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淳樸的苗族風情——記貴陽之行之別樣熱情篇

作者: 09795832

導讀去貴陽如果沒有去感受一下那裡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那真是遺憾了。在貴陽大約有10多種少數民族,最普遍的可以算是苗族了,這次來到貴陽有幸去到苗寨,和苗家姑娘和苗家小伙一起做游戲,唱山歌,搶老公,實實在在地做了一回苗家姐姐(那裡的人對我的尊稱,:),讓我倍感親切)。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驅車趕往“長嶺崗”苗寨,在還未到達寨口時,就聽得“砰, ...

去貴陽如果沒有去感受一下那裡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那真是遺憾了。在貴陽大約有10多種少數民族,最普遍的可以算是苗族了,這次來到貴陽有幸去到苗寨,和苗家姑娘和苗家小伙一起做游戲,唱山歌,搶老公,實實在在地做了一回苗家姐姐(那裡的人對我的尊稱,:),讓我倍感親切)。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驅車趕往“長嶺崗”苗寨,在還未到達寨口時,就聽得“砰,砰,砰”三聲響炮,那是苗寨的朋友們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下車後來到門口,就看見有2、3個苗家姑娘在村口唱著山歌請我們喝他們苗家獨有的糯米酒,每個來到苗家的朋友都不能拒絕,如果你不喝,她們則會不高興。所以我們這裡的每個人都嘗了一嘗那盛在牛角裡的酒,有一些苦,但留在口頰中卻有一些甘甜的味道。

進入村寨,看到了苗家村寨裡的老老少少,所有的女子均花花綠綠的苗家服飾,帽子、項圈、衣服以及裙子,都是那樣地具有別樣風情,與我們普通的著裝相比,有著大膽熱烈的顏色,紅色是最主要的基調。男子的著裝則相對樸素,藍色的長衫,在腰間系上藏藍色或紅黃相間的寬腰帶,就成了苗家小伙,怪不得我們團中就有男子換了苗家的服裝攝影留念,畢竟換起來快啊,而女孩子們就沒有了,那衣服層層疊疊,粗一看都不知道是怎麼穿上去的,更不要說什麼首飾啊,帽子啊以及所有衣著的講究了。

剛剛坐定,苗家姑娘一場含喧後,邀請我們中的一男一女上去做游戲。男的手持一個竹編的圓盤,女子則手拿兩把短棍,看那駕勢有點像男子拿盾,女子拿矛。一男一女組成了1對,大約有3對男女同時在場上表演,女子用棍敲打男子手中的圓盤,男子則要想辦法繞過女子的追打用圓盤敲打女子的屁股,我想我在場上竭盡全力躲避那男子的圓盤敲擊時肯定已經完全忘了自己的什麼形像啊,風度啊,完完全全地拋在腦後,眼中只有那張圓盤,圓盤在哪,我的眼睛就在哪裡,然後我手中的短棍就指向哪裡,其實我想我的表演只有讓人捧腹的份了,而在我表演結束後看了別人的照片,才知道其實那也是苗家村寨內很有特色的一種歌舞,一邊還有嘹亮的歌曲伴奏,而3對男女在進行游戲過程中還有一定的舞步和陣列,而我在其中就只顧著避免挨打了。

一場游戲下來我“呼哧——呼哧——”地直喘粗氣。而緊接著下一個游戲又開始了,那是苗家村寨內最有特色的游戲了——“搶新娘(新郎)”。團內所有的男子都要上前去搶一位苗家的姑娘做自己的老婆,所有苗家姑娘都排成一長隊躲在一位苗家小伙的後面,苗家小伙張開雙臂護住自己的同胞姐妹,看那樣子很像老鷹捉小雞。而外族男子只要扯下苗家姑娘腰間系的紅綢帶就算搶到了這個新娘。活動開始了,我們團中的男子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地要上去搶苗家姑娘,個個上場時一付不達目的誓不休的豪邁氣概,來到場上使開渾身解數,力爭最漂亮的老婆,有的上去後搶了一個還不夠,接連又搶了第二、第三個。而女子則有趣得多了,要搶苗家小伙,首先要在他背上錘三下,意思為:以後結婚後你不能欺負我;然後再踢他一腳,意思為:不做工的時候要管住自己的腳,不能亂跑;最後還要拉住男子的耳朵讓他轉三圈,意思為:以後我說的話你都要聽,言聽計從(即照片上:我狠很地揪著我“老公”的耳朵,開始轉圈,仔細看照片中還有一位胖胖的阿姨也在揪他老公的耳朵,觀看的人則笑做一團)。所有這些都做好後,就可以“成親”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再互換禮物,我們收到了苗家特有的菱角香袋,而也給苗家的老婆(老公)留下一些紀念品,這時候有“三妻四妾”的人自然送的禮物就要多上2、3份了。

2、3個游戲下來大家都微微地有一些餓,於是又引出了苗家吃的風俗——打年糕。將糯米放入一個木制的凹槽內,加入一些水,用兩根錘子輪流敲打糯米,使之與水充分混合,敲打時要使糯米受力均勻,力度適中,打出的糯米才又軟又糯,這樣經過我們每人的3、5下敲打後糯米年糕大功告成,於是用手指攆出一點,沾一點芝麻,再來一點白糖,放入嘴裡立刻感到了其中的軟滑和香甜,畢竟是自己努力的果實嗎。

在這之後還有跳竹筒舞啊,對山歌等等形式多樣,活潑健康的游戲,需要每一位朋友帶著熱烈的情緒積極地參與。苗家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苗家語“呀呼嘿——”每結束一個游戲,所有的苗家人都會異口同聲地叫一聲,表達美好的祝願。

每做一個游戲都是高潮迭起,一輪高過一輪,在山谷中回蕩著苗家姑娘小伙嘹亮高亢的嗓音和異鄉人連綿不斷的笑聲,在陰沉的天空中劃過一道又一道熱烈濃重的回響。。。。。。在苗寨短暫的作客之後,我被他們熱情、開朗,直爽所深深地感染。離開時他們一路送著我們,一邊走一邊說著再見,用力地向我們揮著手,還出奇不意地在我們的腰間拈上一把,我被咯吱地笑出了聲,與他們告別時的歌聲親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再來時,我們就不是作客了,而是來探親了,導游在離開的車上打趣地和我們說著笑。他們色彩艷麗的服飾、高亢嘹亮的歌聲、熱烈奔放的少數民族風情給我們每一個來這裡作客的異鄉人留下了深深地印像。不管是什麼民族,我們都是血肉不相分割的一家人。我想我一定還會再來的,“呀呼嘿——”。。。。。。


精選遊記: 貴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