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之24-鮮肉粽子

作者: 秋葉飛起

導讀第二十四樣小吃:鮮肉粽子 小時候背英文單詞,house和home永遠搞不清楚,因為翻譯過來的“房子”和“家”同樣搞不清楚。 現在搞清楚了,“房子”是人民幣;“家”是人。家裡有人的氣息,有父母的氣息,有孩子的氣息,是為“家”。 “家”是有味道的,早年上海人的家裡,都有一股“陳味”,每家每戶不一樣;如今上海人的新房都一個味:油漆味。 早年走進上海人的 ...

第二十四樣小吃:鮮肉粽子

小時候背英文單詞,house和home永遠搞不清楚,因為翻譯過來的“房子”和“家”同樣搞不清楚。

現在搞清楚了,“房子”是人民幣;“家”是人。家裡有人的氣息,有父母的氣息,有孩子的氣息,是為“家”。

“家”是有味道的,早年上海人的家裡,都有一股“陳味”,每家每戶不一樣;如今上海人的新房都一個味:油漆味。

早年走進上海人的家裡,多少都會聞到一點“陳味”,這種“陳味”,以吃食的味道為代表。

過年時味道最甚,基本家家會有腌制的腊香味。

有的人家,一踏入,竟然可知“籍貫”?比如有濃烈的霉干菜味,其祖籍必為“紹興”。我們家隔壁鄰所[1]是“老寧波”,每次媽媽讓我端菜送進她家(早年上海弄堂裡有燒了菜互送之優良傳統,不像如今,鄰居老死不相往來),要跺一跺腳,深吸一口氣,奔進,交給她,再奔出。

我實在受不了阿婆屋裡廂[2]的“海菜光”(臭莧菜梗)味,有一次我氣吸得不足,進屋後,用如今一時髦的詞叫:瞬間石化。

若端午的日子將臨,弄堂裡必繚繞一股淡淡的粽葉味,從前弄堂到後弄堂。每家則是一番忙碌的景像,曬粽葉(曬後包更香),淘糯米,斬五花肉,浸醬油,包粽子,煮粽子。到時家家粽葉飄香,糯米芬芳,真乃“繞梁三匝”。待到開鍋微冷後,大快朵頤,口齒生香,卻是“余味裊裊”。屈原在天之靈,一定欣慰不已。

粽子在我國的歷史應該有2000多年,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老百姓怕其屍體被江魚吞吃,於是紛紛包裹粽子,投江飼魚,以超拔屈大人的亡靈。

“惟草木之零落兮”,粽葉飄香千年兮!

網上有人問,“什麼是文化?”

秋葉飛起曰:不飄逝的就是文化!

(上海)“五芳齋”,地址:黃浦區雲南南路28號(近延安中路)。

括弧是我加的,以區別嘉興的“五芳齋”。兩家不要看是同一個名字,但是打過官司。具體怎麼打,可以問斯偉江大律師。

(上海)“五芳齋”的歷史,其實要早於(嘉興)“五芳齋”,距今約150年。但今人只知(嘉興)“五芳齋”粽子,而不知(上海)“五芳齋”糕點。(上海)“五芳齋”,在清末民初,以做糕點見長。如今兼賣粽子。

我寫上海小吃,不可能寫到嘉興去。(嘉興)“五芳齋”應該不會跟我打官司。再說斯大律師現在也忙不過來,李莊案說不定會有第三季。

(上海)“五芳齋”鮮肉粽子,5元一個,讓國營阿姨微波爐加熱,到隔壁堂吃。堂吃光吃粽子不體面,再要一碗小餛飩7元。(上海)“五芳齋”裡有許多上海的老小吃,比如肉絲炒面、肉絲湯面、肉絲炒年糕、肉絲湯年糕,還有一只小吃,現在很少有店家做:“兩面黃”。

我喜歡在剝粽子前先聞聞粽子的葉香,且是深深地聞,這一聞之間,好似“胃竇初開”。

問服務員要只碗,用筷子把粽子扒開,用手才能稱之為“剝”。用筷子的好處是手干淨,但粽子不完整。

挑一筷子糯米,吃口有醬香,凝而不粘。用筷子扒拉開粽子後,內容必現,看得到一塊深色的精肉。搛到嘴裡,肉緊味美,有一點煙熏之感。

上品的鮮肉粽子,肉味一定是“似火腿又非火腿”,蓋因醬得其時,煮得其所。早年我姆媽燒粽子,要小火悶大半天。

鮮肉粽子最好吃的是哪裡?答案一定是裹著肥肉的糯米。可惜這個粽子裡的肥肉呈獨立的肥肉狀,是一整塊肥肉,不要說,燒煮的火候一定是欠了。

“裹著肥肉的糯米”,就是肥肉化在糯米裡,不見肥肉,只見晶瑩油亮的醬色糯米。這一口入嘴,肥而不膩,“腴化而登仙”...

那一年[3],在嘉興的“五芳齋”老店裡,我就“羽化”了一次,口齒生香。

那一年,在錢塘江邊,當潮水洶湧過去,脫光衣服赤條條跳入江中,我就“登仙”了一次,渾身舒暢。

那一年,在徐志摩寂寥的墓碑前,斯人如“遺世獨立”。我深深地鞠躬,再“獨自莫憑欄”,望著文化在這個時代裡,如錢塘江潮,遠去...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深深地回夢,那一口腴香的味美!

注:隔壁鄰所[1]:隔壁鄰居  屋裡廂[2]:家裡面  那一年[3]:1989年我大學畢業那年,與大學同班同學同游嘉興、海寧。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粽子店:沈大成、功德林、老半齋、杏花樓、新雅等。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