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市區到同裡古鎮,乘大巴也就是40分鐘,我和LB早上9點多就到了鎮上。不急著進景點,慢悠悠在鎮上逛逛,不是周末,游人不多,我們先在鎮邊沿河走走,石板路上很清靜,商店不多,就少了很多買賣人。看著小巷兩旁斑駁的牆壁,仿佛回到了50年前的蘇州。我喜歡同裡是因為相比那些新造的“古鎮”,同裡還保留著很多的原汁原味。走進小巷,常常能看到一塊牌子“***故居”或“**堂”,沿著窄窄的小弄,彎彎曲曲往裡走,就會有一座大房子等著你,老式雕花長窗好像在訴說它輝煌的過去,而門口的幾盆草花又顯出它依然生活得坦然而悠閑。我們進到“**堂”,一直走到人家的房門口,居然沒有人理睬,可見屋主人並不在意闖進來的陌生人。我們隨意在院子裡照相,對著已經有點歪斜的牆壁指指點點,小心翼翼不要踩到地上的夜飯花,不要踢翻幾個小花盆,我站在院子裡東張西望,就像是看我自己種的花草,初夏天氣正是長得最茂盛的時候,心想著不知什麼時候能開花,兜了一圈,正要戀戀不舍離開的時候,屋裡走出一個老太太,拿著掃帚打掃著門口的石台階。我和她打招呼,問她樓上房間怎麼玻璃窗都破了?她告訴我,就她一個人,留著看房子,樓上沒人住,人老了,樓上不去,其實我看她也就比我大幾歲,只是房子大,樓下就夠她住的,所以樓上就空在那兒了。我一邊往外走,一邊囑她當心,台階上不要崴了腳,就像是遇到了老熟人。
我們從鎮邊沿著小河往鎮中走,雖然是老房子、老街坊,但是依然能看到很多現代化的痕跡:抬頭看,沒有了那些密密麻麻蜘蛛網似的電線,好像電氣化還沒有到來的時代。同裡的三橋和退思園、珍珠塔、南園茶樓等古跡已經有太多的描述,而我更體會到的是江南的小橋流水和鄉音鄉情。最大的發現是一條長長的穿心弄,在南苑茶樓的斜對面有一條石板弄,我開始沒特別注意,只在弄口拍了張照就往前走了,待轉了一圈,到了鎮中,肚子有點餓了,急著找那家百年餛飩店,於是想要找條近路,問老鄉,說是走穿心弄很方便就到鎮口了,我和LB才走進這條長長的石板弄,說它是“弄”,因為真的是只容得下一人通過,就像一條天堂裡的路,甚至連自行車也擠不進。我們一前一後走著,一眼望到頭好像是一條死胡同,走到底才發現要拐個90度的彎,再拐90度,才能繼續走出弄堂,長度足有100米以上,幸好一路沒有遇到對面有人過來,否則可就進退不能啦!小時候我最喜歡往一人弄裡鑽,後來一直對舊城改造中被拆掉的小弄堂念念不忘,想不到在同裡還真保留了這條穿心弄,就連那個20公分寬,50公分長的石板也早已被踩得光溜溜,被歲月打磨得沒了棱角,那可是絕對原汁原味哦!
同裡還有很多本地居民住在原地,保留著當地的習慣和鄉音,河邊的小飯店,多是當地人的家常菜,銀魚炒蛋,白魚、白蝦,茭白炒肉絲,就像是小時候奶奶燒的飯菜,使人多了一份親切感。不過我最懷念的街口小餛飩店卻使我大失所望,那是一家百年老店,很多年前我曾在裡面吃過小餛飩,這次又去,進鎮看見店面依舊,先和老師傅打個招呼,在鎮上兜了一大圈,中午再去,老師傅已經下班,我們沒有在意,找到當年的位子坐下來,甚至板凳都還是老樣子,翹出來的釘子差點刮破了我的褲子,小餛飩的味道也很地道,只是小籠包子和大肉饅頭都是冷的,味道就更是走了樣,看樣子以後不會再去了。
本想去退思園裡泡杯茶,悠閑地享受一下午後古鎮的清靜,誰知同裡各個景點都沒有了茶室,喝茶要到園林外另找地方。河邊那些臨水而擺的茶座我去年已經領教過了,一壺碧螺春,只有幾片茶葉,還要拿個喝功夫茶的小杯子來盛,很是煞風景,只好買瓶水解渴,帶著些許遺憾踏上歸程。
明年或許我們應該來住一夜,體會一下古鎮夜晚和清晨的韻味?不過,要找一個好的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