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9 星期三
凌晨5點起床,5點半又踏上了看日出的旅程。日出效果和前天的差不多,只是今天多等了20分鐘,直到太陽升上吳哥寺塔頂才離開,原定6點半離開吳哥寺,可出來時一看表都7點了。出了吳哥寺大門找到司機後就不停地催促他趕緊去女王宮,網上攻略說8點半以後大批旅游團就到了,要想照相就沒那麼容易。
一路上司機也加快速度,眼瞅著路上的車一輛輛被我們超過去,碰到行駛的Tuktuk車時,還會用眼神目送車上的乘客一秒鐘,似乎在流露出一種得意的表情,終於在8點前到達了女王宮,這麼緊趕慢趕地從吳哥寺到女王宮也用了50分鐘,留給我們也就半小時清靜時間。到這兒時已有一個旅游團在檢票了,真夠早的啊。
女王宮(Banteay Srei,意為“女人的城堡”,又叫班蒂斯蕾,斑迭斯雷,Srei-年輕女子的意思)始建於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公元944-968在位)時期,在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公元968-1001年在位)的1002年完成。寺廟原名為Tribhuvanamahesvara,意為“三重世界的主宰”,現在的名字“女王宮”可能來自於它牆上精美絕倫的女神浮雕。廟內主塔供奉著三重世界主宰之神濕婆(Shiva),後面的三座塔被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以北供奉毗濕奴(Vishnu)。女王宮其精美的浮雕、小巧玲瓏的建築和艷麗的色彩而被稱為“吳哥古跡中的明珠”。
據女王宮的奠基石記載,它的建造者是羅貞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使得女王宮成為吳哥唯一一座非皇室的寺廟。Yajnavaraha可不是一般人,他有著皇家血統,是曷利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 I,公元910-923年在位)的孫子,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公元944-968在位)的顧問和他兒子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公元968-1001年在位)的老師,被譽為“最出色的精神導師”;他的家族可追溯到吳哥王朝的開國元勛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公元775-850年)時期。這位大臣既是一位學者又是一位慈善家,希望救助百姓於病痛、冤屈或貧苦之中。廟宇的周圍原來是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鎮子。
因為女王宮處於遠離吳哥城的偏僻山村中,所以直到1914年才被法國人發現。1923年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從女王宮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成為轟動一時的案件。隨後馬爾羅被逮捕,失竊的女神像也被送回柬埔寨,他先被金邊法院以“盜竊文物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後經法國政府在背後做“工作”,改判為有期徒刑1年緩期執行。馬爾羅也是個傳奇人物,他憑借小說《人類的命運》(Man’s Fate)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並被列入“20世紀的經典著作”,本來不大出名的馬爾羅也一躍而跨入“法國一流大作家”的行列。小說的故事發生地點在中國,描寫了蔣介石和中國共產黨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後者不惜犧牲生命、前僕後繼地與蔣介石進行著殊死的搏鬥。馬爾羅曾任戴高樂時代法國文化部長,且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65年來中國時見過毛澤東,逝後葬於法國巴黎先賢祠。
女王宮與吳哥絕大多數寺廟一樣,是東西軸向的建築,坐西朝東。它由3層圍牆和一圈護城河圍著。我們檢查完門票後,穿過一小片樹林來到它東邊的入口。
此時游人還很少,諾大女王宮略顯冷清,從它的東門往裡望去能一眼看到頭,整個寺廟群給我的第一印像就是滿眼都是土紅色,廟是紅色的,牆是紅色的,連地都是紅色的。
這是女王宮的正門,孤零零地立在那裡,旁邊沒有圍牆的痕跡,可能以前是用木頭圍欄把寺廟和附近的村莊分開來。
正門入口三角牆上的浮雕,諸神之王因陀羅神(Indra)騎在他的坐騎三頭大像Airavata身上,右手拿著霹靂棒;通常他作為東邊的守護神出現在寺廟的入口處。
進門後有一條長60多米的參道,道路兩旁豎立了兩溜兒像征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林伽(Linga),一共有32個;最外側還有兩排柱廊,現在只剩下柱子還在,屋頂可能是木制和磚瓦結構,已不知去向。
林伽是濕婆的像征,它連接著天與地,也是生命繁衍的像征。
在參道中間位置,南北兩側各有一房間,這是南邊的那間。
房門的三角牆上刻有濕婆神和他妻子(又稱神妃)烏瑪(Uma)相互挎著胳膊,騎在濕婆的坐騎公牛南迪(Nadi)上,烏瑪的頭被偷走了。這姿勢就像柬埔寨一對情侶騎著摩托車的樣子。
北邊這間的三角牆上刻有毗濕奴的化身-半人半獅(獅面人身,有著一雙獅子的爪子)那羅辛訶(Narasimha)正在用爪子撕扯魔王金床(Hiranyakasipu,希蘭亞卡西普,也不是怎麼翻譯成“金床”的)的胸膛。金床因迫害他那毗濕奴狂熱追隨者兒子Prahlada,而得罪了毗濕奴,所以遭到其報復。但是金床早已得到另一位大神梵天的保護,就是人、神或動物在白天、夜晚、室內、室外,無論用武器還是毒藥都無法殺死他,毗濕奴只得變成那羅辛訶-一個獅面人身的怪物-非神、非人、非動物,在即將天黑時用爪子撕開他的胸膛。
繼續往前走,到參道的盡頭是女王宮的第三層圍牆(95米 x 110米),正門上邊已經塌了,門上朝東的三角牆擺放在地上,留神觀察周圍可以找到,上面刻有《羅摩衍那》(Ramayana)中的故事小惡魔Varidha綁架羅摩(Rama)的妻子悉多(Sita)。朝西的三角牆被法國人“拿走”了,現保存在巴黎集美博物館(Musee Guimet)中。
圍牆內有一圈護城河。
穿過護城河就是第二層圍牆(42米 x 38米),它依舊是用紅土建造的。正門保留的比較完好,門的三角牆上刻有非常精美的浮雕。正門兩邊各有一個旁門。
正門三角牆上刻有精致浮雕-坐在浪花中的吉祥天女拉克修米(Lakshmi)。吉祥天女是毗濕奴的妻子,是掌管幸福、財富的女神。
第二層圍牆正門第二道門上的三角牆。兩頭大像正在用鼻子向吉祥天女拉克修米澆聖水。
兩頭大像正在用鼻子向吉祥天女拉克修米澆聖水。
進到第二層圍牆內,中間有一個已損壞的濕婆的坐騎-公牛南迪的石像。
第二層圍牆內四周有6間長方形房屋,其中東西方向各有2間,分布在大門的兩側;南北方向各有1間。
第二層圍牆內正門南邊的房間廢墟,門上精美的三角牆浮雕僅存。
正門南側房間三角牆上的浮雕
更多內容和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