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絕佳處畢竟在劉莊

作者: rgmao

導讀題記一 四分風景,四分人文,還有兩分是讓你難以釋懷的感受。-- 如此“滿十分”之出游旅游,乃最理想之旅游也。 題記二 樓俯六橋堤,素心共風月清淡,莫放光陰虛度客; 居鄰三竺路,冷眼看煙雲變態,最高福分是閑人。 -- 劉莊第一楹聯,作者:清人戴啟文 ----------------------- 前列腺增生,小疾大苦,為了根治,2011年4月3日 - 20日入住上海長海醫院。 痛定而思樂,久 ...

題記一

四分風景,四分人文,還有兩分是讓你難以釋懷的感受。-- 如此“滿十分”之出游旅游,乃最理想之旅游也。

題記二

樓俯六橋堤,素心共風月清淡,莫放光陰虛度客;

居鄰三竺路,冷眼看煙雲變態,最高福分是閑人。

-- 劉莊第一楹聯,作者:清人戴啟文

-----------------------

前列腺增生,小疾大苦,為了根治,2011年4月3日 - 20日入住上海長海醫院。

痛定而思樂,久靜而思動。5月16日,在虹橋火車站上了G7307次高鐵,45分鐘之後,到杭州。美其名曰“術後靜養,恢復元氣”。其實,每日走山看水,沒個消停。

5月18日晨起,決定去劉莊。

1978年 - 1980年,曾在杭州大學外語系“回爐”,彼時,英語人才奇缺,我們班10多位學生常被拉去充當譯員。

1979年6月,第一屆世界杯暨第二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在杭州舉辦,全班傾巢而出,出任譯員。我任尼泊爾團的隨團譯員。6日15日,團長約見霍英東先生,而霍英東先生正下榻劉莊。於是,我有幸進入劉莊,充當翻譯。當時的劉莊,尚未對外開放,也沒有“西湖國賓館”的頭銜,是省政府專門接待首長和貴賓之地。豐田COASTER進入劉莊,需過三道大門,每道門經軍人查驗,才放行。-- 畢竟是劉莊!

公務畢,團長向霍英東提出:到園子裡走一走。此話正中我之下懷。團長知道,這裡曾經是毛澤東之“行宮”。霍英東幽他一默,說“我越權同意”,還讓其秘書帶我們到一號樓附近走走。當時,印像最深的有兩點:

一,湖畔築有一溜青石雕花欄杆,為西湖別處所無,憑欄遠望,蘇堤在望,是賞湖的絕佳處;

二,偌大一個園林,蜿蜒曲折,上上下下的青竹長廊連接園內各處,據說,那是專為主席散步建造的。

-- 你用手敲敲看,這長廊的竹竿是什麼東西造的。(熱情的秘書對我說)

-- 不是毛竹竿嗎?(我問,有點詫異)

-- 你敲呀。(秘書催我)

-- 當,當,當。(我用中指關節擊打“竹竿”,“竹竿”發出了金屬聲音)

-- 原來是用鋼制成的?(我問)

-- 是啊,不敲不知道吧。(秘書笑答)

-- 真的看不出來,我一直以為是毛竹竿搭建的長廊哩!(我將秘書的話翻譯給團長聽,聽了之後,他慨嘆道)

臨別前,秘書取出相機,為我們拍攝照片。一幅是我在主席下榻的一號樓前,另一幅是與尼泊爾團員門在湖畔合影。照片珍藏至今。

第一幅照片一號樓之前



第二幅照片與尼泊爾隊員之合影



因為去過一次劉莊,數十年來對劉莊的信息就格外關注。

“劉莊”之所以姓“劉”,因為其第一任主人姓劉名學詢(1855—1935)。此君祖居廣東中山,24歲中舉人,7年後成進士。劉學詢為啥千裡迢迢來杭州西湖建造名園呢?

歷史之精彩,常因充滿了偶然,充滿了戲劇色彩。

劉學詢考中舉人的次年,進京會試後返鄉,途徑杭州,西湖之美讓他震驚,大呼“故鄉無此好湖山”!

一日,劉學詢走過臥龍橋旁之宋莊(宋瑞莆的別墅),更為其秀色所動,便敲門求見主人,並入院參觀。豈料遭主人謝絕,劉學詢頓感奇恥大辱,暗下決心:日後定要雪恥。

劉學詢中了進士,苦候幾年,“候選”不上,當官不成,便“下海”經商,承包“闈姓”彩票,並迅速成為當地首富,被人稱為“劉三國” – 說他“文可華國,富可敵國,妾可傾國”。

宋莊受辱,一晃便是18年。在距宋莊(現為“汾陽別墅”)不到一公裡處,劉學詢在西湖西邊的丁家山置地540畝,投入巨資,建築了“水竹居”。不過世人還是習慣稱之為“劉莊”。至今劉莊內還有一亭,名曰“水竹居”。

第三幅照片 水竹居之亭



莊內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亭一橋,一樓一閣皆由劉學詢親自設計。劉莊三面臨湖,一面靠山,內有迎賓館,夢香閣,望山樓,湖山春曉等樓台水榭,曲橋、亭廊,還有小河與西湖曲折相通,山水互為借美,獨具一派嶺南園林之特色。

劉學詢,前半生投身政治鬥爭,歷經驚濤駭浪;後半生,退避湖山,閑居而終老,人稱“世間一奇人”;

改革開放以後,在媒體披露下,劉莊漸漸撩開了神秘面紗。

1953年,“水竹居”的最後一位主人、劉學詢的八姨太範媛英將劉莊無償獻給國家,劉莊遂被定為浙江省第一招待所。

1953年12月27日 — 1954年3月14日,毛澤東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抵達杭州,第一次住進劉莊1號樓,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初稿誕生於劉莊。

1954年後,經過著名建築師設計改造,而且擴大了劉莊的地盤,將丁家山一帶一並劃歸劉莊,劉莊變成了依山傍水的西湖第一名園。

從1953年到1975年間,毛澤東來杭州40余次。凡來杭州,大多下榻劉莊。

毛主席的《送瘟神二首》,作於劉莊一號樓內,還有,毛主席有一幅廣為流傳的賞雪照片,就拍攝於湖畔青石欄杆前。

1972年2月26日,由周恩來、喬冠華和尼克松、基辛格一行,在劉莊就《中美聯合公報》的文本作最後商定,27日,《中美聯合公報》在劉莊1號樓的八角亭草簽,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舉世矚目的中美聯合公報,世界為之一震。

毛澤東的故事,在劉莊延續了23年之久,有繁忙的工作,有瀟灑的休閑,有時,在環境如此幽雅的劉莊,也可聞政治鬥爭你死我活之硝煙。

1971年,9月10日中午剛過,毛澤東在一號樓忽然對部下說:“現在把火車調回來,我們馬上就走。”往哪裡走?沒說,只是交代說:“不要告訴陳勵耘他們,也不要他們送行。”毛澤東匆匆返京,三天以後,林彪從北戴河起飛外逃,摔死在蒙古的溫都爾汗。此後,毛澤東大病一場。再次露面是在1972年2月陳毅追悼會上,人們發現,毛澤東忽然衰老了許多。

…………。

劉莊,“第二中南海”,第一次進入,時年33歲,而今66歲的老叟,我何日能入內重游?

2011年年3月,一位陳姓友人告訴我:

除御茶園之外,再推薦一個喝茶處 -- 劉莊國賓館。不過,需私車或打的才能進去,步行會被門崗攔住。茶價100元起……。

5月18日,小住杭州之第三日。一大早,上出租車直奔劉莊而去。沒想到,出租車司機竟不識劉莊路,徑直把我帶到了“汪莊”,停車問了路警,才來到楊公堤18號 - 劉莊。

當年的三道門,如今只剩一道門,不過,有武警站崗,說明了前來喝茶,才放行。

-- 車往前開200米,右拐,過橋,就是茶室。(威武武警和藹指路)

-- 對不起,走了冤枉路,你就付我起步費吧。(茶室外,司機歉疚地說)

-- 開出租車幾年了?(我問)

-- 三年了。

-- 咋的不識劉莊路呢?

-- 對不起,來這兒的人少。

-- 車費還是照計價器的18元付吧。(我說)

-- 謝謝,今天,你還讓我認了劉莊呢。(司機一笑,滿意而去)

茶室臨湖,有室內兩大間,室外茶室與西湖只是一欄之隔,還有一亭,名曰“翼然亭”,亭內亭外,擺著十來張茶桌。茶客寥寥,我選中了青石雕花欄杆旁的一張桌子,茶桌置於一棵桂樹下,桂樹亭亭如蓋。

-- 先生你好!我們這裡的茶資是每位150元,龍井茶是今年的明前茶,可以更換一次茶葉,還有茶點和水果。

-- 供應午餐嗎?

-- 你可到餐廳去吃自助餐,也可以在這裡吃水餃和餛飩。38元一碗。

-- 朋友告訴我,這裡的茶資是100元一位。

-- 對,那是從前的價,現在不是什麼都漲價了嗎?(小姐笑盈盈地說)

一句話就把我的嘴堵住了。

-- 不過……。(也許小姐見我面呈難色,又吞吞吐吐地想說啥)

-- 不過什麼?(我問)

-- 不過,茶資和餐費,都要另加15%的服務費。

-- 這兒是你們說了算,有啥辦法?既來之,則吃之。

-- 老先生真爽!昨天也來了一位老先生,問了價格,扭頭就走。

苦笑作答,心想:若不是劉莊,在別處,誰願花這筆冤枉錢呢?

呷了一口,正宗的明前新龍井,味道甘醇,送上來的茶點和水果,也十分誘人。

喝完第一杯龍井,就待起身離席,去逛劉莊了。

-- 劉莊大得很,老先生慢慢轉悠,大概要一個小時哩。(服務員說)

-- 有啥景點,能介紹一下嗎?

-- 出了茶室門,沿長廊行,右拐,就是毛澤東賞雪處,再往前,就是毛澤東學英語處。

-- 學英語處有建築嗎?

-- 沒有,有一塊石碑。據說,毛澤東常在湖畔樹下學習英語。前面有一座橋,過了橋,再前行,就有一個石頭的牌樓,上面有“丁家山”三個字,走過牌樓登山,有一小屋,就是毛澤東讀書處。

-- 毛澤東要爬山去讀書?

-- 是啊,山不高,而且樹木很多,是一個非常幽靜的讀書好去處。

-- 謝謝介紹。

-- 哦,到了讀書處,不要走回頭路,一直朝前,沿著小路下山即可,下山後,你會見到“毛澤東采茶處”。(我剛走幾步,小姐又補充介紹道)

-- 哦,毛主席在劉莊采過茶?那茶樹還在嗎?

-- 在啊,以前劉莊的茶很有名的!

腦子裡裝著小姐提供的“路線圖”,信步來到長廊,在長廊的綠色竹竿旁,我伸出右手,用右手的中指關節敲打“青竹”,又聞清脆的“當當”聲!這聲“當當”,與上一次的“當當”,構成了33年的時空呼應,人生如此迅疾!

第四幅照片:青竹長廊



一路行來,未見“毛澤東賞雪處”的石碑,卻來到了“毛澤東學習英語處”,豎立路旁石碑是一塊太湖石,正面寫著“毛澤東學習英語處”幾個大字,反面除了毛澤東和林克並排而坐學習英語的一幅照片,下有文字說明:

一九五七年春,毛澤東主席工作之余常在此處自習英語,這是與林克秘書一起學習的情景。

第五幅照片:毛澤東學習英語處



學習英語處,後面有一小亭,十多步外,就是西湖。

作為一名英語教授,佇立碑前,徘徊於此,為主席的好學精神所動。一國之君,日理萬機,身邊不乏一流翻譯,居然有學習英語之雅興,且歷久而不衰!據說,列寧把學習數學當作“最好的休息”,我之研習英語數十年,從英語學習中獲得了無窮樂趣,從英漢對比中領略了英語和漢語彼此不同的美,不知毛澤東是否也有此感受?還有,你在接見外賓時,是否突然冒出一個英語單詞,抑或一句英語,這個單詞,或這句英語,比起漢語來,能更准確地表達你的意思?……。

過大橋,西拐,山麓下,果見一小巧的石頭牌樓,“丁家山”三字隱約可見。

一路走來,發現劉莊遍植奇花異草,珍貴名木,有如廬山之廬林一號。道路右側便是西湖,青石雕花欄杆外,即是波光粼粼的西子湖,蘇堤遙遙在望,今天空氣清朗,能見度高,甚至可見蘇堤的游人,三三兩兩,影影綽綽。毛澤東當年在此隔湖相望,可見百姓的身影,不像中南海高高的紅牆,隔絕外界。這是不是毛澤東喜歡來劉莊的一個理由呢? - 我獨自思忖。

環湖行,你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觀賞西湖,但是,所謂環湖行,其西部也就局限於蘇堤了。進入劉莊,便來到了西湖的最西部,在此望湖,視角全新,美感倍增。-- 放眼望去,北面的寶石山,郁郁蔥蔥,秀美的保俶塔,是西湖風景線的最美點綴,蘇堤,橫亙對面,恰似一道綠屏,一道由綠樹、拱橋和游人組成的綠屏,橋上的游客清晰可見,偶爾,透過綠屏,還能見到外西湖那浩渺的湖面。如此這般,遙觀西湖,就有了足夠的想像空間,就有了別樣的美感。

南端的花港觀魚,也隱匿在一片初夏的翠綠之中。劉莊和蘇堤,一水相隔,水域雖不如外西湖那麼浩浩蕩蕩,卻也顯得大氣和秀美。

第六幅照片:蘇堤在望



丁家山的牌樓外,見一塊指示牌,上書:毛澤東讀書處。

一路行來,不見一位路人,或是游客,如此指示牌太重要了。

走過牌樓,興衝衝,拾級而登,步履輕捷。眼前似乎晃動毛澤東當年健步登山之身影。

登山興致正濃,忽見山道旁有一塊藍底白字的警示牌(中英對照),讓我倒吸一口涼氣。-- 景區近期有野豬出沒,請游客上山注意安全。

第七幅照片:野豬出沒告示



-- 野豬?野豬出沒?

頓時,懼怕趕走了游興,疾行取代了漫步。

環顧四周,樹密林深,更糟的是,四下裡杳無人跡。這兒,遠離劉莊的核心區,且在山上,一旦與野狹路相逢 豬……。

心動加速,步履加快,雙膝發軟,頭腦嗡然。

…………。

-- 這武松提了梢棒,大著步,自過景陽岡來。約行了四五裡路,來到了岡子下,見一大樹,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寫兩行字。武松也頗識幾字。抬頭看時,上面寫道:“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夥成隊過岡。勿請自誤。”

《水滸》第23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中的一段話,此刻,出現在腦際。

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 → 景區近期有野豬出沒

但有過往客商,…… 勿請自誤。→ 請游客上山注意安全

兩個告示之措辭,何其相似乃爾!

出院不久,來杭靜養,心氣不足,足力欠缺。萬一,斜刺裡奔來一只長著獠牙的野豬,如何是好?

-- 趁早從原路退回?我自問。

-- 這裡不是景陽岡,這裡是國賓館呀!

-- 假如這裡發生過野豬傷人事故,那肯定要封山,禁止游客入內!

-- 這裡未必有長著獠牙的大野豬吧?要有,也許就是小毛豬,說不准就是農家逃亡家豬呢?

-- 據說,森林中的老虎一般不傷人,只要你不去刺激它!野豬並非山中之王,萬一相遇,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吧!

…………。

思緒亂哄哄,腳步軟兮兮。

路邊一小亭,出現在不遠處。毛澤東讀書處?昏昏然,四下尋找,不見“毛澤東讀書處”的標牌。不會吧!

綠樹掩映,前方出現了琉璃瓦頂的建築。到了!-- 肯定是了。

果然。建築正前方的屋檐下懸著一塊匾額,上書:毛澤東讀書處。一幢飛檐雕棟,青瓦粉牆,古色古香的平房。門窗緊閉,朝裡張望,只見書屋外圍還有一圈過道。估計書屋的面積在20平米左右。環屋走了一圈,四周林密,東邊看不到西湖,只是在西邊密林的縫隙間見到一方湖面,那是西湖嗎?

第八幅照片 毛澤東讀書處



果如服務員所說,北坡上,南坡下。此屋的南門似乎更像正門,當年毛澤東是從南坡上山,由正門進入讀書處。正門外有巨岩,泛白的巨岩上留有古人的摩崖石刻。鹹豐四年九月廿日,海昌幾位游客留下了記游石刻,左側,有“康山”和“潛岩”的摩崖石刻,題刻者為“南海康有為”。才情橫溢的毛澤東咋就沒在巨岩上留下點什麼呢?

至此,注意力轉移,驚魂漸漸遠去。

從南坡下山,一路走來,山坡很緩,密林夾道,鳥雀啁啾聲不絕於耳。一百多級石階便能到達書房。可以斷定:當年毛澤東是從這裡上山的。

終於,見到了兩位上山的服務員。

-- 我從毛澤東讀書處來,請問,毛澤東采茶處在哪兒?

-- 你見到那邊的亭子嗎?

-- 見到。

-- 就在那兒。

-- 謝謝。

小亭有名,曰“寬余”,是毛澤東之手術,取自毛澤東的“今日得寬余”的詩句。亭內立碑,碑上大書“毛澤東采茶處”六字。亭外有不少茶樹,

好像完成了一項人生的重要任務,心滿意足,回到茶室,歇坐於桂樹下喝茶。忽然想起,咋沒見到“毛澤東賞雪處”呀!

-- 毛澤東賞雪處離這裡最近,走過去五分鐘就到了。

-- 我咋的沒見到呢?

-- 我帶你去吧。(熱情的服務員說)

很快,拐兩個彎,就到了。

-- 哎喲喲,難怪你看不見了。原來被小車擋住了!(表情生動的服務員大聲嚷嚷)

把我帶到了小車後面,她便告辭。

在兩輛小車和青石雕花欄杆之間,站立一塊石碑,不僅寫著“毛澤東賞雪處”六個大字,而且,石碑的反面還有簡介:

一九五三年冬,毛澤東主席在劉莊起草第一部憲法,看到窗外下著大雪,西湖銀裝素裹,信步湖畔,留下了偉人永恆的紀念。

文字說明的上方,還有毛澤東當年的賞雪照片。

第九幅照片:毛澤東賞雪處



-- 你是柳岸居士吧?

突然,也在觀看石碑的一位先生問我。

-- 你,你是……(我一驚,在人跡罕至的劉莊,居然遇到游客,而且還認出了我)

-- 我是你的博客好友戴斌啊,來自台灣。

-- 哦!(我醒悟)

-- 你在博客上發了許多照片,所以,一見到你,就覺得眼熟。

-- 哦……。(如此邂逅,頗讓我感動,竟一時語塞)

-- 自從我讀了你的台灣游記之後,就尋到你的博客,後來就成了常客,還做了好友。

-- 對,你還發過我幾張紙條哩。你也是一名教授吧?

-- 是啊,你的台灣游記表揚了花蓮的學生。我還把你的游記介紹給學生看。他們都很自豪哩。

…………。

-- 還未放假,你怎麼有機會到杭州來?

-- 我的姑姑在杭州,病了,我請假來杭州探望她。

接著,跟他聊起了剛才在毛澤東讀書處的所見。

-- 你對中國近代史有研究。有一件事我不懂,想請教你。

-- 什麼事?

-- 在毛澤東讀書處的巨大岩石上怎麼會有康有為的題刻?(我問)

-- 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民國建立。流亡在外的康才得以返回國內,先後在上海、青島、杭州居住。鑒於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國民政府對他以禮相待。1916年,康有為到杭,當時的浙江督軍呂公望安排康先生入住西山路的劉莊。西山路就是今天的楊公堤。

-- 劉莊歸劉學洵所有,康有為咋的能入內居住呢?(我問)

-- 當時,莊主劉學洵因經商資金周轉不靈,將莊院典押,康有為才有機會入住。

-- 哦,原來如此。

-- 康有為在此小住之後,十分滿意,竟然不想離開了,便在莊北丁家山擇地另建了一幢房屋。山下立有山門,康先生在門上親題“康莊”二字。

-- 他的康莊,是否包括了丁家山?(我問)

-- 也許是吧,否則,康有為怎麼會在讀書處的岩石上題刻“康山”二字呢?

-- 有道理!

-- 你從台灣來,怎麼對劉莊這麼了解?

-- 劉莊對我來說,意義不凡啊。

接著,戴先生話鋒一轉。說到了他的曾祖父戴啟文,祖籍江蘇丹陽,同治年間曾任樂清知縣,後任溫州知府。戴啟文在游覽了劉莊之後,寫了一副著名的楹聯。被人譽為劉莊第一楹聯。

在我的要求下,戴先生為我寫下了這幅楹聯。

樓俯六橋堤,素心共風月清淡,莫放光陰虛度客;

居鄰三竺路,冷眼看煙雲變態,最高福分是閑人。

-- 精彩!

-- “樓俯六橋堤”對“居鄰三竺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一語道破了劉莊位置的精彩。

-- 不過,這幅楹聯寫景為虛,抒情是真。

-- 此話怎講?

-- 你看,曾祖父的仕途不可謂不順,從樂清知縣,做到溫州知府。在官場走了一圈之後,他居然借此楹聯喊出“最高福分是閑人”的心聲!

-- 官場自古是非地......。

我與戴先生,你一言,我一語。十分投機。

-- 我們倆合影一張吧?(我建議)

-- 好!就在這裡,就在毛澤東拍賞雪照的地方。

-- 行!

於是,我和戴先生有了以下之合影。

第十幅照片:與戴先生合影



【2011年5月27日黎明初稿】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