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趣--安吉

作者: 垃圾中的了色

導讀熱門景點—安吉(兼最新省錢攻略)游覽安吉最好有自備車,從山底沿著盤山公路慢慢地上山,那修繕一新的公路當中,醒目的黃色車輛分道線,有序地把來去的車流分開,粗粗的嶄新的擋護欄杆,小心地呵護著一輛輛來往的車輛,很安全。從車窗裡放眼四望,一路上兩邊閃過的 都是雄偉,秀麗,綿延不斷的碧色大山,嫩綠的潭水,呼嘯的山風,險峻的深淵,陽光洋洋灑灑, ...

熱門景點—安吉(兼最新省錢攻略)游覽安吉最好有自備車,從山底沿著盤山公路慢慢地上山,那修繕一新的公路當中,醒目的黃色車輛分道線,有序地把來去的車流分開,粗粗的嶄新的擋護欄杆,小心地呵護著一輛輛來往的車輛,很安全。從車窗裡放眼四望,一路上兩邊閃過的 都是雄偉,秀麗,綿延不斷的碧色大山,嫩綠的潭水,呼嘯的山風,險峻的深淵,陽光洋洋灑灑,美不勝收。當車開到山的背陰處,感覺天就要下雨了,一轉到向陽處,馬上又陽光燦爛。我們興奮地停車,找了個安全的泊車處,拍照留念,背景是拐彎的盤山公路,是陡峭的,刀斧劈過似的山的側壁,腳下是廣袤的綠色的海,遠處更高的地方,那郁郁蔥蔥的山巒間飄著似霧似雲的白帶。

安吉的山水充滿魅力,左看像個偉岸的漢子,右看又像個秀麗的美女。

我們駛到藏龍百瀑,略作停留,發現這裡喧鬧,雜亂(可能因為是十月一號,國慶期間),而且房價不菲,都是農家開的旅館,兩人標房要價120元,這時一個保安過來,悄悄遞給我們一張名片,說山頂的旅館一樣干淨,又便宜且更有趣。於是我們揣著名片,開車一路找到高山上的天荒坪鎮曹家塢酒樓(如果游客沒車,打電話給老板,老板會開車下山免費來接。老板的尊姓大名:徐小忠,手機:13587248678。)。同樣的兩人標房開價60元,還可還價。野味,農家菜,茶葉一應俱全。房間干淨,簡潔,雪白的牆壁,光潔的仿地板地磚。有窗的房間裡,兩張席夢床中間放著一張床頭櫃,一盞台燈,床對面一排亮光光的組合家具,床上鋪著藍底色上勾勒著淺淺線格子的新床單,被套,房間內置衛生間,抽水馬桶,淋浴具。沿著鋪著大地磚的樓梯來到樓下的門廳,門廳兩邊各有一間裝修不錯的小餐廳,鵝黃色的流蘇窗簾,諍亮的玻璃轉盤圓桌,墨綠色的歐式餐椅,一點也沒在農家的感覺。因為玩得累了,餓了,大家一坐下來,眼巴巴地看著老板娘端上飄香的野豬,野雞,野蔬,便迫不及待地大嚼起來。我們五個人花了150元左右,吃得心滿意足。晚上我們站在寂靜的院子裡,仰首眺望點點星空,想像著自己站在大山高聳的肩膀上,和星星靠得那麼近,簡直飄飄欲仙了。

第二天,徐老板開著他那輛小面的,開始免費服務,送我們去山頂的天荒坪上水庫。由於老板和景點的特殊關系,我們五個人一共省去了門票錢140元(28元一張票)。一走進天荒坪上水庫,我們便被震撼住了。高處的天那麼近,那麼藍,幾抹早霞顯得那麼艷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腳下連綿起伏,層層疊疊黛青的山巒,近深遠淡,朦朦朧朧。旁邊巨大的碗狀水庫,宛如仙池,盛著一池綠得透明的仙水,飄著一葉輕盈的孔雀羽毛。呼吸著清新富氧的空氣,左顧右盼,分明是置身在濕淋淋的,還未干透的美麗水彩畫中。遠處有人仰天大聲吶喊,喊聲久久回蕩,那是一份發自內心的喜悅,那是逃離塵世淋漓盡致的發泄。在這一片恍如仙地,飄蕩著仙氣,遠離芸芸眾生的高高的山水間,我終於看清了天的面目,他是如此安詳,清靜,這是在塵土飛揚的陸地上,永遠看不到的……

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山頂,開車向半山腰的九龍峽駛去。按照徐老板的吩咐,我們拿著他的名片,遞給九龍峽景點的售票小姐。28元一張的門票,五個人本應140元,售票小姐嫣然一笑:“一共收你們80元,好嗎”?哇!豈有不好之理!又便宜了60元,我急忙遞上錢去。這老板還真有神通!十月一號,國慶期間,如此後門!

由於現在是十月份,正值枯水期(五月份最好),瀑布小了許多,但還是遠遠地聽到潺潺的流水聲。九龍峽有九道瀑布,這九道瀑布分別代表了傳說中的九條龍。我們興致勃勃地拾階而上,小道兩旁茂密的樹叢裡開著白茶花,傳出小鳥的清脆的叫聲。白花花的瀑布嘩嘩地飛落,彙流成碧綠的潭水,蕩漾在凌峭的布滿青苔的大石邊,纏綿了一會兒,又順勢沿著石縫,形成小溪蜿蜒流下,投入又一個瀑布的懷抱。半個小時後,我們氣喘吁吁地爬到半山腰,卻見一牌豎在那裡:游客止步。環顧四周,上山的路已沒了,一間草棚,棚上掛著干獸皮。據在此打掃衛生的當地人介紹,這間草棚是供打獵人休息的,到山頂的路很險,而且山頂有野獸出沒,野豬,野兔,野雞,還有狼等等。我們心猶不甘地眺望山頂……

藏龍百瀑一樣以瀑布取勝,景色比九龍峽更美,山勢更險峻。如果先游藏龍百瀑的話,九龍峽與之有些雷同,想省錢的話,可以不游。安吉的大竹海,其實也可不去,從藏龍百瀑至九龍峽的一段路上,就是一片竹海,免費觀賞。我覺得安吉眾多景點中,天荒坪上水庫的景色最美,不可不去。

接著我們駕車從安吉直奔臨安……

chensiwei40@hotmail.com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