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昧的孩童算起,習讀過的描述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篇章可謂汗牛充棟。倘若問起其中印像最深的詩句,相信許多朋友大抵會不約而同地誦出“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句來。的確,置身於桂林陽朔的山水美景之中而飽覽之是我兒時一個奢侈的夢想,一直珍藏在我記憶的扉頁裡,時常打開來摩挲一番,神游一番。在去年那個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我終於遂了擁抱這片甲天下土地的夙願,完成了一次在我諸多游歷中堪稱裡程碑的旅程。
10月15日下午,東航MU5387次航班載著我自合肥機場起飛,倏地進入萬米高空,凌駕於雲層之上。舷窗外,秋日照耀下的雲彩格外壯觀,綿延起伏,白如雪亦如絮,似黃山雲海一般。傍晚時分,飛機抵達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的兩江國際機場。走下舷梯,感到桂林的氣溫要比家鄉略高三、五度。隨即乘車赴30公裡外的桂林市區。隨車導游小陳是一位地道的桂林姑娘,她算不上漂亮的一類,我卻特別欣賞她那一口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甚至有點煽情的普通話,或可與專業播音員有一拼。她簡略地卻十分自豪地向我們介紹了桂林的概況。桂林因桂花而得名,是第一批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桂林市下轄12個縣,人口500多萬,但桂林市人口僅70萬。有28個少數民族,以壯、侗、苗、瑤為主。在漫長的歲月裡,桂林一直是人們旅游觀光的寶地,她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游客。桂林每年接待游客達1260萬人次,旅游收入占財政的70%。她不無遺憾地告訴我們,如果早幾天來,你能時時處處聞到桂花香;桂花是桂林的市花,全市有桂花20萬株,它是全體桂林人的摯愛。小陳又風趣地把桂林一些方言向我們道來:桂林人把朋友叫“狗肉”--不能理解為“狗肉朋友”--小陳特別強調;女孩稱男朋友為“我的拐”--大約是視其為自己的拐杖和依靠;男孩則稱女朋友為“我的菜”――大約有已將其收入囊中、慢慢品嘗秀色的意味;小男孩喚作“小八爺”,其在家中地位可見一斑。談笑中,旅途的疲勞也似乎減輕了許多。桂林人似乎很懂得客人“入門”的第一印像的重要。暮色中,進入市區的道路格外整潔,兩邊的華木林立,中間隔離帶則是綠草和花卉鋪就,給遠來的客人以賞心悅目的第一感覺。導游小陳笑曰,桂林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一切都變得更加美好。晚住位於市郊的玉龍時尚酒店。
16日,星期六,晴。早起時倚窗瞥見晨光隱現,今天是個好天氣,是個適宜游覽的好天氣。第一站是赴疊彩山。疊彩山位於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緊傍漓江西岸。8:40,我們已經達到景區的入口了。我正尋思著這“疊彩”的來歷,導游告訴我們:疊彩山因其山石層層橫斷,如彩綢錦緞相疊而得名,又由於山中有個四季生風的洞,又叫它作風洞山。進入疊彩公園大門,即拾級上山。未幾,行至洞口,洞口上方題有“疊彩山”三字,筆觸古樸蒼勁,力道非凡。此為我國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沈尹默老先生於1964年8月所題。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於(右任)”之稱,被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陳毅元帥的那句讓桂林引以自豪的詩句“願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就題刻在洞口右側。進得洞來,發現此洞像一只葫蘆,南北寬大、中間狹小。據說由於所處地勢高,形成對流,因此一年四季勁風不止,特別每至盛夏,洞外炎熱逼人,洞內則涼風習習,清爽無比。不僅於此,風洞還是壁刻的文物寶庫,其洞內外保存有古今石刻210件。洞內有一老者的指書藝術引來大家的興趣,只見其右手食指蘸墨,以指作筆,疾速在扇面和紙上作詩繪畫,一蹴而就,作品也應屬陽春白雪。為證明藝術層次,桌上亮有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對其報道的記錄。穿洞而過,我們隨著景區導游小姑娘的小旗,邊聽講解邊擇景拍照,終於登上了疊彩山主峰。疊彩山不高,然山體龐大,且山貌奇特,移步換景,故自古有“江山會景處”之美稱。駐足眺望,遠山近水、翠覆重巒、城郭樓台,盡收眼底,真是一副碩大展開的美麗畫卷,深感此山謂之“疊彩”不為過矣。近10時,我們向伏波山進發。車行片刻,就到了目的地,原來伏波山與疊彩山僅千米之遙,也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伏波山瀕臨漓江,孤峰雄峙,東枕江水,遏阻回瀾,故以為名;又因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經此而得名。說到馬援,也許人們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著名詩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大家一定熟悉。最近中央台熱播的電視劇《毛岸英》,毛澤東勸導劉思齊、紹華將毛岸英安葬在朝鮮時,就是引用了馬援的這句詩,體現了偉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在園內行走,舉目皆是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築,仿佛徜徉在皇家園林中。園內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園、文物,素有“伏波勝境”之譽。山崖下建有一鐘亭,其形方正古樸,為單層翹檐攢尖頂4角方亭,中懸掛鑄造於清康熙八年(1669)的重2700多公斤的大鐘,用以宣揚清定南王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回廊中,安放了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鍋”,為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在伏波山腹部有一洞,見南口東壁題刻有“還珠洞”3字。我們正在朝電視劇“還珠格格”上聯想猜測時,導游連忙更正,說那是不搭界的事。還珠洞又名伏波岩、玩珠洞。現在的主洞口南向,洞內高4至6米,寬6至8米,總長127米,洞的形成距今約1萬年。洞內有一處岩壁謂之“千佛岩”,可拾級盤旋而上。這裡分布著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分三層,面積約百余平方米,造像面目清臒,體態溫和,服飾簡樸,刻工精細,是寶貴的佛教藝術傑作,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最奇特的是還珠洞中的試劍石。試劍石居還珠洞東口,緊靠漓江,為一自洞頂垂懸而下之巨石,距地面僅寸許,戛然而斷,實為奇觀,相傳為伏波將軍馬援試劍所致。後人寄以美好的願望和遐想,稱之“狀元石”,原由是桂林地區出過兩名狀元,一是唐代的趙觀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則,表達了人們對多出良才的美好願望。游人紛紛競相撫摸這寸許高的空間,祈求給自己或家人帶來好運。從伏波山下來,沿途樹上多懸有小木牌,上書養生保健知識,腳下石徑上鐫刻著桂林方言的普通話注解,煞是有趣;還有一處叫做“瘦身坊”的,幾根木柱立於地上,空隙寬度不等,游人視自己胖瘦程度從中穿過,有胖子被卡在木柱中間呈狼狽相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時間在和風、美景和歡樂中不覺地游走。天近午,我們又來到桂林最著名的游覽地――像山景區。像鼻山原名漓山,又叫儀山、沉水山,簡稱像山,是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組成的,位於桂林市內桃花江與漓江彙流處,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像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像征,也是桂林的城徽。當只在畫面上看見過的像鼻山直逼眼前時,我還是有種被震撼的感覺,大自然的造化不自覺地就將天、地、人和自然構成一幅美妙的和諧畫面。此時景區內游人如織,大家都以像鼻山為背景,留下這美好的瞬間。略微遺憾的是,游程安排過緊湊,像鼻和像腿之間的水月洞、部位恰巧在像眼處的像眼岩都不能近前觀賞了。據導游介紹,“像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歷代文人學士屬文賦句, 莫不嘆為觀止;像眼岩則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 可覽桂林鱗次櫛比的城區樓宇街市;從右眼遠眺, 可觀江波帆影,閃爍隱現於漓江之上。出了景區,我們循山路而行。忽聞一陣酒香隨風飄來,導游說,這是桂林著名的三花酒的香味。原來,像鼻山地洞是桂林三花酒儲藏室,隔著地洞便可聞到桂林三花酒的陣陣清香。中午在桂星滿意酒店用餐,成色還算滿意。接下來依照行規,前往參觀了廣西地質博物館。
下午的行程是導游小陳臨時推薦的,名曰“古東瀑布”,聲稱是桂林游覽的精華地,若錯過必定悔青腸子。我們比較配合地交了100元費用。古東瀑布距桂林市約26公裡,因地屬靈川縣大圩鎮古東村而得名。桂林的這幾個著名景點相互依偎,如五官畢聚,省去了區間耗時的舟車勞頓,卻有種美景紛至沓來而應接不暇的感覺。進得景區,先上木船水中行,船是那種畫舫式的。船上掛著許多晃晃悠悠的小牌牌,上面是類似電影“劉三姐”中對歌的歌詞,如“什麼結籽高又高、什麼有嘴不說話(哎)”之類。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中一個美麗的歌仙,圍繞她有許多優美動人、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果然,小船剛剛撞開漣漪,歌聲已傳入耳畔。不遠處水面幾只小小竹筏上,有身著少數民族艷麗服飾的“劉三姐”亮起了歌喉――“什麼有腳不走路、什麼沒腳走千家(哎)”,在導游的慫恿下,我們也扯著略帶沙啞和少許恐怖的嗓音跟著吼起來――“板凳有腳不走路、銅錢沒腳走千家(哎)”,唉,這些爺們放肆起來真是沒得比。半小時後,我們上岸,踏上了游覽古東瀑布的路線圖。古東瀑布是一個自然風景名勝區,是全國唯一一個由地下湧泉彙集形成的多級串連瀑布,瀑布比漓江水位還高180米,尚能噴湧;也是一個因鈣沉積作用可逐漸長高而改變景致的瀑布。導游告知曰,游程分陸路和水路兩種,陸路平緩悠閑,水路驚險刺激。我毫不猶豫地選擇水路,就想玩個心跳。花5元錢租了安全頭盔和草鞋,瞬間一身行頭像模像樣。水路入口處一塊岩石赫然在目,上面書有“智者樂水”四個大字。隨即,我們沿陡峭的岩壁攀緣第一級瀑布,岩壁上鑿有小坑供腳蹬,一根長長的鐵鏈自上貫下供手抓。帶著轟鳴聲的瀑布從頭頂處飄然而下,形成條條玉帶,濺起萬千浪花,騰起蒙蒙水霧,頓濕衣襟;更絕的是,岩壁上的縫隙和小孔中也在汩汩地湧出泉水。腳下長滿青苔的岩壁上,水紋明晰可鑒,呈清澈透明狀;兩岸林木蔥郁,藤曼垂壁,蔭蔽幽靜。我們興致盎然地涉水攀爬,縱情嬉戲,登鈣化瀑布群、穿曲徑叢林、越森林布道,盡情地飽覽和享受了蝴蝶湖、天然觀音、龍呤潭、將軍石的曼妙景致。將到終點時,又一塊巨石橫亙眼前,文為“仁者樂山”,與前之“智者樂水”相得益彰。一路觀景,一路歡愉,韻致各具,如痴如醉。山水之間,靈鐘毓秀,把小小的我融入神奇的天地山水之中,融入神秘的自然美景之中,宛若置身於世外桃源,回歸自然的親切感油然而生。直到上車返回,我仍在回味著,連嘆不虛此行。我想,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身臨奇境的感受自然生態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天然聯系,身心得到淨化,雜念一驅了之,這才是旅游的意義所在。晚餐在桂林東福酒樓。
華燈初上時,我獨自一人徘徊在桂林鬧市街頭。桂林城市不大,樓宇也不算奢華。我無心逛店購物,只想品嘗特色小吃。回到駐地芙蓉賓館時,我的胃中已增添了肉夾饃、榴蓮、毛栗、烤肉等美食。
17日,星期天,多雲。說也怪,自打早晨起床,就有點莫名的興奮,因為今天將要進行的旅程的是游覽漓江。早餐後,我們乘車赴磨盤山碼頭。車上,導游向我們渲染地描繪著漓江的美麗畫面。漓江全長170公裡,我們游覽的是桂林至陽朔80余公裡的江面。陽朔隸屬桂林市,屬典型的卡斯特岩溶地貌,境內有2萬多座山,17條河流,是名副其實的山水之地,以“山青,水秀,峰奇,洞美”而聞名天下,百裡山川處處奇山秀水,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桂林山水的精華所在。而漓江正像一條青絲羅帶,把桂林陽朔的美麗景點串聯起來。早些年,曾有評選國內十大美景活動,漓江名列第二,第一名是安徽的黃山。我們被導游撩撥的心裡癢癢的。
8:40,我們離開了擁擠的碼頭登上游船,開始的漓江之游。隨船的導游小姐在熱情地為我們作講解。我立於甲板上,一任金風拂煦,愜意地邊聽邊看,心境也明快起來。游船緩緩地在漓江上行進,撥開了層層波浪;江水清澈見底,兩岸蒼翠含黛;極目處,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山峰林立。江面上飄蕩著許多載著紅男綠女的竹筏和橡皮舟,還有帶著轟鳴聲飛速駛過的摩托艇,他們似乎更有情調,靠近時大家友好地揮手致意。由於天空薄霧氤氳,遠處起伏的群山朦朦朧朧,若隱若現,似美麗的少女披著神秘的面紗。近十時,導游小姐指著漓江東岸,說,前面這地方叫做草坪鄉,這裡群峰屏立、山水俱佳,被譽為“青羅帶上的一顆明珠”。草坪鄉古時為水路驛站,村民多姓“白”,現在是廣西唯一的一個民族自治鄉,村裡保留有清朝道光九年重新修建的清真寺,內有1940年由白崇禧親筆“興教建國”碑。蜿蜒前進中,導游小姐向我們指點著介紹了遠處的望夫山、九牛看三洲及冠岩等漓江精華景點。船行約半,我們經過了漓江西岸的一個很詩意很羅曼蒂克的地方――鴛鴦灘,這就是漓江著名的楊堤風光所在地。此時,空中霧靄已悄然褪去,眼前景致清新明亮起來。導游小姐說, 到此處就進入漓江景區的山水精華所在。果然,這一江段曲折蜿蜒,碧水縈回,奇峰倒影,幻景天成。但見岸邊翠竹連成十裡的綠色翠屏,搖曳在青山、秀水、飛瀑、淺灘之間,給人以清幽、寧靜之感。據說,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還能目睹漓江著名的“楊堤煙雨”景觀——就像中國山水畫,群峰綠水之間,景物隱約迷離,那樣,你我一定會陶醉在美景之中。忽然間,船艙裡的游客都跑到了甲板上,原來,漓江景色中最精美的畫面將要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享譽天下的“九馬畫山”和“黃布倒影”。果然,隨著船行,美景如夢如幻,啊,一個美少女在裊裊婷婷走向我們的眼簾。行至最佳觀景處,我們興奮地欣賞屏,聲靜氣地聆聽導游小姐的描述。九馬畫山是漓江邊上最有名的山峰之一,位於漓江東岸畫山村附近。相傳九馬本是天宮神馬,趁齊天大聖孫悟空任“弼馬溫”時看管不嚴,便偷下凡間,在漓江邊飲水時,被一畫工看見,畫工想描繪下來,結果馬群受驚,慌亂中誤入石壁而永留人間。畫山五峰連屬,臨江石壁因凹凸不平、顏色濃淡而形成青綠黃白,眾彩紛呈,班駁有致,山壁的岩石上,似馬非馬的圖案宛如一幅神駿圖,因有九馬畫山之名。九馬栩栩如生,神態各異,或立或臥,或奔或躍,或飲江河,或嘶雲天。關於此景,清代詩人徐沄曾賦詩贊嘆:“自古山如畫,而今畫似山。馬圖呈九首,奇物在人間”。 層層綠意在視野中延伸,豐盈而透亮。漓江千姿百態的峰叢在這樣的底色裡被潤染成大大小小、重重疊疊的水墨剪影,一層一層淡出去,淡出去,最後融入天際。由於它們均為神所變,因而形態莫測,難以辨認。傳說當年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游漓江經此時,周恩來總理看出了九匹馬,陳毅副總理怎麼看只能看出七或八匹馬,人們笑談說,這就是正副總理的區別。少頃,漓江西岸的“黃布倒影”又把人們的眼球吸引過來了。黃布倒影得名是因灘底有一塊米黃色的大石板,似一匹“黃布”而得名。漓江山色美,美在倒影中。漓江倒影要數黃布灘最美麗、最醉人了,她是漓江精華中的精華。扶欄放眼,江面開闊,水平如鏡,清澈澄碧,綠竹護堤,倩影婆娑,山巒、翠竹、藍天、白雲倒影在碧水之中,山水一體,水天一色,美不勝收!清朝詩人袁枚的名句:“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就是對此景的概括。導游小姐手指前方說:新版20元人民幣背景圖案元寶山到了,我們紛紛找出20元面額的人民幣,與著眼前粼粼波動的倒影比對著。我很笨,總覺得處處都像而又不像;又一想,美景佳境滿目皆是,難分伯仲,便釋然了。據說,中國駐聯合國總部大使館掛著兩幅巨畫,一幅是“萬裡長城”,代表的是中國人文景觀,另一幅就是“黃布倒影”,代表中國的自然景觀!一路上,我似在畫中游,如在瑤池仙境中走了一回,愉悅莫名。漓江不愧是世界上風光最秀麗的河流之一,是中國錦繡河山的一顆璀璨明珠。
13:30,我們戀戀不舍地結束了漓江之行。下午的景點是銀子岩。銀子岩位於桂林荔浦縣,就是那個因盛產荔浦芋頭而出名的地方。下了車,便感到銀子岩景區充滿了綠色,青山綠水,樹木田野,植被豐茂,遠處隱約可見有木樓古寨。導游小陳“忽悠”說,桂林的岩洞很多,但銀子岩是其中最美的。到了洞口,我們隨講解員魚貫而入。銀子岩屬層樓式溶洞,因洞中含有石英石、方解石微粒的化學沉積物在燈光的映照下,折射出銀子般的光澤,故此得名。我們小心翼翼地緩緩而行,因為地面有多處滲出水漬,有點濕滑,我大聲告訴同伴萬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大家皆笑。銀子岩洞內長度約2公裡,幽幽森森,迂回曲折,包括下洞、大廳、上洞三大部分,彙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各種類型的鐘乳石,特色景點數十個,名稱也堪稱一絕,如音樂石屏、廣寒深宮、雪山飛瀑、佛祖論經、獨柱擎天、混元珍珠傘等。鐘乳石在彩燈的照耀下,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形像逼真。正如導游所說,銀子岩的景是精美絕倫的,許多鐘乳石閃閃發光,猶如銀子般的潔白、鑽石般的閃耀、水晶般的晶瑩。驚嘆之余,我調整好相機,留下了一幅幅靈秀奇美的畫面。
太陽西沉時,我們抵陽朔貝斯特大酒店,匆匆在大排檔完成晚餐後,邀幾個驢友奔陽朔西街而去。因為導游在車上就對我們說,來陽朔不去西街是要後悔不及的。二十分鐘後,我們已在西街的入口處了。陽朔西街又被戲稱洋人街,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西街長約600余米,是一條一條由青古石鋪成的街道,兩旁布滿各式各樣的商鋪、西餐廳和酒吧,風格各異,顯現著國際情調的人文景觀,給西街染上了一抹異域色彩。每家店內的主人都力求用自己獨具匠心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來招攬客人的光顧。西街上金發碧眼的外國人隨處可見,很多外國人選擇在這裡長期居住、休閑和做生意。據說,西街上的普通居民以至於街上賣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夜幕下,我在熙熙攘攘的游人間穿梭,在鱗次櫛比、燈光閃爍、音樂悠揚的店鋪間欣賞品味。在這裡,不管是外國人還是國內游人或者是本地人,西街的一切都為任何到此一游的客人構築了最休閑的氛圍。西街上的商鋪千奇百怪,從古老的中國畫到民族餐飲、小吃一應俱全。各個民族特色的商品似乎都能尋見,各種印有民族標記的掛包、飾品讓人眼花繚亂,盡顯時尚色彩和民族韻味。藏族風情商店可以片刻將你從頭到腳打扮成一位美麗的藏族少女。聰明的外國人掙鈔票的套路絲毫不比國人遜色。一些高檔的酒吧、咖啡廳、西餐廳、精品服裝店和小型賓館都是洋人所開。我想,如果拋開雜念和繁冗公務,關掉手機,而踱步西街,或尋一異國情調的幽雅處小坐,要一杯咖啡或茗茶,在美景與音樂的陪伴下度過最愜意的一段時光——“偷得浮生幾日閑”,那麼在這裡就能真正體驗什麼叫享受生活。 我不敢過久停留,對風情萬種的西街只能浮光掠影地匆匆一覽,因為晚上還要觀看曾被極度炒作的大型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像·劉三姐》。
21:00,我們已經端坐在劉三姐歌圩山水劇場裡。劇場坐落在陽朔城東漓江與田家河的交彙處,由書童山、玉屏峰、雪獅嶺等十二座山峰和2平方公裡水域構成。觀眾席為綠色梯田造型,180度全景視覺,可觀賞江上2公裡範圍的景物及演出,設有2600個露天席位,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實景劇場。演出開始了,我悄然溜到了第一排。《印像·劉三姐》由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出任總導演,演員陣容強大,由600多名經過特殊訓練的演員構成;演出服裝多姿多彩,根據各不同的場景選用了壯族、瑤族、苗族等不同的少數民族服裝。演出在紅色、白色、銀色、黃色四個“主題色彩的系列”裡,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溶入山水,還原於自然,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讓陽朔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別是侗族小歌手和少數民族姑娘,她們以原始的嗓音歌唱,以純樸的動作舞蹈,很美也很真實。《印像·劉三姐》場景華麗宏大,美輪美奐,利用大規模的環境藝術燈光及獨特的煙霧效果,體現了一種淋漓盡致的豪華氣派,創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讓人領略到華燈之下的優美、柔和、嬌艷和神秘,令人嘆為觀止。張藝謀不愧是大手筆。世界旅游組織官員看過演出後如是評價:“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買機票飛來看再飛回去都值得”。整個演出時間約60分鐘。子夜時分,安然入睡。
18日,星期一,晴。早餐後返回桂林。在將近10點的時候,我們抵達桂林市北8公裡處的蘆笛岩。因洞口附近叢生蘆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來音色柔美,如裊裊仙樂,又如山澗流水,故名“蘆笛岩”。 蘆笛岩的名氣大過銀子岩,被譽為“人間仙境”、“地下藝術宮殿”。進洞細觀,但見景點密布,彩燈炫目,洞奇石亦美,洞內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玲瓏多姿,景像萬千,洞內各種石頭組成的雄偉“宮殿”、高峻“山峰”、擎天“玉柱”、無邊“林海”讓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中。但缺陷也是明顯的,由於岩洞的人工痕跡太多,許多景物系後人用巧石堆砌而成,少了渾然天成的韻味,失卻了億萬年緩慢演化的歷史滄桑感。尤其懊惱的是,照相機此時出了故障,竟沒有留下可意的照片。 接下來的行程頗為輕松,我們在桂林城市公園裡信步觀覽,放飛情緒,悠然地如在自家庭院。午餐在玉滿酒店。旋即,我們赴七星公園游覽。七星公園位於漓江東岸,因園內有七星山七峰並峙,宛如天上北鬥七星座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園內綠蔭華蓋,曲折清幽。亭台水榭,假山奇石,平橋曲廊,盡入眼簾。許多頑皮的猴子在若無旁人地向游客討要食物,甚至在強行“搜身”。在七星公園西面有一座花橋,為石砌5孔,始建於宋。 春夏時節,該處山花爛漫,故名花橋。 橋全長134米,由水、旱兩段組成。水橋4大拱, 拱圈倒映水面,狀如滿月,有“花橋虹影”的美譽。大自然不時為我們留下神來之筆。我們來到了桂林八景之一的駱駝山前。駱駝山謂之山有點誇張,它是地殼運動融蝕後的一塊殘石,高約二十余米,寬三、四十米。崚嶒峻峭,似斧劈刀斬一般。因酷似伏地駱駝,游人見之,直呼為駱駝,足見形像逼真。自然界中,如此神似和形似的石山不可多見,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稱得上是一件稀世的藝術珍品。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游覽桂林風光時,在駱駝山前的草坪上發表了環保演講,現建有一塊紀念石碑。一群少數民族裝束的姑娘湧過來,生拉硬拽地邀游客照相,我連忙回絕。由於時間倉促,我們只能對公園的眾多景點匆匆掠過。隨後,我們又到一個茶葉店小坐小憩。在夕陽西下時,我們趕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稍事休息便乘東航MU5388次航班踏上歸途。
桂林陽朔之旅,使我對祖國美麗的版圖又增添了新的認知。她的山光水色,幽雅綺麗,讓我心曠神怡、靈魂淨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其實,千百年來,桂林山水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入詩文、入書畫,盡領風騷。在文學上,韓愈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尤為傳神;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記裡對桂林山水進行了詳盡地描述。在繪畫上,當代山水畫大師齊白石、黃賓虹鐘愛桂林山水,畫出了桂林山水的神韻;國畫大師劉海粟曾十上黃山,畫盡黃山風光,晚年卻鐘情於桂林山水,足見其多麼誘人。我驚嘆桂林陽朔夢幻般的山水,對其美好的回憶將是我儕人生旅途的珍藏版。願我的國家發展的更加快速,建設的更加美好,也如美麗的桂林陽朔山水一般。我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