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地鐵設計很是人性化,它就像東北人賣的糖期葫蘆,一根簽子,把景點都串了起來。出了三元裡看看時間還早,我就又鑽進地鐵,換了一次車,來到了中山路上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緊靠馬路邊的路北側,一字排開的三個石牌坊聳立著,中間那個牌坊上,一行紅色字體寫著: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是周恩來的手筆。走進去才知道,這是一個古代建築群,最早建於明朝,大名叫番禺學宮,實際上就是供奉孔老夫子的孔廟。如今,裡面既沒有孔子也沒有論語,有的只是農民運動的講堂和毛澤東的辦公室等。是革命的浪潮,把一個原本應宣揚儒家經典的聖地變成了鼓動人民造反的地方。
老一輩人常說“亂世常起兵”,是清末的內憂外患,把原本是禮儀之邦的中華文明古國,變成了烽煙四起的“亂世”。孫中山自感靠著軟弱的資本主義勢力無法推翻袁世凱的封建獨裁政權,所以,他聯合共產黨的力量,走發動農民參加革命的道路。因此,農民運動講習所便應運而生了。值得注意的是,名義上它是國民黨主辦,而實際上,從所長到主講人全部都是共產黨人。也許從這時開始,就注定了中國共產黨走了一條靠發動農民起家的道路,也注定了靠農民運動而奪取天下勝利的命運。
1924年7月至1925年9月,短短的一年零兩個月時間裡,在廣州共舉辦了六期學習班,招收了800多名學員。其中第六期才遷到這裡舉辦,第六期的所長,就是毛澤東同志。著名的共產黨人如廖仲凱、譚平山、肖楚女、周恩來、惲代英、李立三、陳延年等,都當過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教員。
在原本是大成殿供奉孔老夫子的地方,大革命時期的農講所,這裡成了教室和學員宿舍,如今改造成為陳列室,用大量圖片和文字向游客們介紹當時辦學的情況。在東南角的一個小耳房裡,是毛澤東的居室。如今,居室裡雕塑著毛澤東、楊開惠和他們的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塑像。所表現的是,在毛澤東主持農講所期間的1924年5月,楊開惠攜長子毛岸英和次子毛岸青前來探望時的情形。望著英氣勃發的青年時期的毛澤東,以及一襲學生裝的楊開惠,還有兩個稚氣的孩子,我不禁生出了無比敬仰的心情。為了中國的解放和民族的崛起,毛澤東犧牲了多少親人啊!
徘徊在講習所的庭院裡,我的心也回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如果歷史重新選擇,國共兩黨就這樣一直合作下去,直到建立一個新中國,然後實行兩黨合作和競爭來管理國家,中國,也許不會走那個讓國人痛心的幾十年的彎路。可惜的是,當時他們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而且是水火不能相融的兩個政治集團。如果當時蔣中正先生能夠虛心地到農講所裡聽一聽共產黨人對中國形勢的正確估計,從而向更廣大的農民階級靠一靠,也許就不會發生1927年的那次大分裂。
農講所裡有一句當時毛澤東講的話,讓我品味良久:“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並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
這樣有見識的話,能從一個剛過三十歲的年輕人嘴裡說出來,無怪人們稱其為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