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勝日游東湖記

作者: 驄兒

導讀久居鋼筋水泥之都市叢林,妻女皆渴望趁好天氣去大自然的懷抱接受綠色的天然洗禮。 本來父母周四自滬歸時提議去杭州天目山做短期旅行,但因周五父親突然電告說母親身體吃不消,就取消了這次短途旅行計劃,於是附近的景點成了首選,結果妻女一致贊成去東湖一趟,以緩解快節奏生活所帶來的緊張感,一則離家很近,大概公交車二站路遠,騎自行車十分鐘即到,而且我 ...

久居鋼筋水泥之都市叢林,妻女皆渴望趁好天氣去大自然的懷抱接受綠色的天然洗禮。

本來父母周四自滬歸時提議去杭州天目山做短期旅行,但因周五父親突然電告說母親身體吃不消,就取消了這次短途旅行計劃,於是附近的景點成了首選,結果妻女一致贊成去東湖一趟,以緩解快節奏生活所帶來的緊張感,一則離家很近,大概公交車二站路遠,騎自行車十分鐘即到,而且我經常獨自一個騎車去,算是熟門熟路了。最主要的是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旅游卡可以免除昂貴的門票,於是全家決定自行前往,具體是妻女一輛電瓶車,而我則還是騎自行車前往。

周六的天氣有點陰晴不定,還下了場小雨,但今天卻是艷陽高照,讓人感到初夏的一絲炎炎暑意。在小區門口早餐攤點隨便吃了點早點,跨上車就出發了。妻女的電瓶車和我的自行車你追我趕的瞬間就到了東湖景點,游人正魚貫而入。刷卡進門,女兒不禁輕呼“太美了!”但對湖對面農家的髒亂差頗有微詞。

通往景點的九曲橋上游人如織,因為橋下盛開的睡蓮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拖住了他們的腳步。這是些多麼精致的睡蓮呀!顏色以粉紅、白色居多,大小如饅頭,粉妝玉琢而精致地靜靜躺在水面上,任游人觀賞、拍照,仿佛習以為常。

聞著臭豆腐的香氣,走過高高的攬月橋,就來到了景點正門,那是一座舊式的磚門,裡面還有一座“槐蔭別墅”門傍有一聯曰:“此是山陰道上,如來西子湖邊”,真的非常貼切。進門有二條路可選擇,直行是繞圍牆的主道,右拐是繞山腳的水道,我們選擇了水邊小道,首先來到寒碧亭,這是座像征冬天的小亭,上有王振堂的“寒碧亭”三個優美書法。這是東湖入口處不起眼的一個亭子,宋代詩人何耕有詩寫此亭曰:

憑欄日日俯清湍,洗竹年年斬惡竿。

十頃玻璃秋色靜,一林竿籟曉聲寒。

涼風有意生天末,明月無邊照水端。

誰謂過清難久處,愚溪元自不相安。

這是一首非常貼近寒碧亭的詩。跳過亭邊那那浸於湖中的石頭,來到一處運動愛好者的樂園,有攀岩、射箭和釣魚,妻女不喜運動,而喜歡吃零食,買了一桶爆米花吃得不亦樂乎。吃好後來到一片杉樹林,間雜著高大的香樟,筆直的杉樹像一柄柄利劍直剌藍天。靠近山腳處有一人工挖成的池塘,陡峭的石壁留有斧斤斫削的痕跡,站在石池邊竟然隱隱聽到風雷之聲,真是奇事,我和女兒開玩笑說此池通向大海。

在通向箬賁山的上山陡峭小道旁有師傅正在加工制作一只烏篷船。上山伊始是陡峭的岩石台階,幸好旁有扶欄可攀援。爬不了幾步就有一個休息的亭子,一張石桌四個石凳,旁植桂樹,望出去是山腳的平原和河流,好一個極優雅的觀景飲酒處。稍事休息繼續爬山,一路上可發現可愛的小花沿路開放,拾級而上來到一處樹蔭深處,高大的松柏下有兩條水泥凳子,日光柔柔地從樹蔭中穿下來,在地上印出一個個或明或暗的圖案。再上去是一大片茶園,碧綠的新葉、墨綠的老葉在明媚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站在茶叢中可以遠眺紹興城的高樓建築,特別是快建成的“世茂。君悅”大酒店像一支破土而出的春筍,在周圍高樓大廈的烘托下顯得那麼的鶴立雞群。茶園前面是一大片葡萄架,漫架的葡萄藤蔓延在竹子搭建的架子上,遮天蔽日,把下面的空間變成了幽暗、靜謐、涼爽的乘涼好去處,這架茂密的葡萄應該屬於滄海一粟茶室所有。這茶室處於箬賁山的頂端,修竹茂密,涼風習習,端的是一個養身修性的好地方!農家種菜兼養雞鴨,都是遠離污染的天然綠色產品。

下山的路端的比較險,中間要經過牛背嶺、華山一條道等陡峭難行之處。牛背嶺乃一處由崎嶇的岩石鋪就的險道,沒有像樣的台階可供游人輕松通過,在上竄下跳中體驗旅途的驚險。由牛背嶺的欄杆望出去,可見一奇景,姑且稱為“涇渭分明”。那就是景區內的清澈湖水和一圍牆之隔外黃濁的河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內外的水不是隔絕而是相通的,仿佛有一只大手把內外的清水和髒水神奇地隔離了開來,裡面的水是那麼的清澈而透明,仿佛可以看到水底的魚蝦,水深處顯出墨玉一樣的光彩;外面河流裡的水因大小過往機帆船的翻攪而渾濁中帶糞一樣的黃色,兩者對比是如此的鮮明,真令人驚嘆此可為成語“涇渭分明”的最好注腳。

過了牛背嶺就是華山一條道了,直上直下的台階僅容一人通過,雖然手扶兩邊的鐵欄杆卻也兩股戰慄,如身處雲裡霧裡,雙目幾不敢下視,仿佛過華山絕路,故名。下了華山一條道就來到了山腳湖面,仿佛坐電梯從半空降到地面,一顆呯呯亂跳的心終於落地了,我們來到了聽湫亭。此亭名的來歷是傳說站在亭內可以聽到湖深處三洞滴水的聲音,此亭像征秋天。亭臨水而建,與外面的道路隔絕。正當我們發愁時,一只無蓋大木船悄然駛了過來,帶來了欲從此亭上山的游客。坐船來到稷社樓,有一妙齡女子正在唱著越劇段子,樓下走廊坐滿游客正大過越劇癮。

從稷社樓有一條沿圍牆的小道直通外面,圍牆的窗花也是一絕。每隔幾步就有一窗牖,窗欞是用黑瓦精心疊出的花樣繁多的幾何圖形,有雲形、花形、幾何形、波浪形、動物形等,幾乎沒有重復的,令人驚嘆匠人巧奪天工之能、化腐朽為神奇之力。圍牆上爬滿了馥郁的爬山虎。

拜謁了辛亥三傑之一陶成章的陶社,該出門返程了。我們還意尤未盡,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和匠人取石的鬼斧神工,也為這放大了的山水盤景而深深陶醉,東湖,再見!且賦小詩一首以記之曰:

其一 箬賁賦

登箬賁兮沐秋陽,嵐風送爽兮帶幽香

寒碧亭兮澗草幽,烏篷穿梭兮走鯽鰍

天高遠兮清且洌,地大物博兮民阜豐

仁樂山兮智樂水,吾得真趣兮記所感

其二 東湖早春

勝日尋芳箬簧山,無邊風光一時新。

烏篷穿梭走鯽鰍,紅梅夭夭笑春風。

壁立千仞鬼斧功,下有深潭聞龍吟。

博弈仙人知何處,空余三洞一桃枝。

[景點資料]

東湖位於紹興城東的箬簣山麓。相傳秦始皇東巡,在此供飼馬,俗稱“繞門山”。此山原為青石山,漢代開始采石,日久鑿成湖泊。峭壁奇岩,突兀崢嶸,逶迤數百米,合抱一湖,水碧於天。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