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眼看廣州——大元帥府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走到珠江邊的大元帥府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半了。本打算在那裡乘車回賓館,可是一看元帥府景點大門還沒有關,索性就進去看一看,免得明天再往這裡跑了。 兩棟黃色的三層樓房,中間是過道相連。幾株古樹還在說著孫中山那時候的故事,樓內的展板卻昭示著孫中山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歷史。 這兩棟大樓最早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是清末廣東督軍岑春煊為貼補軍費不足 ...

走到珠江邊的大元帥府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半了。本打算在那裡乘車回賓館,可是一看元帥府景點大門還沒有關,索性就進去看一看,免得明天再往這裡跑了。

兩棟黃色的三層樓房,中間是過道相連。幾株古樹還在說著孫中山那時候的故事,樓內的展板卻昭示著孫中山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歷史。

這兩棟大樓最早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是清末廣東督軍岑春煊為貼補軍費不足建立的水泥廠舊址。據說,那個水泥廠在當時的中國排行第二。

1917年,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孫中山領導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護法運動,在這裡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於是,這個原本生產建築材料的大樓,就成了大元帥府。它要擔當的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三民主義的新國家。

走進樓內,看著文字介紹,感受著先人們的足跡,是一種歷史的熏陶。在這裡,孫中山的元帥椅子坐了還不到一年,就在桂系舊軍閥的逼迫下離開了廣州。

不屈不撓的性格,決定了孫中山的革命韌性。在廣東軍閥陳炯明的幫助下,孫中山重返廣州元帥府,並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當選臨時非常大總統,總統府就設在越秀山前現在的廣州中山紀念堂一帶。大元帥府則改為國民革命軍大本營。

孫中山的目的十分明確,他要推翻袁世凱的政權,重建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

在孫中山辦公室裡,我在“天下為公”那塊牌子下站了半天也不想離去。回想起這位生於廣東的青年,留洋在外,目睹中國的落後和清朝的腐朽,決心以西方國家的模式來改變中國,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可是,他不了解中國這片土壤浸潤到骨子裡的封建思想有多麼深厚。結果,他的單純就像一個孩子一樣,讓人覺得既可愛又痛心。

1922年,就在孫中山重返廣州不到兩年的時候,讓他倚為助手的陳炯明叛變了,叛軍的軍艦開進珠江,炮轟元帥府和總統府,總統府成為一片瓦礫。所幸的是孫中山躲過一劫,沒有被炸死。

起起落落中,讓孫中山懂得了一個道理:革命黨要有自己的軍隊。同時,他還把目光轉向了廣大農民階層。就這樣,共產黨來了,蔣介石來了,毛澤東也來了,這時的廣州人材濟濟,真正成了革命的大本營。可惜的是,正當他去北京與馮玉祥等共商國是時,卻病在了北京,192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

走出大元帥時天已經很晚了,望著珠江邊上的高樓大廈,還有高高的珠江斜拉大橋。感嘆著流水的無情。一代偉人走了,他所留下的關於實現民主、民權、民生的政治理念,以及修建三峽大壩、建立強大海軍的夢想,現在,有的已經變成了現實,有的卻還要走很長的路。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