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游記:暹粒.吳哥.羅洛士群.巴孔寺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2.9 星期三 下午2點准時從酒店出發,游覽吳哥最後一處景點-羅洛士群,它包括3個寺:巴孔寺,神牛寺和羅萊寺。車行半小時後到達第一個目的地-巴孔寺。 巴孔寺(Bakong,又叫巴公寺)建於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公元877-890年在位)時期的公元881年,是當時都城的國廟,廟內供奉著印度教的毀滅之神濕婆(Shiva)。學者推測寺廟中央的高塔可能是他兒子耶輸跋摩一 ...

2011.2.9 星期三

下午2點准時從酒店出發,游覽吳哥最後一處景點-羅洛士群,它包括3個寺:巴孔寺,神牛寺和羅萊寺。車行半小時後到達第一個目的地-巴孔寺。

巴孔寺(Bakong,又叫巴公寺)建於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公元877-890年在位)時期的公元881年,是當時都城的國廟,廟內供奉著印度教的毀滅之神濕婆(Shiva)。學者推測寺廟中央的高塔可能是他兒子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I,公元889-910年在位)翻建或後加上去的。當時的這座都城是高棉王朝的締造者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公元770-850年在位)在公元802年建造的,它距後來的新都吳哥城約20公裡。

盡管在此之前有不少高棉國王修建了寺廟,但巴孔寺是第一個“廟山”形式的寺廟;它是東西軸向、正面朝東。廟山代表著印度教的聖山-須彌山(Mount Meru),之後吳哥王朝的很多寺廟都采納了這種建築風格。

巴孔寺由三層圍牆、兩圈護城河所包圍,第三層圍牆幾乎找不到任何蹤跡了,只保留東邊和北邊的兩條土路;第一層圍牆內是一圈3米深的外層護城河,現也已干涸。

游人從倒塌得差不多的第二層圍牆(400米 x 300米)東門進來能看到一圈寬60米的內層護城河,在橫跨護城河的堤道兩側有巨大的7頭蛇精那伽(Naga)石頭護欄,蛇的頭翹著,身體卻趴在了地上。

穿過那伽護欄的堤道就是第一層圍牆(160米 x 120米),一進東塔門就可看到巴孔寺全貌。

雖然巴孔寺周圍的很多建築都已損毀,但那巨大的中央塔高聳在幾層石台上遠遠看去十分壯觀。

第一層圍牆中間是一個像征著須彌山的5層14米高的金字塔形石台,最下面一層長67米,寬65米;最上一層長20米,寬18米。5層石台分別代表著印度神話的5個級別或分類:那伽(Naga),伽魯達(Garuda),羅剎(Rakshasa),夜叉(Yaksha)和提婆(Deva)。石台四周都有台階通向頂層,以北面台階保存最為完好。圍牆外的護城河代表著宇宙的海洋環繞著須彌山。

那伽(Naga)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在印度,那伽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它們能夠造雨(這點與中國的龍相似),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和干旱等災害。

伽魯達(Garuda)主神毗濕奴的坐騎。從毗濕奴處獲兩個恩典:1,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2,地上的蛇類將永遠是它的食物。所以伽魯達和那伽永遠是一對死敵,而且那伽也永遠處於劣勢。

羅剎(Rakshasa)印度神話和宗教體系中一種主要的魔怪(其他魔怪包括阿修羅和畢舍遮等)。羅剎與阿修羅之間最主要的區別是,阿修羅是與天神為敵,而羅剎則主要侵擾人類。

夜叉(Yakṣha),又譯為藥叉,本義“以鬼為食的神”,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半神。

提婆(Deva)在梵語中表示神明、聖靈。印度教的提婆來描述任何比人還進化的存在體(生命),可能是神明、聖人、或半人半神。女性的神稱為提毗(一作岱薇),惡神阿修羅則為諸善神提婆的敵對陣營。

在第一層圍牆的東北角、東南角各有2座非常小的、正門朝西的磚塔;西北角、西南角也各有1座,正門朝東;西南角那座保護的相對好些。因為磚塔上有通風口,所以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皇家火葬場。

沿著主路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路的兩側各有一長方形建築,窗戶的欄杆樣式較新,是12世紀以後加上去的,房屋具體用途不明。

爬上5層石台向下張望,遠處(左上角)的新建築是近幾年才建的佛學院,它的對面是僧人宿舍;近處黑黑的石頭都是有一千一百年歷史的殘垣斷壁,新舊建築對比反差極大。

主路南北兩邊各有一座長方形建築,它們的特別之處在於正門在建築中間,朝向主路,而不是在它的東西面,這與以往的建築形式不同。這是北邊那座,它們的具體用途不明。

台階兩側昂首挺立的守護者-石獅。獅子的尾巴已經折斷、丟失。在吳哥古跡中可以發現很多獅子沒有尾巴,尾部有一個圓洞,那是因為那時很多獅子的尾巴是用木頭制作的,做好後直接插進石獅尾部的圓洞中,現在木頭尾巴已腐爛或丟失,只留下圓洞還在。

中央5層金字塔形石台下面3層的四個角各站立一座面朝外的石像,在印度神話中,大像用鼻子撐起了地球,在這裡像征著力量;同時,大像也是諸神之王因陀羅的坐騎,所以它也代表著權力。昨天去的東梅奔(East Mebon)完全抄襲了這種建築模式。

中央5層金字塔形石台的第4層上有12座3層小磚塔,每邊算起來有4座,入口朝東。塔內供奉著林伽(Linga),像征著濕婆(Shiva)。

中央5層金字塔形石台的第5層原有一道浮雕裝飾的圍牆,現在除了南邊還有點圍牆和浮雕的痕跡外其它什麼都看不見了。

1940年被修復過的中央塔,高15米,它正門台階兩側有石獅把守;其它三面均為假門。門上有4層逐漸縮小的塔頂,塔頂有一蓮花寶座;塔內供奉著林伽。學者們推測從建築風格上看中央塔的建造時間要晚於金字塔形石台的時間,極有可能是後建的。

中央5層金字塔形石台四周各有2座磚塔,共8座;它們代表著濕婆(Shiva)的8種特征:太陽,月亮,風,土地,水,火,空氣和靈魂。磚塔四面都有門和石階,但只有東面是實門,其它三面皆為假門。西邊的一對塔比其它三邊的要小些,這是西北邊的磚塔。

進門檢完票,就看見幾個當地小孩在圍著游客兜售他們手中的明信片,看著烈日炎炎下的孩子們,於心不忍就給了每人幾塊糖,呼啦一下來了5、6個。這是沒給糖果前,他那期待的眼神。

一看有糖果發放,呼啦來了一堆。這兩位不會張口說“Candy”,就直接伸出兩只手。

前面這個戴著手表的小男孩看上去家境好一些,衣服也干淨,看到我拿出糖果,趕忙雙手合十作祈禱狀。

路上有幾個小孩看到我們喝水,不停地衝我們比劃希望我們能把礦泉水瓶給他,我以為他們也像北京那些揀廢舊礦泉水瓶的拾荒人,心想裡面還有好多水呢,大熱天的不能一下把水都給喝光了;後來才明白他們也想喝喝礦泉水,平時沒機會喝(也可能是太貴),看到我們還剩半瓶希望我們連瓶帶水都給他們;想想空邦魯那些喝不上干淨水的孩子們,生活對他們來說真是不易。

下山時又碰到這群小孩,見到我走過來他們都雙手合十,口中大聲說著“帥哥”,見到女士就說“美女”,也不從哪兒學的。

3點一刻離開巴孔寺,逛了40分鐘。天氣實在太熱了,整個寺廟空曠得很,沒有樹蔭,曬得不得了。

更多照片和游記請訪問博客:

http://***/s/blog_4b8286320100r0zu.html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