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一定要做的100件事(27):藝術北京:德雲社廣德樓把北京人樂子說給北京人聽

作者: 竹林小語

導讀郭德綱如今已經是北京無人不知的相聲品牌,常駐劇場天橋樂茶園也更名為德雲社,從無人問津的寥落地界搖身一變成了曲藝的大本營。無論前輩曲藝名流對這個來自天津衛的小子多麼不屑,都不能否認,郭德綱救活了北京曲藝,雖然北京曲藝並不等同於郭德綱。 相聲只是北京曲藝諸多表演藝術中觀眾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但並非唯一,京韻大鼓、北京琴書、快板、口技、河南 ...

郭德綱如今已經是北京無人不知的相聲品牌,常駐劇場天橋樂茶園也更名為德雲社,從無人問津的寥落地界搖身一變成了曲藝的大本營。無論前輩曲藝名流對這個來自天津衛的小子多麼不屑,都不能否認,郭德綱救活了北京曲藝,雖然北京曲藝並不等同於郭德綱。

相聲只是北京曲藝諸多表演藝術中觀眾最喜聞樂見的形式,但並非唯一,京韻大鼓、北京琴書、快板、口技、河南墜子、梅花大鼓等都是曲藝的一部分。由駱玉笙演繹的84版電視劇《四世同堂》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後生》便是京韻大鼓。有文人說,如果說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軀體,曲藝,就是這軀體的聲音和靈魂。這話拗口但很有道理。曲藝是在北京市井中誕生的市井文化,或者再通俗些,就是將老北京的生活藝術化、口語化,再說給老北京人聽。

天橋樂茶園的前身是1933年建的“天樂戲院”茶園是過去老北京人聽戲、看雜耍的地方。後來劇場翻修了一次又一次,演員和觀眾換了一代代又一代,直到戲台下有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戲台上出現了“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其主體格局,也都是你眼前的模樣:一樓大廳開放的舊式舞台前,整整齊齊地擺著24張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二樓回廊半繞著9個包廂,供貴客們小坐。夜幕降臨,茶園內外幾百盞紅燈高照,身穿對襟長袍馬褂的小二們,跑前跑後地給游人們送上一碟碟杏仁豆腐、豌豆黃和驢打滾,各階層的雅人俗人們則聚在一起,吃著喝著,為世俗但充滿生活樂趣的相聲、戲曲、大鼓、快板叫好,即“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

不過,如果時光倒流80年,保守講究的曲藝名角們卻不會來這裡,他們的目標,是歷史更悠久的廣德樓。

同樣是德雲社據點廣德樓是北京最古老的戲園之一,這座建於位於大柵欄老街深處的劇場建於清光緒初年,剛成立時是北京響當當的京劇劇場,不但程長庚等名伶曾在此獻藝,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還曾在這裡長期演出。後來,廣德樓改成了專演曲藝的“北京曲藝廳”。許多著名曲藝家如侯寶林、郭啟儒及後來的李金鬥、陳永泉等都曾在此登台亮相。

當然,如今,“廣德樓”亦早已舊貌換新顏:深10米,寬9米的方形舞台前,是200多個高雅氣派的活動軟椅和10個豪華包廂,你不但可以坐在舒適的座位裡,觀賞老北京傳統的曲藝、雜耍,甚至過一把只在影視作品中聽說過的“堂會癮”,著著實實地做一次“穿越”的古人。

同時,這裡還會讓你在精美的藝術沙龍裡,回想北京數百年的曲藝發展史。在其附設的曲藝博物館不但展出歷代曲藝名家照片、小傳、手跡、老唱本、音像資料等實物。還收集和制作了馬三立、駱玉笙等數十位曲藝名家的掌紋手印,彙集成了一片獨特的手印牆。當你撫摸著他們,或者,就撫摸到了老北京最深沉的呼吸,最古老的聲音、最質樸的呼喚。

1.開放時間/門票

德雲社劇場(原天橋樂茶園):免費游覽。德雲社官方網站:www.guodegang.org

廣德樓:曲藝博物館開放時間8:00~18:00。免費游覽

2. 交通

德雲社劇場(原天橋樂茶園):宣武區北緯路甲1號

乘坐14、23、66、70、102、106、343、603路公共汽車虎坊路下車步行200米。

廣德樓:宣武區大柵欄大街39號。相關資訊請參見第四章《古都北京》“大柵欄”一節

3. 相關景點:

德雲社三裡屯分社: 朝陽區工體東路4號。

“樓下賣菜樓上賣藝”是其最大特色。劇場樓下就是郭德綱夫婦開設的郭家菜,據說“師父炸醬面”和“摔丸子”口味很獨特,“綱絲”們可以去捧捧場。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