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親子游】風土人情篇

作者: yogga他媽

導讀2011年5月4日-7日,一家三口短短的四天香港游,且不說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的各種歡樂記憶,單是香港的街景見聞已經給我留下深刻印像。香港的風土人情,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 港鐵--方便 香港的地鐵可謂便利之極。與上海的地鐵以數字排序編號不同,香港的則多以起始站或者途徑的主要區域命名,讓人一目了然。在上海坐了那麼多年的地鐵,所有的換乘站從來都 ...

2011年5月4日-7日,一家三口短短的四天香港游,且不說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的各種歡樂記憶,單是香港的街景見聞已經給我留下深刻印像。香港的風土人情,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 港鐵--方便

香港的地鐵可謂便利之極。與上海的地鐵以數字排序編號不同,香港的則多以起始站或者途徑的主要區域命名,讓人一目了然。在上海坐了那麼多年的地鐵,所有的換乘站從來都是下車後搭自動扶梯上一層月台,再步行到另一片站台區下樓到另一條線路的站台。在人民廣場站一二號線換乘時,不走個200米絕對到不了地方。所以當我拖著兩個行李箱在香港地鐵站裡發現要轉乘的地鐵就在月台對面,只需走五六步即可時,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所有出口通道,但凡夠地方的都建三條自動扶梯,寧可不留地方給台階。高峰時段,三條自動扶梯全開動,根據人流兩條上一條下或者一條上兩條下。過了高峰時段,停開中間一條,剩余兩一上一下,既節約用電,又滿足客流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機場快線。這條線路的大部分和東湧線的線路是重合的,但是它是專門針對機場和市中心的交通需求設計的,全程只設置幾個站(機場、青衣、九龍、香港),車廂也和普通港鐵車廂不同,有寬敞的座椅,還有專門為擺放大件行李設置的區域和行李架。在香港站和九龍站還有機場市內辦行李托運的服務,非常方便。對照想想上海的二號線,連接兩個機場,中間有二十幾個站點,跑完全程要接近一個小時,中間廣蘭路還得拖著行李下車換乘。每天不分早晚高峰,趟趟擠得滿滿當當,行李也是東堆西放的。上下班高峰,搭飛機的搭高鐵的要跟上班族一起擠成沙丁魚罐頭,誰不是一肚子氣!

港鐵和上海地鐵相比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快!自動扶梯的速度幾乎是上海的兩倍,列車的速度也超快,以至於起步和停步時有明顯的感覺,不拉住扶手還真有點站不住腳。想想也是,這是個繁華忙碌的國際大都會,人人都是來去匆匆,地鐵當然也要高速高效啦。不過回頭想想,上海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為什麼地鐵的車速一直那麼慢悠悠呢?

單只這幾點,還不提人家進出自覺刷卡,站台、車廂裡干淨整潔,滬鐵和港鐵的差距已經十分明顯。有些是天災,有些可真的是人禍!

• 環境--干淨

香港地方很小空間有限,有些地方會顯得擁擠或者雜亂,但至少我四天所見都顯得非常干淨,沒見到過垃圾桶垃圾滿出來或者路邊堆放垃圾的現像。馬路上也很干淨,見不到有紙屑果皮等垃圾,也很少見到污水橫溢的現像。第一天到香港時,晚上王工就感嘆:小工的鞋底好干淨!港鐵車廂和小巴、城巴的車廂裡都有標語提示,不能在車廂內吃東西和扔垃圾,違者罰款5000元!這遠比上海不痛不癢的50元嚴厲多了!去了尖沙咀星光大道、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這些公眾區域的衛生間都很干淨,而且所有的衛生間內都有充足的手紙!

• 空間--狹小

與干淨的環境成對照的,是香港空間的狹窄。感覺香港機場好小,走兩步就出機場了,和上海浦東機場根本不能比。到酒店的班車行駛在金鐘道上,來回只有四車道,而且感覺每根車道劃線都很窄,再加上兩邊沒有人行道,感覺馬路很窄。入住的JW MARRIOTT是五星了,房間並不大,換在上海的話房間應該有兩倍大。據說一些經濟型酒店的房間都不到10平米。朋友說香港的房子通常房間都很小,三房兩廳一般也就100平米左右,笑言我在上海的145平米的三房兩廳在香港可以算是豪宅了,哈哈!地域空間的不足迫使香港人向上向下要空間,一路所見,經常看見超過40層、50層的高層住宅,密密麻麻的窗口真有鴿子籠、火柴盒的感覺。而不少聲名在外的店鋪,居然擠在地下樓層。因為寸土寸金,所以除了一些高檔的購物廣場,很多百貨公司或者普通店鋪的格局都很緊湊,大名鼎鼎的SASA大多數店鋪的鋪面都不大,裡面的貨架擠得滿滿當當。

• 溫差—冰火兩重天

香港的地理位置接近熱帶,四季溫暖。但又靠海,很少極端高溫天氣。不過在香港逗留四天,時刻感覺得到溫差變化,而且還很大。早起太陽還未出來時,溫度不高,再有點風,很舒服。中午時分,如果是在公園這種露天場所,雖然氣像報告的溫度也就30度左右,但是感覺很悶熱潮濕。再到了晚上,如果是在海邊的話,陣陣海風帶來絲絲涼意。還有就是香港的室內公共區域空調溫度都會調得很低。在室外太陽曬得熱辣辣的,可是一進商場或者酒店,立刻收汗,真的有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如果需要經常室內外進出的話,尤其對於小孩子,應該隨身帶件外套,以免忽冷忽熱著涼感冒。

• 早餐--快中有慢

香港的地鐵和巴士上禁止吃東西,所以早上香港的中式和西式餐廳裡人滿為患。我住金鐘,在金鐘廊出口兩旁就有三家快餐廳:麥當勞、大家樂、KFC,馬路對面還有一家港式酒樓供應早茶。相比之下,KFC的生意很清淡,其它幾家生意火爆,點單取菜都要排隊。其實我蠻中意大家樂的,中西式結合,快餐又夠快,食物分量也足,價格也實惠。不過我有點看不懂香港人的“快中有慢”:他們步伐匆匆,連搭快速的自動扶梯也要左行而不是右立,可一旦吃早餐,卻幾乎人手一沓報紙邊吃邊看,甚至吃完還接著看完報紙才起身離開。不僅上年紀的老人,年輕的上班族也都是如此。

• 的士

香港的的士貴,很大一部分是貴在隧道費用上,還有就是香港地形復雜,有些地方又是單行道又限轉彎,地圖上直線距離很近的地方要繞上一個圈子才能到。不過對照上海三天兩頭又要出租車漲價的傳言,在港島偶爾打個車也還覺得可以。不過香港的士對大件行李收費(每件5元)的做法頗有點微詞:這點小錢還這麼計較!

還有,香港的士看車的外貌很一致,但是其實香港的士公司都比較小,沒有像上海大眾、強生、巴士這種大型的公司,所以你看到的的士儀表台上會比較亂,沒有一個統一的車載智能終端(電台),而可能是好幾個手機。最後一天,從迪士尼樂園酒店去機場,由酒店叫了一輛的士,上車後姐就震驚了:儀表台上7個手機,司機大佬耳帶藍牙耳機,全程不停在與不同手機通話中,雖然粵語聽不太懂,但是主要意思還能聽個大概,好像是有某手機呼叫有客人要車,他沒法趕到推薦電台呼叫另一人,還約什麼人什麼時間去喝茶之類的。很佩服這位大佬一心二用,車速還一點沒降。

• 過街天橋--四通八達

過街天橋這玩意,十多年前在上海很是流行過一陣,幾乎幾大商業區的主要路口都建有天橋。隨著市政建設,有不不少天橋拆了,也有不少更新了,裝上了自動扶梯等先進設備。在香港,過街天橋到處都是,這可能和香港狹窄擁擠的道路和起伏的地形有關。感覺香港的過街天橋建造年代比較早的關系吧,遠看上去比較陳舊斑駁,但是四通八達非常方便。從中環站出來,想去中環碼頭搭天星小輪,跟著指示牌上了出口右手邊的過街天橋。本來以為就是過條馬路再回到地面上繼續前行的,誰知道跟著指示牌就一路直通中環碼頭,中間還有不少直通附近大廈的通道,真方便!不過不是每個天橋上下都有自動扶梯的,很多都需要自己步行。我背著包爬樓梯時感嘆:怪不得一路上很少見胖子!

• 檢票--全靠自覺

從香港機場辦好入境手續提取行李一路出來,通道邊有港鐵服務中心的櫃台可買八達通和機場快線車票和優惠套票的,我怕出閘後圓形櫃台人會比較多要排隊,就趕緊買了機場快線的三人套票和兩張成人八達通一張小童八達通。然後揣著票子跟著指示牌一路走啊走啊就到了機場快線的月台了,怎麼沒有檢票的閘機?!機場快線一路到了香港站下車,出閘時需要刷卡,可是根本沒有什麼工作人員監督!也就是說,像兒子這樣的小童(四歲)如果抱在大人懷中直接過閘,或者從閘機下直接鑽過去都沒有人管,完全靠自覺!當然,咱不是YP,不能做這等貪小的事情,不能丟了上海寧的臉,老老實實刷卡出閘。包括後來幾次坐地鐵,還有天星小輪和城巴,發現幾乎都沒有服務人員監督,但也很少見有人貪便宜的。之所以說很少,是的確在金鐘站看見一家北方口音的內地游客讓小孩直接鑽過閘機的。哎,素質這玩意啊~~~

• 語言--什麼口音都有

香港的本地語言是粵語,但是據說與廣東的粵語有些區別,咱也不懂不去深究。香港作為英國老牌殖民地,英語使用的範圍和水平是很高的。香港的一些高檔場所,比如酒店、高檔餐館、高檔百貨公司的工作人員開口第一句必是用英語問候,如果客人用粵語或者國語回答,他們再改用客人聽得懂的語言。因為大陸游客的大量湧入,酒店、公園、百貨、食肆等熱門場所的工作人員都能說明顯帶著本地口音的國語,但至少交流溝通沒有什麼障礙。香港和上海都是開放的國際都會,在上海的亞洲境外人士中多以港台日韓為主,很少見印度阿三。相比之下,香港的外國人士構成就復雜多了,什麼顏色的都見得到而且不少,尤其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更像是聯合國,真佩服這裡的服務員連印度阿三的英語都聽得懂。

• 文化--保守與開放的矛盾

香港真是個令人驚奇的城市。在對外開放程度那麼高的情況下,對本地地域文化的堅持也令人欽佩。粵語是非官方的第一語言,電台是粵語,電視是粵語,連中文報紙上的行文用詞也是粵語。換在上海:滬語廣播?滬語電視?滬語寫作?醒醒吧!都有專家呼吁保護上海話傳承啦,跟香港怎麼比?

但同時香港又是非常開放的。在這裡電影分級,同志出櫃,據說XX功也經常在某個廣場做宣傳。香港對於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都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只要不觸及法律界限。

~~~雜七雜八先寫到這裡吧,後面想到的再慢慢補充吧~~~


精選遊記: 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