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時候,乘著去松江的機會,終於把那個“中國留學生博物館”給看了。這個館非由官方出面來辦,一位留日回來的海龜,聚攏了幾個人創建了它;原來在華山路近興國路一條弄堂裡,那棟房子也算得是一座大宅,聽說還是館主個人的私產。那次專程去,卻是頹氣得很,因為已人去樓空,說是搬遷到松江某工業區已有時日。這一下本來的一點點興趣就和好奇心疊加到了一起,期期艾艾地不肯忘記了。
這天在松江新城區,地鐵站不遠處的市一醫院松江分院門口,坐11路公交車1塊車票,沿著茸興路往大學城方向去。到梅家浜路站下,過街向西面隔著一個街區的茸梅路走,正好過完兩家公司的圍牆,就見到了茸梅路路對面的1177弄7號。這個地址外貌不揚,一段江南常見的舊牆,也許還是刻意做的,大門更是簡單到極點,上方嵌“東方欣康”四字。進了門還算開闊,附加一片水面。一座建築的四面全是玻璃, 卻到處是灰蒙蒙的,樓門口只泊著一輛小車,看得明白,這是一棟剛接手過來的過氣房子。。
這天是工作日,卻沒見到一名員工。到辦公室才找到事先約過的那位,甚是熱情地領著去參觀。展館不在建築的主要位置,走過去要轉好幾個彎。及至那扇館門被推開,才發現全部展廳不過就兩三間教室大。展板除了沿四壁布置,中間也有若干個隔斷,所以一圈下來,要花掉一個多鐘頭。
主要是一些照片:從晚清時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到後來的那些耳熟能詳的各路達人;再配上很周全的文字說明,對於過往略有的了解,就覺得很有增進。按照館方的敘述,容閎為一傳教士帶往美國,在那裡刻苦攻讀,於1854年在耶魯獲文學士。回國後即游說曾、李上書朝廷,終促成了清政府的首次,自1871年起連續4年共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學。之後有驚於日海軍強占台灣而官派赴歐學習船政,以強我水師艦隊。20世紀初還有一波赴日留學的熱潮,是因為有地理以及文化上的比較優勢,官派和自費約摸有萬余人,此為辛亥革命准備了人才。中國政府第二次有計劃、大規模派遣留學,是利用庚款計劃留美留歐,1909年開始的10年裡,有近千人被派出。之後有蔡元培等在“五四”前、及之後發起的留法勤工儉學,前後約有600余人成行,此舉後來造就了一批共產黨人。20年代還有一批人留學蘇俄的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國共兩黨均由此儲備了大批干部,僅國民黨一家就派遣了800余人。抗戰勝利後在中美文化協定之下,又有官派和自費等5000余人赴美留學。這期間和之前,國人經歷了從重以思想文化手段改造中國 到篤信用科學技術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由文哲轉向理工的過程。49年後則是大量派遣去蘇聯東歐學習,至63年計有18000人。改革開放,迎來了留學教育的鼎盛期,每個人都能看到,在政府鼓勵出國和歡迎回國服務的政策感召下,普通百姓也嘗試著加入到了出國留學的隊伍裡來,至2008年,30年來總共有136萬學子走出國門求學。也是在08年,教育部直屬大學校長中的約80%、兩院院士中的81%、長江學者中的95%、國家863計劃首席中的82%,都曾經有過一段留學的經歷和經驗。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近代中國的發展,與百年來中國學子的留學史是相輔相依的。當差距是客觀的、急需追趕時,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的人才尤其顯得重要。館裡有兩幅統計名單,說明對於中國曾經的時勢和當今的時勢,由這樣一批一心想著求知報國的赤子們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是明白無誤、與日月同輝的。好像現在的政治局裡也有具備新時期留學背景的吧?不是已經有人把中華復興指為自己的最低綱領嗎?最高綱領則更是……;即為此,國際視野世界眼光就萬萬缺不得。
參觀後的滿足感與期望有距離。難怪的,“留學生”這麼一個命題,僅僅有幾個自然人的努力,要做得好何其難。況且,看起來當初就是想要一平台,籍此可以來策劃一系列或許關聯的項目,那天在樓裡就看見有好幾項關於“留學生”的計劃實施圖板,而且每一個都被冠以“國”字號的。然而從其網站上的介紹看,有記錄的並不多,可見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終是雄心大於天,做起來就舉步維艱。於是,博物館也就放在那裡任其消解了,既不著力充實擴展,也不張揚宣傳,說她養在深閨中,倒也未始不可以。
從展館出來已近黃昏。回剛才的車站,有一部2路公交車,也是1塊錢,就到大學城的地鐵站。臨要進地鐵時,忽然想那2路車的另一頭就是松江老城區,過去不過半小時,何不再去看一看有名的方塔園?說走就走。一路過去有十幾個站,還從滬杭高速的下面穿過。最後那個站就停在方塔園前的廣場邊,可惜趕到時已經閉園。看了下門票價是12元。在外面轉了半圈,想作興能看到點裡面那方塔的尖頂;自然是沒看見,卻發現緊鄰著還有一個松江博物館,不過也已閉館。作為一名滬籍人氏,關於松江府,還是想了解的。於是,在這裡就有了兩處還想再來的地方。還有一個大發現,是方塔園門前馬路的正對面,竟然會是名聲遠揚的松江二中。那些個市重點,松江二中是唯一沒有機會造訪過的,今天居然意外撞見。最令人驚奇的是,二中的校門,會是一座巍峨的城樓!那又會有著一些怎樣的故事和歷史?松江博物館裡面會不會對此也有一些解說?邊上有當地居民告訴說,這城門和上面的樓,是周瑜時代的點將台呢,——會不會又是一傳說?今天先姑妄聽之,留待下回分解好了。
再要說一下環顧四周。在方塔園這樣的古跡去,周圍也不見有傳統的民居。松江城得益於便利的滬杭之間交通,較之其他一些市郊縣城,工房型建築早已遍布全城。那時候尚未有多保留一點江南風貌的想法,使得現在的新、老城區之間的差別,多的只是建築樣式的新、老而已,比起那些後發展起來的城鎮,反而少了一些民風俚俗的氣息。
要返回了。再望一眼二中。在漸暗的天色下,那幾幢教學樓燈火通明。
4月23日寫。

第一批30名12歲的幼童,被派赴美國留學,從預備學校學起,直至大學畢業。其間由容閎任總學監,容閎並再獲耶魯的法學博士位。

留美中胡適的一封家書。

留蘇時蔣經國與其家眷和使館人員。

36年清華的一份考選留美公費生揭曉通知。

50年乘坐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國參加建設的中國留學生名錄。

統計名單一。

統計名單二。

方塔園。

松江博物館。

美哉松江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