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田子坊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上海旅游景點。可能是牆裡開花牆外香的緣故吧,好像在外地(包括外國)的旅游者中,田子坊的名氣更響一點。而普通上海人知道田子坊的似乎並不太多。一個初夏的上午,已走出石庫門弄堂10多年的我乘坐地鐵九號線,到打浦橋站下車,從一號出口出站到泰康路,走進正對面泰康路248弄,開始了半天的懷舊之旅。
一走進248弄,只見原本不寬敞的弄堂裡,幾乎每家的底樓都變成了商鋪、畫坊、酒吧、咖啡館。光怪陸離的店招、廣告牌、櫥窗和居民晾曬的衣物、雜物交相輝映。抬頭看去,似有一線天的味道。
路邊一家制作敲瓷畫的小店吸引了游客的目光,畫工在印著畫稿的瓷片上,熟練地用小錘擊打著釉面,逐步使光潔的釉面畫產生無光的成片白色小點,使畫面層次更豐富、質感對比更強烈。弄堂角上,一位畫師全神貫注地用油畫筆在畫著寫生,周圍的路人,時而出現的拍攝者,他都仿佛視而不見。
後來走進泰康路210弄,看到上海市相關部委辦頒發的文化產業園區的銘牌,原來這才是田子坊的發源地。這裡的弄堂比較寬敞,不少畫室、工作室、攝影展等都是利用舊的街道工廠改建的,比較大氣。我走進著名畫家陳逸飛先生的畫室,牆上掛著的陳先生當年在上海油雕創作室的成名作《占領總統府》和後來創作的《潯陽遺韻》、《故鄉的回憶——雙橋》等名作(復制品)掛在牆上,無聲地再現著陳逸飛的藝術人生。我和工作人員聊起陳先生的往事,大家都不免生出幾分唏噓。走過本土畫家李守白的畫屋,櫥窗上的“阿拉小辰光”的紅色標貼吸引了我的眼球。走進去。迎面是琳琅滿目的紙雕(剪紙)作品,裡面是一幅幅有著上海灘韻味的民國女性、石庫門市井生活等題材的畫作,濃墨重彩,精工細作,勾起了絲絲懷舊之情。
天氣漸漸熱起來,游客也漸漸多起來。田子坊也顯得熙熙攘攘,和其他景區不一樣的就是游客中外國人多於中國人。不禁想起了一個這樣的觀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外國人來中國,不會爭著看高樓大廈、體育場館,而首先想看的就是最具有異國特色的文化遺跡。時間已近中午,露天吧已是人頭攢動,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游客已在這裡品嘗著美食。顯現出上海灘華洋雜處的風情。
走出田子坊,感到還是不虛此行。首先,雖然不可避免地有商業味,但文化味還是比較濃郁的。其次管理比較有序,弄口有保安站崗,弄內比較安靜。不像有的景區外到處都是有證或無證的攤販用大嗓門或電喇叭,纏著游客兜售商品。第三是不收費,使不少對景點高票價望而卻步的旅游者能自如地走入此地。但是,也感到一些地方還有待改善。由於在磚木結構的舊裡中開設了大量的企業或文化單位,消防和衛生工作難度很大,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如標示逃生通道以及徹底消滅蚊蠅)。再如,想領略石庫門文化的懷舊者會有點失望,因為開發過度,幾乎所有的底樓房都改為商用,民居的石庫門根本尋覓不到,這是一個教訓。這方面,我感到蘇州平江路和鎮江的西津古渡街似乎要好一點,還能看得到一些平民的日常生活情景。最後希望上海本地的游客能多去看看,特別是愛好藝術的人,還是有點看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