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一些場館,住浦西的不見得都會認得,這次去一趟“浦東展覽館”就頗費周折。先是打114查詢其電話號碼,幾次都是說“沒有登記過”,而且還“確實沒有登記過”;後來想到打電話去報社問,因為是一篇新聞稿中提到了這個館。那個版面的編輯倒是給出了地址:“合歡路260號,”——沒有用啊,對於“合歡路”這個地名一樣是全無概念。還好後面還囑咐了“乘2號線地鐵到科技館下,3號出口出,再步行500米即是”,照著辦是了。
出口處上來,是一條迎春路,原來左前方就是區政府的那幢鉛筆形狀的大樓。沿著“迎春”向東,右手邊經過了區少年宮,又經過了區圖書館,正想著多年前為了什麼曾來過這兩個單位的事由,路口到了:合歡路,——“500米”是說多了。因為這裡的綠化很稠密,所以幾乎是一下子就看到了路對面的四方形玻璃房子,非常巨大,而且正好被“迎春”、“合歡”和另一條叫“含笑”的馬路合圍著,位居三面高高的台階之上,很有一點想要雄偉的意思。看過展館外牆上的五個大字,似乎有點眼熟,待到遠眺過去發現了區檔案館、出入境管理大樓等建築,才明白這裡是來過的,走過看到過,就是沒記住。
來是為了看這裡的一個“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在三樓。記得幾年前這項展事的第一屆時,有報道說李政道與吳冠中在這裡有一個互動,大致是:畫家的一幅畫畫出了科學家的若干科學思想,而這一思想又恰好體現出了藝術的某些韻律,總之那位記者是如是詮釋了展覽的主題。這次來之前顯然想過這檔子事,這樣注解固然有趣,但會不會過於小眾?這樣子恐怕會吸引不了太多的普通觀眾。所以這天,當進到會場裡發現原來是五花八門、花樣百出時,倒也不覺得意外,甚至還送了口氣。劈面就是院士風采方陣,大約包括了每一位院士的肖像,風格和樣式因人而異,同時還附著其中幾位的的繪畫和攝影作品,自然不乏佳作。接著是國際版塊,有很精致的,比如火星車,巴別塔,生命樹(重復世博會展出內容)。也有很濫的,比如一組日本的地震照片,前面放一具防核輻射服,就命名為“現代啟示錄”;幾組三棱鏡,應該是有序排列和藝術組合的,光線被折射後一再折射,於是被命名為“盡情忘卻.光.覺”。 科技板塊有點意思,有一處裝置和展板顯示,人們可以利用紫外線照射,來預知顏料中盡可能多種類的礦物材料以及樹脂、清漆等物的熒光色相,由此來判定一幅“名畫”的真偽和曾經修補與否,當然我理解其前提是事先對那幅珍品已建立了檔案,真品尚未見過則無計可施。 科普板塊就是很有意思了,一家意大利公司帶來了多項能形像表現阿基米德科學和數學的現代裝置。比如勾股弦定律 a平方+b平方=c平方,就在rt三角形的三條邊上各做一個正方形透明容器,其面積分別就是a平方、b平方和c平方。在c平方裡注滿藍色液體,當三角形的c邊旋轉到正上方時,液體經過通道下泄,正好能灌滿到a平方和b平方裡,反之亦然。看過這演示,中學生再想要背錯該定律也難了。還有一具裝置利用激光,可以在一個園的內外繪出任意多邊的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因為其邊長的總和可以無限接近圓周,再根據已知的直徑或半徑,就可以推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無限多位的近似值了。一架據說也是根據阿基米德的思路設計的弓弩機,上去試射時很是想像了一把。其他還有“球體的體積是與其等高等直徑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二”裝置,碗形天線直線傳輸聲音裝置,凹面鏡聚光後能提升焦點處溫度的裝置,用簡單排除法來選擇出一組自然數列中的質數的展板,以及古代時候的各種智慧棋類,等等,每一項都可以親自上去試著操作一遍。 那個創意設計板塊,看起來就有點困難了,一些東西看上去更像是種無釐頭:幾張普通的平面廣告,因為宣傳的是節能、環保,就說是與科學掛上了勾;一組用了應該是丙烯顏料塗抹在了磨光的石板上的作品,抽像得可以,拼命地看了半天,似乎覺得快要想像出來一點東西時,忽然讀到作者在邊上用文字提醒你“要以直覺視角體驗與非邏輯逆向性思維結合起來予以觀察和把握、駕馭,……”於是設想轟然倒塌,要重新再思考也撿不起線頭來了。這位作者算是位頭面人物。還有一位音樂家,將一首本來就比較晦澀的作品裡的一個個音符提取出來,用星星點點的圖標形式羅列在一張近似於五線譜的圖表中,他說在這張非五線譜上,你能感覺得到一種安靜、疏遠和孤獨,他還再次力薦“應該在體驗著充滿理性意味的聽覺同時,視覺思維不可或缺”,——實在忍不下再這樣一直被胡搞下去,終於迸出了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也有悅目的,一位法籍華裔的玻璃藝術家做了一幅很大的京劇臉譜,臉上的各色油彩用不同顏色的玻璃拼接,各色玻璃的背後裝上不同的燈。依次照亮不同的玻璃,視覺效果與整個臉放在燈光下相比完全不同,很特別。聽說正在用這種工藝,為文化廣場那裡搞一幅丁紹光的巨作。 有一家經營各路瓷器的公司在會場裡顯得中規中矩,而且很低調,經過討教,大致是弄明白了鈞瓷和哥窯的區別以及各自的特點。 最後的一點時間,特地去看了那篇新聞稿裡提到的“穿越紅樓”和某高校送展的“自然的精靈”,不過就是些聲光控制或者是紅外感應,再加上一點投影。服了這位記者,就這些也可以大書特書的,大概是覺得前面提到的第一屆的那位寫得太辛苦,不如挑點輕松的寫。又想起前幾日這裡的衛視晚間新聞,放在頭一條播了未經證實的外電報道“關於奧馬爾死了。”事後,幾天裡既無跟進也可以沒有任何表示。現在的媒體,浮躁和輕率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 再說到走出展館時看見的那個“科學與藝術展”牌樓,會標下有一行字“上海浦東科技節”,——又是一個“節”。但凡上面的人想要命名一個節,就一定可以隨手做到,用不著考量這項活動到底有沒有歷史淵源,也不用去考慮究竟會不會有大量人群參與到活動中來。反正,這天的觀眾數少於展館的工作人員,你一有疑問或者一表示出對某個項目有興趣,馬上就會有一位、甚至數位志願者跑過來要為你提供幫助,這樣倒也不錯。
回去的路上在陸家嘴停了停。展覽看得不怎麼樣,不妨礙想到濱江綠地去走走。今天有理由去那家星巴克坐坐了。看著天色慢慢變暗,對面外灘的街燈閃爍不定,漸漸連成了一線。到七點海關鐘鳴響時,所有的樓群輪廓燈一起亮起,頓時覺得真華美。再一回頭,原來浦東這邊的樓宇照明更張揚,不僅是因為更明亮,還因為這裡的玻璃高樓在夜色下的那份通透,突顯出一種亦莊亦諧的特別媚力。經典和現代,就這樣隔江相望。你不覺得它們之間會有衝撞,你會很慶幸今日可以這樣地兩者兼得,並相得益彰。
5月27日寫。
.

展館。

火星巡洋艦1號。

阿基米德的弓弩機。

茶具。

顏色玻璃鑲嵌制作的京劇臉譜。

陸家嘴環行天橋上。

近日干熱少雨,浦江也露出了灘塗。

黃昏。

夜景。

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