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漫記

作者: 昆明老唄

導讀成都漫記 2000年初到成都,西南小城的印像,在建和待建的城市景觀很多,發展中的成都,感覺不到她的城市定位和特色,那時的成都三環路還在建之中,地鐵也還未規劃定案。除了武候祠、青羊宮、春熙路、寬街等這些風景與地名外,當時感覺上成都與世博會之後的昆明在高樓大廈的建設上是有差距的,感覺成都很當時、很中國。記憶中``````“蜀犬吠日”,成都的陽光很金 ...

成都漫記

2000年初到成都,西南小城的印像,在建和待建的城市景觀很多,發展中的成都,感覺不到她的城市定位和特色,那時的成都三環路還在建之中,地鐵也還未規劃定案。除了武候祠、青羊宮、春熙路、寬街等這些風景與地名外,當時感覺上成都與世博會之後的昆明在高樓大廈的建設上是有差距的,感覺成都很當時、很中國。記憶中``````“蜀犬吠日”,成都的陽光很金貴,成都的美女很白俊,成都小吃很爽口,麻、辣、燙的火鍋吃不飽,“給老子”是句無釐頭的話,“雄起”是四川男人為中國足球加油的一句口號!

2008年冬天,我再次從成都回到昆明,在機場被閑置很久,途中一直在想,一份說不清楚的感覺,習慣性地想,按自己地方式思考,想為這個地方寫點什麼,成都的變化,在於高樓大廈、城市森林,此時的成都,多了很多城市的氣派與奢華。而我,向來對大城市的繁華和奢侈缺乏感覺,無論是夢醒倦倦、心意消沉的早晨;還是燈紅酒綠、迷茫而疲乏的夜晚,對於成都,我不過是這個城市的過客,工作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都之行,本來與喜歡或不喜歡無關,本無心於風景……

記得上上一次到成都也是2008年,那是成都剛剛經歷512地震後的7月,當時還能經歷到余震,整城市都有種消沉的感覺,驚魂未定的氛圍很濃,街上人不多,卻也不算少,商店都開門,只是感覺沒有人氣,那時的成都很受傷,憑感覺看這個城市,總有一種悲情地感覺,地震之後的成都,她的樣子沒有改變,好像只是人們看她的心情不同,輕輕地、暗暗地聯想和縈繞著一種艾憐。地震之後,看這座城市,心情中輕輕放下了喜歡或不喜歡之惑,記得當時在成都,買東西不講價錢、逛書店選了很多講西藏和藏傳佛教的書。

那時在成都,成都夏天的熱與溫濕讓我有一種醉氧的感覺,外界廣為傳說的成都美女、川味小吃、變臉川劇、喧囂的酒吧、安靜的公園茶座``````一切很中國、很南方,波瀾不驚,生活和日子仍然在繼續著,熟悉與陌生都只存在於心情之外,只是感覺在成都的朋友突然多了一份嬌情與蒼桑,不經意地在講著“每天都是最後一天”的口頭語。成都人自己說:“成都是一個讓人來了不想離開的地方”、“成都慢生活的概念體會”。這時,地震給她帶來的觴,似乎在悄然地平息,我內心也在用一種祝福地目光看她,雖然對那些宣傳與喧嘩有些不以為然。“吃在成都”,鋪張於人均15個碟子的成都小吃、人頭300元一客的公館菜;“玩在成都”,公園的一元門票,向全國人民感恩,號稱南方“二人轉”四川劇小品。2008年,於成都,這個被關注的城市,源於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成都是距汶川最近的城市。2008年,我在成都,經歷了夏天與冬天,來來往往於工作,短暫地接觸,風景與風光,熟悉與陌生,無所邂逅。關於成都,都江堰、青城山、杜甫草堂也竟然未曾見識。關於成都,我所感覺到的喜歡,是在錦裡街上的茶樓中,無所事事的那個下午。

2009年,我與朋友在春夏之際歷游西藏、新疆時,由陝西經漢中進四川回雲南,自駕蜀道,大漢天下、國家、中原等地志感覺很上頭,一路上,悠然對蜀國、三國文化有了親臨之感,特別是在漢中吃到川味時,久違的大米飯,家鄉味道,突然的感覺則是此地距家很近,隨後的一天竟無心在成都停留,狂奔400多公裡進入雲南,那次也算是路過成都,從外三環路遠望成都,游子之心,無心邂逅、無語再見。

後來的這一年,再到成都,已是九月底,陪伴著自己的心情而行,享受著再見的喜悅、忐忑著未來之將來。一種快樂的情結,讓記錄文字或是文化成為多余的東西,心情好,一切都好了!

2010年,成都一閃而過。

2011年,成都,他鄉故地,熟悉與陌生,來來往往,只是心情不在。原來,這人世間的美好,總是生命中最短暫的瞬間,曾經以為的永遠,真也是遙遠,遙之無期,遠之天涯。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