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旅游,旅游不僅僅能使我的心情放松,讓我暫時擺脫生活的喧囂,旅游更能讓我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飽覽祖先們留下來的燦爛文化。
敦煌,作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如今以她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一座國際化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會有許許多多的中外游人去敦煌旅游。說到敦煌,大家首先會想到聞名於世的莫高窟,莫高窟的壁畫和泥塑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展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榮,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當時世界貿易的昌盛。當然敦煌還有許多其他值得游者去了解與探索的地方,作為一名旅游愛好者我也迫切的想去感受這個地處戈壁大漠中的神奇綠洲的風采。
今年五月初,我終於實現了我的夢想,來到了敦煌,來到了這個我心馳神往的地方。
接下來,我將以我個人的視角帶大家解讀這座不一樣的旅游勝地,同時我也會向大家談談我自己的旅游方式和旅游喜好。若有值得大家借鑒的旅游方式,那你也不妨去試一試。旅游是在追求一種心情,是我們尋找快樂的過程。我們的旅游我們做主,我想把我的經驗與心得與大家分享,讓更多人能享受到旅游的樂趣,這就是我寫這篇游記的原因。
在來到敦煌之前,我只在網上大概了解了敦煌,看了看網友寫的有關敦煌的游記,但我卻沒有制定什麼具體的旅游計劃,也沒有去找各種旅行社。因為我覺的對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旅游城市,制定再怎麼好的計劃都會在實際中漏洞百出;同時不去找旅行社是因為我不喜歡旅行社的那種在旅游時被弄的條條框框的旅游方式,我更偏愛自由自在,喜歡在旅游時自由安排時間,讓自己的壓力在旅游的時刻實現徹底的釋放。有的人會問我那我豈不成為一只無頭的蒼蠅,不知道在旅游時到底干什麼。如這次在敦煌旅游,像我怎麼確定旅游路線,怎麼知道敦煌到底有什麼好的旅游景點,有哪些值得看一看,轉一轉的地方,到了敦煌我在哪裡住,在哪裡吃飯等每位旅游者都面臨的問題我如何去解決。我的秘訣就是找一名當地的出租車司機。
在旅游時我總有這麼一種觀點那就是一名老司機對於他所生活城市的了解程度超過了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任何人,如果有一位老司機當你的旅游向導,之前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同時你也找到了一本該城市的百科全書,若你有什麼疑惑盡管提問,保證你得到的是最准確的信息。有的人或許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有的司機道德素質不高,會出現欺騙乘客的現像。當然這種擔心是存在的,但我認為在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政府對司機素質的提高越來越重視,司機本身也都認識到只有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為乘客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才是取得收入提高的根本途徑,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回頭客,乘客才會願意向親朋好友介紹這位司機。而且找一名相對較好的司機也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經驗或通過與司機的交流,通過一些小事和你的發現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一名對乘客服務態度良好的司機。或許寫到這兒,自己對自己的選擇闡述的太多,但我覺得這對大多數喜歡旅游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的。通過我諸多次的實踐,通過與其他旅游方式的對比,我的這種旅游決策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起碼對我是這樣的。
到敦煌的交通工具有飛機、火車和汽車,我選擇的是火車,緣由是火車即方便又能讓我欣賞到沿途的風景。我坐的是從重慶到蘭州,然後轉站到敦煌的火車——K543和K9667。從出發點起我大概花費了一天半的時間到了我此行的目的地——敦煌。一天半可能有點太長,也讓我有些許疲倦,但就像我說的我欣賞到了沿途不一樣的風景,我也在火車上交到了幾個新朋友。火車到敦煌火車站的時間大概是早上8點,投入眼簾的敦煌的火車站修的很有古韻意味也很大氣,而且不得不讓我承認的是敦煌火車站是我迄今見過的火車站中最干淨的。紛雜的人群流動著但你卻看不到一個垃圾,而且每個角落看上去不會讓你產生陰冷的感覺,而是處處映射著莊重而又溫暖的光澤。走出火車站,我被許多司機詢問著,最終我選擇了一名相對年長的司機,因為年長的司機一般開出租車的時間更長,經驗也豐富;而且年長司機為人都會比較踏實穩重,待人也溫和。出租車司機姓李,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因為比我年長一些,故稱呼他“李大哥”。後來我又認識了李大哥的妻子,我稱呼為“李大嫂”,李大哥和李大嫂一起輪流開出租車,而且一開就是十來年。在通過與李大哥的交談得知敦煌的出租車大多數都是私人的,出租車公司對他們來講還是一個新鮮的詞彙,似乎也正是這種經營方式,敦煌的司機看起來都很輕松,開起車來動作也是慢慢悠悠,這與大城市的出租車司機截然不同。李大哥對我的感覺就是那種大西北人的憨厚老實,待人也是熱情大方;李大嫂對我的感覺就是精明能干,勤勞能吃苦的中國婦女。李大嫂說話也是爽朗大方,直來直去,我非常喜歡與李大嫂交談,與大嫂交流讓我感覺生活其實很簡單,人與人的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有去敦煌旅游的朋友,我也建議坐他們的車,我的手機中還保留著李大哥的手機號13893712903。正是在李大哥和李大嫂的照顧下,我的敦煌之行吃得好,睡得好,而且很實惠,而且讓我在敦煌之行中了解不少,收獲不少,讓我充分感受到了敦煌的獨特魅力。
五月的敦煌天氣宜人,陽光明媚,徐徐涼風吹來夾雜著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自己難耐心中的喜悅,因為我到敦煌的探險將從現在開始,敦煌的神秘的面紗將從現在為我揭開。我像一名第一次進城的鄉裡人,對看到的任何事物都會注目欣賞,當然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也會毫不保留詢問李大哥,李大哥也會不厭其煩的一次次給我講解,幫我解惑。剛乘車從火車站出發,就會過一個收費站,收費站修的像古代城樓,如果不是通過,遠看我根本不會相信它是收費站。從火車站到敦煌主城區大概有十余公裡,道路為四車道,路面平坦而寬敞;路兩旁的路燈為飛天的造型,好像在喜迎四方游客。在路兩旁你還會看到許多一塊塊的田地和郁郁蔥蔥的樹木。通過了解得知敦煌的主要經濟農作物是棉花,路兩旁大多數的田地就是用來種棉花的,當然敦煌農民還會種植其他農作物,如葡萄、瓜果、蔬菜等。由於敦煌天氣相對比較干燥,早晚的溫差比較大,所以種植的葡萄和瓜果相當甜,也很受游客和其他地方人的歡迎,由此敦煌的葡萄和瓜果都很緊俏,同時種植這些農作物的經濟效益也好於棉花。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敦煌農民開始種植這些經濟作物。或許大多數來過敦煌的游客很少了解這些,但就我個人觀點來講,旅游的重點不僅僅是駐足於風景旅游景點,我們還要多了解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與這裡人的生產生活習慣,這樣旅游才會更充實更有意義。
坐在車中,我的視線被遠處戈壁和山脈吸引住了,廣闊無垠的戈壁看上去像一幅巨型油畫,像一個無法觸及的新世界。在那戈壁盡頭的山上,似乎生活著一群與世隔絕的人們,就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的世外桃源,那裡的人們都過著舒適和諧的生活。在注目觀察時,讓我感到神奇的是遠處的山脈一段是石山而另一段是沙山,不知道在兩者的交界處是如何接壤的?敦煌的地形主要以平原為主,海拔大概一千多米。這時我會想起我生長工作的地方——重慶,說到重慶,大家會想到“火爐”、“山城”、“霧都”。當我給李大哥聊到重慶的熱時,李大哥說敦煌的天氣在夏季也會很高。但就我所感受來講,重慶的熱是那種悶熱,是那種24小時全天候讓你無處躲藏的熱,只有空調才會讓你躲過一劫。敦煌的熱是那種干燥的熱,而且只有在中午的氣溫會比較高,在夏季最高氣溫也會達到40度,但是在其他時間氣溫不會很高,一天的溫差一般都會有十多度。在敦煌有這麼一句諺語“早穿棉襖,午穿沙,圍著火爐吃西瓜”就是對敦煌一天溫差變化大的真實寫照。在敦煌農村的農民家中,即使在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也是清涼干爽,呆在農民的家中能讓你感受到那種天然空調帶來的舒適與愜意。因此來到敦煌的游客一定要去敦煌的農家樂轉轉,同時你也可品嘗到敦煌農村中的特色食品。說到重慶的“山城”稱號,那真是名副其實,重慶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來到重慶你會看到高低不平的道路和錯落有致的建築。在僅9平方公裡的渝中半島上海拔的落差就有200多米,你可以想像到重慶市的高樓大廈是怎樣的起伏,道路是怎樣的回轉,也正是道路的回轉在重慶市的道路每公裡的造價達1000多萬。而敦煌確是一望無際的平坦,敦煌地處盆地,在一片綠洲的四周都是戈壁沙漠,四周也有山脈。當乘車馳騁在平坦筆直的道路,看著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時,心中會油然而生出特別的感覺。或許是長期生活在重慶,看不到這種廣闊無垠地域的緣由,眼前的廣闊讓自己的心胸也變得寬廣,生活中的那些煩惱與憂愁與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大自然的神奇與變化相比似乎都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都是那麼的不值得。
從火車站到敦煌的主城區乘車大約需要十來分鐘,在李大哥介紹的各種賓館中我選擇了敦煌賓館。在剛進入主城區時,你就會看到在一座古樓門上的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的“敦煌賓館”四個大字。敦煌賓館是一家四星級賓館,條件與價格都不錯。在經過一小段時間的休整後,我與李大哥約定在賓館吃了一餐,與李大哥討論了一下旅游的計劃與安排。從現在來看我的旅游重點還沒寫出,但沒想到思緒已化作了這麼多的文字。此篇就暫寫到此,我將在下篇為大家呈現更多精彩,為大家分享更多我的所見所聞:鳴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陽關、古城、敦煌小吃、敦煌特產等許多你聽過和沒聽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