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游記:暹粒.吳哥.斑黛喀蒂寺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2.8 星期二 出了塔布隆寺,順著隱約的圍牆直行再拐兩彎就是斑黛喀蒂寺的西門。 斑黛喀蒂寺(Banteay Kdei)坐落於塔布隆寺的東南角,兩寺相距很近,它建於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公元1125-1215,公元1181-1215在位)時期,後由他的兒子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進行了擴建。因為一直沒有找到記錄建造年份和數據的石碑,所以至今也不知道這座寺廟供奉的是誰,只 ...

2011.2.8 星期二

出了塔布隆寺,順著隱約的圍牆直行再拐兩彎就是斑黛喀蒂寺的西門。

斑黛喀蒂寺(Banteay Kdei)坐落於塔布隆寺的東南角,兩寺相距很近,它建於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公元1125-1215,公元1181-1215在位)時期,後由他的兒子因陀羅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進行了擴建。因為一直沒有找到記錄建造年份和數據的石碑,所以至今也不知道這座寺廟供奉的是誰,只知道在後來幾個的世紀中斷斷續續地被當作佛教僧院使用。有學者猜測阇耶跋摩七世為了表示對他老師的敬意建造了斑黛喀蒂寺;另有學者認為該寺是在原有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公元944-968在位)的一片寺廟群廢墟上重建的,這些說法都無法考證。

斑黛喀蒂寺的結構和塔布隆寺或聖劍寺很相似,只是面積略小些;整個寺廟呈平面狀,沒有中央突起的“廟山”。它是東西向的建築群,正門朝東,由2層圍牆和2層圍廊組成。正門對面是皇家浴場。原來的寺廟群由長方形圍牆圍起來,現在圍牆沒了,只剩下中間一長細溜兒破敗寺廟,所以游覽起來很方便,一個方向走,不用來回兜圈子。旅游書上建議最好從東往西走,先參觀皇家浴場,再從斑黛喀蒂寺的東門進,西門出;然後右拐直走,進塔布隆寺的東門。

司機把Tuktuk車停在了西門,看到西門門洞和上面的四面佛塔已損毀得認不出啥模樣了,圍牆更是蹤跡皆無,這是斑黛喀蒂寺的第四層圍牆(700米 x 500米),圍牆內原有護城河,現已干涸,而且被樹木覆蓋,所以根本看不出有河的痕跡。在兩層圍牆間除了中間一條殘破的主路外,什麼都沒有。

沿著主路往東走了200米,就是斑黛喀蒂寺第三層圍牆(320米 x 200米),門前是個十字形石台,與大多數寺廟的石台一樣,兩邊有蛇神那伽(Naga)之身當作的護欄,現在已倒塌和損壞,蛇身全都“趴在”了地上。傾斜的門和扭曲的牆用木架支撐著,看著都懸懸乎乎的。

進了第三層圍牆又是一小段開闊地,再往前就是第二層圍廊(58米 x 50米)西門,這層圍廊東西兩邊各有一座較大的塔門,南北邊是普通石門。第二層和第一層圍牆內側都有帶頂的走廊,所以應該是圍廊。

第二層圍廊內因地基下陷而快要坍塌的走廊,傾斜變形的一邊用木架支撐著。

再往東走就是斑黛喀蒂寺最內層圍廊(36米x 31米),牆上每隔一段都刻有仙女Apsara,背景是密密麻麻的花草叢。最內層圍廊的四角和四邊中間各有一座小塔,共8座;圍廊中央立有一座高17米、有5層蓮花寶座的高塔。

坍塌的第二層圍廊,原來整條通道都是有頂的,主通道旁邊還有一個矮點、有屋頂的便道。牆內就是有角塔的最內層圍廊,內部兩層圍廊相距很近,只有十來步的間距。

來斑黛喀蒂寺參觀的人不多,更沒見到旅游團,所以整個寺廟顯得很冷清,給人以空蕩、衰敗的感覺。

沿著主路繼續向東走來到第二、三層圍牆間的空曠地帶,中間有一條帶有蛇神那伽(Naga)護欄的石板路。

石柱上刻著的“魚”圖案,好似掛毯上的刺繡。

出了第三層圍牆,外面有個帶有那伽護欄和石獅守護的十字形石台。

十字形石台。從這裡往東走大約200米就到斑黛喀蒂寺的最東邊-第四層圍牆東塔門。

第四層圍牆東塔門,塔門上有阇耶跋摩七世標志性的建築-四面佛。門正對著皇家浴場。

塔門上的佛像,應該是佛與國王的合二為一體。

一進斑黛喀蒂寺的西門,就看到幾個小姑娘向游客推銷手中的明信片,嘴裡不停地嘟囔著:十張一美元,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看到左邊這個大眼睛的小姑娘很可愛,就招呼她過來照了幾張相,之後給她了幾塊糖。不一會她就把同伴也叫了過來,兩個小姑娘邊走邊念叨著:“糖果,糖果”,看著她們天真無邪和渴望的眼神,實在無法拒絕這小小的要求,最後還給了每人幾支鉛筆。

斑黛喀蒂寺從西向東一路貫穿下來,花了半小時。出了它的東門來到一大片水域的皇家浴場。

攻略:

旅游書上建議最好從東向西走,先參觀皇家浴場,再從斑黛喀蒂寺的東門進,西門出,然後右拐直走,進塔布隆寺的東門。一路下來,不走冤枉路。

更多照片和游記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