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中山紀念堂的游覽,回到賓館躺在床上還在想著有關中國前途的沉重話題,心中不免懊惱起來:出來旅游本來是件開心的事情,為什麼不能找個可以愉情悅目的地方看看呢?於是,陳家祠堂就進入了我的視野。第二天一早,我便又一次鑽進地鐵,向陳家祠堂進發了。
鑽出地鐵的陳家祠站,好像是特意讓我換一個心情一樣,馬路兩邊突然出現了滿地的花,夾著道在歡迎著我。那花的顏色粉白紅黃相間,就像是用彩筆塗抹的一樣艷麗無比。花圃周邊的草坪就像是綠毯,平展地鋪在地面上。記得在長春出發前有友人對我說,廣州可是一個花的城市。可是因為我來到的時候是早春,在廣州卻沒有看到太多的花,心裡一個勁地嘀咕空有虛名。這一回看了陳家祠前的花圃才扭轉了我的偏見。
走近一字排開的前庭,中間一個大門,門上方大書“陳家書院”四個大字,這引起了我的疑惑,不是說“祠堂”嗎,怎麼又叫起了“書院”?剛好有一個女講解員正說著,湊過去一聽,才知道,原來,這裡原本廣東散居在72個不同地方的陳氏家族人合資在城裡修起的,祭祀祖宗的地方。因為建築規模宏大,大部分房舍閑著也是閑著,所以就成了外地來廣州求學的陳氏子弟住宿和學習的地方,祭祀的功能反而降為次要地位了。因為陳氏子弟很多,又趕上清末全國掀起了一股實業救國熱,陳氏家族就在這裡辦起了實業學堂,讓陳氏子弟學些發家賺錢的真本領。而陳氏的族人從此都認為,鼓勵子孫讀書求學是對祖先最好的報答。就這樣,書院的大名就取代了祠堂。
抬起頭,讓我吃驚的是,那高高的房脊上,竟然都是五顏六色的琉璃裝飾,從各種花卉、動物到各種人物,可謂是五花八門。
走進大堂,裡面別有內容,那屏風隔斷,還有各式各樣的門窗,清一色的縷空雕塑,而且那材質居然是石頭。而那石頭,卻是清一色青黑色彩,顯得沉穩而莊重。再細看那縷雕的圖案,內容也十分龐雜。有桃園三結義、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有郭子儀拜壽、有王母娘娘蟠桃會、有領八仙過海……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混合在一起,讓人匪夷所思。不過倒是可以看出,當時那些層次不高的匠人,是把他們的所有“知識”都用上了。這種平民化的生活情趣,讓今天的人們看了,不但不會感到別扭,反而有一種溫馨的親近感。
面對如此龐大的藝術庭院,我不禁疑惑起來,廣州,是一個經歷了多災多難的城市,很多古跡都蕩然無存。但是,陳氏祠堂,卻在大風大浪中挺了過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其中,第一個原因是它建成較晚,第二個原因是,一直有主人經管著它,請看它的經歷:
1888年開始興建;
1894年最後完工建成,歷時6年;
1905年,陳氏族人在此建立實業學堂;
1933年,陳氏族人在此興辦文範中學;
1947年,陳氏族人在此興辦集賢紀念中學;
1950年,中國解放陳氏書院收歸國有,廣州市政府在此興辦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
1958年,陳氏書院正式被廣州市文化局接管,並開始對其全面大修;
1959年,廣州市文化局在陳氏書院成立廣州民間工藝館,同年對外開發供人參觀;
1962年,廣州市正式確認陳氏祠堂為廣州重點廣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陳氏書院的主體建築被新華印刷廠改造成印刷車間;同年,陳氏書院的東部和後院,被廣州電影機械廠占用,並建起了廠房(後改為復印機廠);
1968年,陳氏書院的前部被廣州市第32中學占用,並建起了教學大樓;
1980年,改革開放後,廣州市准備恢復陳氏書院的歷史原貌,新華印刷廠首先被遷走;
1981年,廣州市對陳氏書院主體建築進行全面大修,恢復其原貌;
1983年,大修完成,陳氏書院主體再一次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恢復原廣州民間工藝館的大名;
1988年,陳氏書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陳氏書院由過去的廣州民間工藝館改名為廣州民間工藝博物館;
1995年,陳氏書院拆除了前院的32中教學大樓;
1997年,廣州復印機廠全面遷出陳氏書院的東院和後院;
2010年,陳氏書院前廣場清除了墊土恢復了原標高,並復原了前門的石獅子基坐,重樹旗杆。
陳氏書院,這個只有120年的建築,像一個百余歲的老人一樣,經歷了中國百余年的歷史變遷。我相信,它的每一片瓦,每一處雕塑,每一寸土石,幾乎都打上了歷史的烙印。想一想,如果沒有工廠占領這塊文化園地,那些色彩斑斕的雕塑和琉璃文飾,必定會被當作四舊而橫掃一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瘋狂年代裡,人們早已無心欣賞美了,它,一下子變成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灰姑娘。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開啟了人們的欣賞美的目光。陳氏書院,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灰姑娘蛻變成一個花枝招展的國色天香的大明星。
走在這一片充滿藝術品的老屋裡,參觀的人摩肩擦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老外,人們都舉著手裡的相機,把美收入鏡頭的同時,也把美藏在了心裡。
我站在陳氏書院的大院裡,不禁想到,中國,有多少文化古跡,劫後余生存下來的真跡實在少得可憐。有一個規律幾乎是千古不變的,那就是,凡是戰亂年代,都是文化古跡的大劫之年;凡是和平年代,文化藝術品就開始身價倍增;而中國流向海外的藝術品,幾乎都是在中國戰亂的年代發生的。
為了我們的藝術品不受損不外流,中國,還是盡量避免動亂,避免戰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