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記行一(劍橋)

作者: 一朵夢雲

導讀英倫記行一 (劍橋) 2011年4月28日上午11點,我們一行9人登上了英國維珍航空公司VS251航班的空客340客機,前往倫敦,開始為期十日的英國之游。飛機原定11點40分起飛,11點半時我們就開始嚼口香糖了,可是口香糖嚼了一塊又一塊,飛機卻並沒有起飛。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大家終於忍不住了,紛紛議論了起來。只聽人群中有個聲音在說,北京實行空中管制,飛機不 ...

英倫記行一 (劍橋)

2011年4月28日上午11點,我們一行9人登上了英國維珍航空公司VS251航班的空客340客機,前往倫敦,開始為期十日的英國之游。飛機原定11點40分起飛,11點半時我們就開始嚼口香糖了,可是口香糖嚼了一塊又一塊,飛機卻並沒有起飛。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大家終於忍不住了,紛紛議論了起來。只聽人群中有個聲音在說,北京實行空中管制,飛機不能起飛。我愕然了,難道有什麼特別重大的國事訪問嗎?又過了半個小時,來了一個中國空姐,解釋說,飛機上有一個幼兒突發急病,下機了,要取出他們的行李得清理整個行李艙。再過了一會兒,總算聽到了飛機上的英語和華語廣播,說是整理完行李艙飛機就能起飛了。在延誤了兩個小時後,飛機終於起飛了。一路上飛機飛的很是平穩,機長並沒有打算追上那耽誤了的兩個小時。我心裡也不著急,慢一點不要緊,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飛行了12個半小時後,在倫敦時間4月28日下午7點20分,我們到達了倫敦希思羅機場,雖然起航時不太順利,又在飛機上坐了15個小時,非常的疲憊,但我們還是很高興,因為能夠平安到達,還因為即將開始期待中的英國之旅。

英國的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際上通稱為聯合王國,包括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部分,面積24萬多平方公裡,人口5800多萬。由於英格蘭是全國的重心所在,人口占絕大多數,所以在漢語中又把聯合王國簡稱為英國。倫敦是英國首都,位於英格蘭東南部,是英國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與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並稱為當今世界四大都市。倫敦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三者構成了一個大倫敦市。大倫敦市又可分為倫敦城、西倫敦、東倫敦、南區和港口。倫敦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南區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2006年4月倫敦和北京結為友好城市。

出了關後,在地接導游周路的招呼下,我們依次上了旅游大巴,前往位於西倫敦的大理石拱門薊花酒店。倫敦夏令時和上海有著7個小時的時差,晚上9點的倫敦繁星滿天,燈火通明,而上海卻已是凌晨4點了。

4月29日,早餐後出發去劍橋。劍橋是英國劍橋郡首府暨劍橋大學所在地,是著名的令無數學子向往的傳統大學城。與被稱作“大學中有城市”的牛津不同,劍橋是“城市中有大學”,這裡雖然充溢著濃厚的學術氣息,但依然是一座商業繁華、生活節奏明快和現代化的城市。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是世界十大學府之一,73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此校。劍橋大學有35個學院,擁有教授、副教授、講師1000余名和1000余名訪問學者,共有學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大學校長為女王丈夫菲歷普親王,設有一名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劍橋離倫敦很近,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9點40分(倫敦時間,下同)時到達了劍橋,一下旅游車,首先看見的就是一片綠草如茵的大草坪,很是爽心悅目。沿著土紅色沙土小路向前走去,穿過了一座大石橋,就來到了王後學院。高大威嚴的角塔紅磚門樓矗立在窄小的巷子街邊,使人不得不抬頭仰視。學院由1448年亨利四世的王後瑪格麗特和1465年愛德華四世的皇後伍德維爾共同捐資建立,王後學院也因此而得名。 在王後學院內,有一座著名的數學橋,也被稱為牛頓橋,這是一座木結構橋。相傳,這座橋是牛頓運用數學和力學原理設計建造的,整座橋上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堪稱奇跡。 王後學院的北面是國王學院,這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學院的主要入口是雄偉的 19世紀哥特式門樓,尖形的拱門上尖塔高聳、小尖塔中簇擁著一座大尖塔鐘樓,精美別致而莊嚴。學院內的國王禮拜堂是劍橋建築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花邊石扇形拱頂,高大的彩色玻璃窗,拱頂上林立著大小尖塔,這座狹窄、宏偉、長方型的禮拜堂被稱為是“石頭和玻璃”的水晶宮。國王禮拜堂是劍橋的榮耀,也是公認的全歐洲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築。因國王學院是1441年在英王亨利六世的鼎力支持下成立的,所以被冠名為國王學院。國王學院對面是聖瑪利教堂,在18世紀以前這是劍橋大學授予畢業生學位的場所。聖瑪利教堂是劍橋大學城的中心,爬上聖瑪利教堂的123級階梯,可以從屋頂眺望國王學院。

走過國王學院,便來到了三一學院。“三一”取自於三位一體的教義,即聖父、聖子、聖靈。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中規模最大、財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之一,擁有約600名大學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時,它也擁有全劍橋大學中最優美的建築與庭院。三一學院還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著名哲學家培根以及包括查爾斯王子在內的多位王室貴族及六位英國首相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學院大門的角塔磚石門樓上站立著一尊亨利八世的石雕像,大門右側的綠草坪上,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據說,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蘋果,落到牛頓頭上,從而啟發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不過看著這棵矮矮的,樹干細細的蘋果樹,怎麼也不像是300多年前用自己的果實砸了牛頓頭的那棵蘋果樹,至多也只是當年那樹的子子孫孫罷了。

緊鄰著三一學院不遠處就是聖約翰學院,這是劍橋大學的第二大學院,在學生人數上僅次於三一學院,學院的創辦人是亨利七世的母親,王太後瑪格麗特•博福特。學院原來是13世紀時修建的劍橋聖約翰醫院,在羅徹斯特主教約翰•費舍爾的努力下,終於在1511年4月9日創辦了這所聖約翰學院。聖約翰學院的門樓和三一學院的門樓十分的相像,只是上面站立著的石雕像是聖徒約翰。康河上著名的嘆息橋就位於聖約翰學院內,是仿照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建成。據說從前每逢有學院裡的學生經過這橋時,便代表著開始考試的季節,學生們因擔心考試的成績而發出感嘆之聲,該橋因此得名。 

由於今天是威廉王子大婚的日子,整個倫敦都放了假。劍橋大學也不例外,各個學院都關上了大門,不對游人們開放,只開著一扇小小的邊門供學院內部人員進出。尤其是三一學院更為嚴格,連小門也不開,門外還有一個守衛人員,一派森嚴氣氛,令人為之卻步。我們只得站在較為寬松的聖約翰學院的門樓裡,觀賞著學院內部的庭院,略略的感受著那一絲淡淡的劍橋大學的氣息。 離開了聖約翰學院,向前左拐,便來到了劍(康)河。站在小石橋上向兩邊觀望,只見曲折蜿蜒的小河,波光蕩漾,河水潺潺,兩岸垂柳倒掛,綠樹成蔭,芳草萋萋。河上架設著許多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橋梁,其中便有著名的數學橋、嘆息橋和格蕾橋。劍(康)橋之名也是由此而來,原意就是“劍河上的橋”。此時忽然聽見有人提起了徐志摩,詩人那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不由得浮上心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是的,此時此刻,此景此情令人感動,令人痴迷。悄悄的我們來到了康河,悄悄的我們轉瞬就要離去。人生就是這樣的多變,這樣的迷離。

下了小石橋,沿著綠草坪邊的林蔭大道慢慢的往回走著,欣賞著蔥蘢的春色,領略著劍橋的閑適優雅。只見歷史悠久的百年學府和商樓民宅毗鄰相接,高大精美的校舍、莊嚴肅穆的教堂和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隱現在綠樹紅花之間,風景如畫,令人沉醉。又走回了土紅色的小路,又走上了那座大石橋,再一次的觀賞了數學橋和王後學院。忽然來了一長隊年輕的自行車手們,他們停下了車,友好的笑著,向我們招著手,我們也紛紛報以微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頓時便拉近了,天地也仿佛格外燦爛。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