝門站下車乘坐345支線、919路公交汽車到昌平東關換乘314路公共汽車定陵或長陵站下車。
B.昭陵
德勝門站乘坐919慢或919大站快車公交車沙河站下轉昌平22路公共汽車昭陵站下車。
3.相關景點:
除已修復開放的陵墓外,明十三陵內還沉睡著其他十位明朝皇帝,他們是:
1.獻陵:明仁宗朱高熾,朱棣之子,是個體恤民情、處事寬和的皇帝,停止了父親朱棣大興土木的諸多花架子工程。
2.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沿襲前代與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詔開倉賑濟受災百姓,不過後人只記得他在在位其間曾頒旨制造“宣德爐”。
3. 慶陵: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一個月皇帝,因是宮女之子被庶母鄭貴妃所梗梗於懷,以致造就明代三大疑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4. 裕陵:明英宗朱祈鎮,因“土木堡之變”被俘虜,後因 “奪門之變”歸位,曾殺害“北京保衛戰”功臣於謙。
5.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為人喜怒無常,殘酷嚴厲,是“壬寅之變”的主人,這也是中國正史記載的屈指可數的宮女反抗皇帝事件。
6. 茂陵:明憲宗朱見深,曾為於謙平反昭雪,因專寵比他年長17歲,宮女出身的貴妃萬氏而被後人津津樂道。
7.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即 “正德”皇帝,在位期間的壞事歷史罕見,但還是和李鳳姐的“游龍戲鳳”最出名。
8.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被譽為明代中葉唯一的較為勵精圖治的賢君,史稱“弘治中興”。
9.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專寵太監魏忠賢,是《錦衣衛》等諸多武俠片中的反面人物。
10. 思陵:崇禎帝朱由檢,就是那個在李自成破城後,殺死後妃公主後在景山自縊而死的最後一位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