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初二,在家鄉農村流傳著吃“撐腰糕”的習俗。據說,吃了“撐腰糕”,農民一年四季干活就不會腰痛。 何為“撐腰糕”?即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記得小時候春節一過,鄉下的農活便忙開了:春天春耕蒔春阪(育雙季稻秧苗的田塊),夏天“雙搶”種水稻,秋天開溝播麥菜,冬天積肥罱河泥。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鞠躬年復年。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中能平平安安,少個腰酸腿痛,於是父輩們按照祖輩傳下來的習俗:二月二吃“撐腰糕”。
記得那年春節剛過的一個下雨天,母親趁隊裡“白相”(休息),上午淘好了糯米,下午便叫我們姐妹幾個一起去磨粉。磨好粉回來就開始做糕了。母親告訴我們,平時糧食緊張是不會做糕的,因為二月二到了要吃“撐腰糕”才做的。當時我們不知道“撐腰糕”的意思,但心裡卻別提有多高興了。因為一年四季是很少吃到這種既甜又糯的糕的。母親把一條條雪白的“撐腰糕”排在一只圓圓的小蒸籠裡,灑上白糖水,爾後放在鍋上用文火燒熟。蒸熟後的“撐腰糕”又白又軟,吃上去更是既香又甜。
如今春節過後田野裡勞動的人寥若晨星,田間管理也非常省時省力,農民已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產業上去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吃糕餅也不是一種稀罕,農村吃“撐腰糕”的習俗也淡薄了。偶爾吃一回,也只是聊作紀念罷了。
-----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