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樣小吃:油墩子
大概在二十多年前,上海的街頭巷尾,每到下午兩、三點鐘,會冒出一種小攤子。攤主一般是清爽的本地中年婦女,全部“枷生”[1],唯一只油鍋,一桶食油,一大盆蘿蔔絲,一大盆面糊,一個網勺,幾個橢圓形鐵勺,而已。
我從小就歡喜吃“油墩子”,特別是看攤頭阿姨汆“油墩子”。撈一勺子面糊,倒入橢圓形鐵勺,加入摻著蔥花的蘿蔔絲,最後再覆一小層面糊,加一點煎透的碎屑,隨後放入沸油中汆。鐵勺的柄有個彎鉤,阿姨把鉤子搭在油鍋邊口,讓“油墩子”在油裡汆,繼續做下一個。
“油墩子”在沸騰的油鍋裡被煎熬得上下翻動,散落一些面屑浮上油面。阿姨隨手用網勺撩起,以備後用。
慢慢的,大約5、6分鐘,最先的那一個“油墩子”被汆透,阿姨又是一個隨手。這個動作我最愛看,只消翻過鐵勺,用手一抖,“油墩子”會自然脫落。裝袋即可一吻膏讒。
這個過程,好像鋼鐵廠裡生產鋼塊一樣,“脫模”而成。我們這一代人,都有鋼鐵廠情節。從小被灌輸,工人是偉大的,鋼塊比書本要偉大。
能去鋼鐵廠參觀一次,可以興奮得比鋼鐵還要沸騰。看鋼鐵工人在煉鋼爐前煉鋼,恨不得快快長大,成為一個偉大的煉鋼工人。
所以我從小不愛看書。
可惜這種機會比較少,即使有也基本輪不上我這種後進的學生。於是,我就養成了到馬路上看煉鋼,順帶吃一塊“鋼塊”的愛好。
自從上海改革開放後,上海已不純粹是上海人的上海(當然本來就沒有純粹的上海人)。人變得越來越多,城市變得越來越大。
高樓在興起,弄堂在消失,隨之而去的,是昔日的小攤,和曾經的小吃。
這其中就包括“油墩子”,已經很少能在街頭巷尾看到本地中年婦女的影子。
我曾經尋著到上海著名的“油墩子”攤頭,224終點站“華陰路油墩子”,可惜自從“世博會”一開始,就被城管取締了。
我是屬於那種想看中國館,但更愛吃上海味的人。
中國館裡的“清明上河圖”,想必中國人都愛看。那一幅北宋年間的市井長卷,跨越千年而緩緩展開。我看到了酒樓的旗幡,街頭的小販,可仔細尋找,偏偏找不到城管的身影。
北宋的小販,他就不產垃圾嗎?北宋的小販,他就不用地溝油嗎?
“江漢”油墩子,別名:召稼樓油墩子, 地址:閔行區召稼樓古鎮興東街。這個“油墩子”,也許是整個上海唯一有店面的“油墩子”。
非常遠,在浦江鎮還要過去。
不過交通還算可以,坐地鐵8號線到“航天博物館站”(終點站),再轉浦江8路或閔行10到“召稼樓”即可。
“召稼樓古鎮”是上海新開發的一個旅游景點,屬於“新古鎮”。“新古鎮”的概念和“新古玩”差不多,我的理解是把新的東西做成舊的東西。
因為“舊”的東西都沒有了。
早干嗎去了?我實在很難理解“破四舊”這種人類歷史上匪夷所思的舉動。看看這個“新古鎮”上“古建築”雪白的牆壁,聞聞它新的“一塌糊塗”的油漆味道,我只能輕嘆一氣。
話說回來,做為一個周末的消遣之處,“召稼樓新古鎮”和“七寶新古鎮”以及“朱家角古鎮”都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可以吃到幾十年未吃的“油墩子”。
一想起早年上海的“油墩子”,我的煉鋼情節又煥然蓬發。
進“新古鎮”有一座“新古橋”,名曰“報恩橋”,不要過橋,右拐彎幾十步路,就可尋到“江漢”。
未近小店,就可聽到店裡阿姨的招牌上海話叫聲“全上海最好吃的油墩子”。
一個阿姨叫,兩個阿姨汆,“江漢”用兩個改良後的油鍋:長方型不鏽鋼電爐。一個阿姨對一個油爐,一爐急火,一爐慢火。“油墩子”先進急火猛汆,以催其熟。再進慢火中略熬,以煎其脆。待“油墩子”金黃脆硬,即可熱騰騰上手。
我是迫不及待,捏著紙袋子就吃。吃過“油墩子”的上海人都知道,嘴未吃,兩只手先油。
咬一口,幾乎可以聽到“油墩子”的邊角在嘴裡爆響,面粉變成脆條,上海人叫“刮了松脆”[2]。早年城隍廟有一種薄餅(名字我想不起來了),在進入油汆之前,要戳好多個洞洞眼。為何呢?油汆的面餅,在邊角落的地方最薄,就是這種地方,最好吃。吃這種薄餅,右手吃,左手要擋在下面,吃一口薄餅,“淅瀝索落”[3]的小脆邊就掉左手上。一只薄餅吃光,最後一個動作是:把左手抬到嘴邊,舌頭在手心舔一圈。那滿一嘴巴的細屑脆邊,碎嚼而歡騰,滿足啊!
再吃一口“油墩子”,就可以吃到蘿蔔絲,油汆的東西總歸是油膩的,但蘿蔔絲偏偏是解膩的東西。一口蘿蔔絲,帶著點汆透的面粉,清香四溢,回味繞舌。面粉和蘿蔔絲混雜在一起,吃上去更有一種厚實感。這種厚實感,是“油墩子”這種平常的小吃,之所以能成為早年上海人下午點心的最重要原因。
如今賣2元一個的“油墩子”,早年可能就幾毛來錢。我記得早年上海還有一種比較貴一點,也比較考究的“油墩子”,放一整只蝦的“油墩子”,那是真真好吃。儂想,吃只“油墩子”還可以吃“油汆蝦”,多爽啊!
可惜再也吃不到了,就算今天這只普普通通的“蘿蔔絲油墩子”,也已成了上海的唯一。
走的時候,耳邊在回蕩著上海阿姨的叫聲“全上海最好吃的油墩子”。想想也是,全上海的“油墩子”都不知哪裡去了,當然只剩下你家的“最好”。
我謹以如下之言獻給上海最好吃的油墩子:
我們總是在失去的時候,倍感失去的失落。
注:“枷生”[1]:生產器具 “刮了松脆”[2]:非常脆 “淅瀝索落”[3]:稀稀拉拉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油墩子店:伐曉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