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眼看廣州——黃花崗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第二天上午九點鐘,當我步入黃花崗烈士陵園的時候,陰沉的天空下起了零星小雨,那雨滴,就好像穿越百年時空的悲傷淚水一直飄落到了今天,讓我的心也充滿面了凄涼。黃花崗,一個叫國人心碎的地方,在雨意空蒙中迎來了我,一個北方漢子的探訪。 渾厚的陵園大門坊是清一色的灰顏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越發顯得低沉。大門坊上方,是孫中山先生在烈士殉難的第二年( ...

第二天上午九點鐘,當我步入黃花崗烈士陵園的時候,陰沉的天空下起了零星小雨,那雨滴,就好像穿越百年時空的悲傷淚水一直飄落到了今天,讓我的心也充滿面了凄涼。黃花崗,一個叫國人心碎的地方,在雨意空蒙中迎來了我,一個北方漢子的探訪。

渾厚的陵園大門坊是清一色的灰顏色,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越發顯得低沉。大門坊上方,是孫中山先生在烈士殉難的第二年(即1912年)寫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大門坊中間,是寬大而悠長的墓道向西延伸,通向七十二烈士長眠的地方。墓道兩邊的樹都低垂著頭,在微風的吹拂和雨滴的敲打下,每個葉片都寫滿了哽咽和抽泣。

迎著風,淋著雨,我一步一步走向墓道的盡頭,也走向了歷史的深處。回想起晚清年間,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中度過的屈辱歲月,有理想有報負的炎黃子孫們苦苦追尋著,都想找到一條讓中華民族崛起的道路。可是,改良也好,維新也罷,結果總是讓國人失望。最終,人們認清了,滿清王朝的腐朽與沒落才是中國落後的主要根源。於是,一次一次的起義和反抗,都指向了腐朽的滿清政府。其中,以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最為旗幟鮮明。

我站在墓道右側一株參天的松柏樹下,抬頭看了一眼泛著春天綠色的鮮活樹枝,它,已經讓春雨變得悄無聲息了。看了一眼牌子上的說明,我才知道,這棵樹就是孫中山先生在1921悼念英烈時親手所植的。如今,這株近百年的翠松正剛勁挺拔,生機勃勃。我相信,扎在中華沃土上的樹根,現在仍然有極大的生命力。

孫中山為了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創立興中會起,到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組織過多次武裝起義,其中影響最大、最為悲壯的一次,就是1911年的三•二九廣州起義。

1911的4月27日(即農歷三月二十九日),由同盟組織的160名敢死隊員臂纏白毛巾,在黃興帶領下,手執槍械炸彈,一舉攻下兩廣總督府。此時,兩廣總督張鳴岐已經逃往水師提督衙門。當晚,張鳴岐組織水師大隊人馬進行反撲,雙方展開激戰,同盟會會員林文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接著,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黃興右手受傷,但仍指揮戰鬥,終因寡不敵眾撤退下來。隨後,黃興將參加起義的人員分為三路,在城內又堅持戰鬥了兩天時間,到4月30日,起義宣告失敗,黃興和趙聲等人逃往香港。沒有來得及撤出的起義人員殘遭殺害,據說死難的烈士有一百人之多。

在當時的廣州咨議局門前的空地上,橫七豎八地躺滿了起義烈士的屍體,鮮血染紅了土地,多日無人認領和掩埋。革命黨人潘達微以《平民報》記者的身份,以仁道主義為口號,冒險四處奔走,終於以自己的房子做抵壓,購得仁善堂將東郊紅花崗的一片空地,將收集起來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體埋葬在了一起。

我曾在烈士屍骨橫陳過的原廣州咨議局前游覽過,看到那裡綠樹成蔭,鮮花爭艷,也許那就是因為烈士的鮮血滋潤過的緣故吧。其實,在中國,從古到今,有多少土地染過仁人志士的鮮血,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潘達微喜歡菊花,認為黃色的菊花像征高潔淡雅,有傲雪凌霜的氣節,所以,他把埋葬烈士的紅花崗改稱為黃花崗,因此,廣州的“三•二九起義”就被稱為“黃花崗起義”了。在《平民報》上,潘達微還發了一篇報道,報道的標題是《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簡要介紹了義地的征得與安葬烈士屍體的大體過程。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這是1912年5月15日,即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花崗起義紀念日,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在南京各界舉行的廣州黃花崗之役犧牲烈士追悼大會上,黃興親自撰寫的挽聯。如今,墓地依然綠色蔥籠。綠蔭下的小路上行人款款,高樹下,竹林裡,也是在細雨中,有誰還能記得當時的槍林彈雨?從烈士墓的型制上,有誰能讀出歷史的含義和回聲?

大墓的後面是一座用花崗岩砌築的紀功坊,上半部以七十二塊花崗岩石砌成的金字塔形,頂上矗立著一個高舉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坊額鐫刻著章太炎書“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的題字。

我登上紀功坊的台階,看一眼那七十二塊長方形的石塊,上面都有文字。仔細辨認,竟然都是國民黨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的名字。原來,那是在烈士死難後的第八年,即1918年,世界各地的國民黨華僑共同捐資重建了這座烈士墓地。我又仰起頭來,看一眼最上方那高舉火炬的自由女神,不禁有一種五味雜陳的滋味。

自由女神,那原本是法國政府在美國獨立一百周年時獻給美國的禮物,一時成了中國革命黨人心中的神聖。在他們尋找自由的時候,自由女神便成為他們心靈的寄托。高舉著的火炬,緊握法律書的手,掙脫一切枷鎖的願望,構成了當時中國資產階級所奮鬥的終極目標。

可是,我們冷眼去看歷史,當時的中國社會,資本主義還遠遠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足以摧毀封建傳統勢力的力量。所以,即使建立了政權,那它也會像是在一片荒漠上,插下一棵美麗的鮮花一樣,早晚都會枯萎凋謝。

這,也許就注定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半路夭折的悲劇命運。





















精選遊記: 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