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路線:古希腊雕塑
參觀日:周一,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參觀需時:1小時30分鐘
這條導覽路線邀請您跟隨古希腊雕塑的發展軌跡進行參觀。
古希腊的藝術家們主要以人體外形為靈感,創造了以塑造人體為中心的藝術形式,並力圖以最好的方式展現它。在希腊,所有以人體為題材進行創作的藝術品都是力求完美的。競爭意識曾是希腊社會賴以發展的主要動力,推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古希腊藝術家們不斷精益求精。因此,在不到七百年的時間裡,人體雕塑從以簡單圖形為表現手法的幾何藝術,已經完全進化到美輪美奐的《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雕像,及《波爾格塞的鬥士》(Guerrier Borghèse)!同樣,在公元前一千年這段時期內,古希腊文明奠定了往後西方所有藝術創作的發展基礎。
沿著這條按年代劃分的導覽路線,您將穿越古希腊藝術的各個重要時期:幾何時代、東方化時代、古風時代、古典時代,最後到達希腊化時代;所選擇的展品將使您能夠了解各個時期的主要藝術特征。其中,特別值得關注幾件希腊雕塑的傑出代表作,它們為後來數百年中的西方藝術家提供了靈感的源泉。
路線
朝德農館的方向走。經過檢票口後,登上左邊樓梯前往原為拿破侖三世馬廄(施工中,臨時關閉),現已成為前古典時期希腊藝術展廳。從這裡,我們將開始希腊雕塑的導覽。由於盧浮宮博物館時常外借或修復藏品,因此在參觀過程中,您可能會遇到個別展品不在原位的情況。敬請諒解。
女子頭部小雕像
評論
這些在今天以其簡單的線條觸動人心的作品,僅僅是一尊雄偉雕像的部分殘片而已,其余的殘片您可以在左邊的櫥窗裡看到。它們的確切用途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謎,我們按照慣例將其統稱為“偶像”,“艾多隆”(eidolon),在希腊語裡意為“形像”。
這些被稱為基克拉迪科之偶像的作品,在位於希克拉迪群島中的阿瑪格斯島創作而成,創作時間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兩千年間。
路線
請向前走到您左邊的玻璃櫃前,在它的上方寫著:“幾何時代”(Époque géométrique )。
希腊:前古典時期的藝術展品,幾何時代的陳列品
評論
幾何時代是希腊藝術編年史上的第一個階段,大約從公元前900年一直到公元前700年,也就是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在這段時期,古希腊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文字,同時也是創作了偉大的希腊史詩《伊裡亞德》與《奧德賽》的作者荷馬:公元前八世紀末古希腊著名的行吟詩人)生活的時代。藝術史學家將此時期冠以“幾何時代”的名稱,與這個時期陶瓷制器皿上簡潔的幾何裝飾圖案密不可分。
在幾何時代末期,即公元前八世紀,人物和動物形像在陶瓷器皿或小件青銅物品上頻繁出現。古希腊最早的雕塑也是由高十釐米左右的青銅制小雕像組成,在眾多的萬神廟裡被當作祭品獻給諸神,正如最享有盛名的奧林匹亞萬神廟一樣。這些最早期的雕塑由三角形和其他基本式樣組成。為了進一步取悅諸神,每一代藝術家在力求更忠實地再現人體的同時,還為其作品添加上創新的元素。這種不懈的追求使古希腊在三百年後過渡到了古典主義時代的最初階段。
路線
請往前走到下一個位於展廳中央的玻璃櫃前,您看到的是一尊女子立像。
女子小雕像《奧塞爾女郎》 (Dame d'Auxerre)
評論
公元前七世紀左右的“東方化時代”,在古希腊開始出現大型雕塑。這個時期之所以稱為東方化時代,是因為近東地區國家和埃及對古希腊藝術之風格和技巧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的商人給希腊帶來了布料、像牙及首飾,並使埃及和地中海東岸地區的藝術題材得以傳播。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希腊殖民地以及一些古希腊文獻,都證實了希腊薩默斯島的兩位雕塑家是在埃及學習了相關的工藝。這些為希腊人所認可的仿制對他們並不造成任何妨礙:古希腊哲學家柏拉圖:蘇格拉底的門生)更斷言說古希腊人的聰明才智改進了這些“舶來”文化。
這尊高七十五釐米的《奧塞爾女郎》雕像,她的真實身份仍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她是一位女神?是侍奉天神的女僕?還是一個普通人?無論如何,這尊雕像是古希腊藝術最早的石雕之一。她在約公元前七世紀末三十年,於克裡特島制作而成。雕像在十九世紀末被重新發現,在法國中部城市奧塞爾(Auxerre)舉行的拍賣會上競拍,因此而得名《奧塞爾女郎》。雕像的其中一些部分曾被著色,正如其衣履的切口所顯示的一樣。她的厚重的長發垂在臉龐兩側,賦予雕像些許埃及遺風。
路線
請繼續往前走到下一尊大型無頭雕塑前。她位於展廳的中央。
克拉米耶斯(Chéramyès)群雕之少女雕像
評論
在古風時代初期(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480年),雕塑家們從創作小雕像發展到大雕像,從采用石灰材質發展到大理石。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兩類雕塑的典型:裸體年輕男子雕像(古洛斯:" kouros ",希腊語名稱)以及穿衣少女雕像(科洛:" korè ",希腊語名稱),這兩類雕像一直延用到古希腊藝術的末期。
這兩類典型雕像也使雕塑家得以研究作品的肌肉如何於骨骼上分布,以及衣履的褶痕如何覆蓋在軀體上。這些少女雕像應該是代表了終生侍奉諸神、手中常持有祭品的侍女。
在您看到的雕像遮蓋大腿的紗幔邊緣,一行銘文表明這尊雕像屬於薩默斯島的克拉米耶斯人供奉給女神赫拉(希腊神話中宙斯的妻子與姐姐)的群雕之一。在衣履的覆蓋下,藝術家試圖展現出一具真實的女性軀體——請注意隆起的腹部和高聳的胸部,正如少女在呼吸一樣。他同樣通過衣衫的質地來表現人物:請觀察少女右手大拇指所捏紗巾細膩的透明感,以及史彤(chiton:古希腊人所穿的寬大的亞麻長裙)的平行、緊湊的衣褶,或者赫瑪匈(himation:右肩上用一排飾針固定住的羊毛大衣)散落的下垂部分組成的一系列扇形小褶痕。
路線
請往前走幾步,在您的右邊,將看到兩尊男子半身雕像。
古洛斯年輕男子半身雕像
評論
這兩尊古風時代的男子半身雕像,是古洛斯(kouros :希腊語名稱)年輕男子雕像的典型代表,證明了這個時期埃及文化對古希腊藝術的影響。我們從雕像的姿勢中看到埃及元素:正面站姿,左腿向前邁,雙手下垂緊貼身體。
然而,在古埃及藝術中裸體雕塑甚為罕見,但在古希腊藝術中,卻以全裸的形式展現男子雕像群古華(kouroi :希腊語古洛斯kouros的復數形式)。
事實上,裸體在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裡是很常見的:人們通常全裸從事體育運動,尤其是參加諸如在奧林匹亞舉行的、聚集了古希腊各城邦的大型泛希腊競技運動會時。對於古希腊人來說,展現裸體同樣是為了表明他們的身份以及顯示希腊文明的進化程度。
男子雕像群古華可以表現天神、侍奉諸神的僕役、取得勝利的競技者,甚至可在墓地上描繪死者的遺容。古希腊的所有藝術家們都采用這些人物形像進行創作。盡管古洛斯年輕男子雕像的樣式雷同,但藝術史學家能通過研究城邦及藝術流派的不同風格來確定這些雕像的出處 :正如雅典城邦的雕塑家與阿爾戈斯城邦的雕塑家所作的古洛斯年輕男子雕像不盡相同。
藝術家們力圖通過更准確的寫實方式表現骨骼與肌肉,以使雕塑作品越來越接近真實的人體,從而創造永恆的完美形像。這種寫式風格的演進讓我們得以從年代上劃分這些作品。我們從雕像胸部輪廓及腹部肌肉的塑造,可以得知這兩尊年輕男子雕像制作時間相差二十年。
路線
請筆直往前走到展示男子半身與馬頭雕像的玻璃櫃前。您將經過另一尊來自帕洛斯島的古洛斯年輕男子雕像。請注意,他的外形比前面我們所見的同類型雕塑更顯豐滿。
騎士頭部雕像《讓柏的騎士》(Cavalier Rampin)
評論
和那兩尊男子半身雕像一樣,《讓柏的騎士》(Cavalier Rampin)雕像也源自於古風時代。它於十九世紀在雅典古衛城被發現,而發現者是法國外交官讓柏(Rampin),這尊雕像因此而得名,並享譽世界。
一如前面介紹的作品,雕像更著重用線條,而不是用立體形態來表現人體結構,軀體輪廓看上去更像是畫上去的,而事實上它是塑造成形的。這件作品與其它雕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獨特的姿態,且軀干不是完全呈正面姿勢。跨於馬上(我們今天只保存了馬部分的碎片)的讓柏的騎士,佩戴著由橄欖枝花冠,表明他贏得了競技體育比賽的勝利。他濃密的頭發和胡須得到了精心的刻劃。您所看到的騎士身體雕塑是一件復制品;其原作現藏於雅典的古衛城博物館。
古風時代的雕塑特征之一是作品臉部生動的、永恆的微笑。這個微笑的神情仿效同時期的埃及雕塑,但並不是用來表達喜悅之情,因為在描繪垂死者的雕像上也能找到這一表情;這種表現手法主要是雕塑家用來刻劃臉龐下半部分時所用的寫實的技巧。
殘存的紅色使雕像的雙眼、濃密的須發看上去栩栩如生,並幫助復原了嘴唇四周的小胡子。然而,我們還遠無法看到這些大理石雕塑的原本面貌。事實上,所有古希腊雕塑作品的某些部分都曾被繪上顏色或鑲嵌以金屬飾物,但僅有幾件作品還依稀能辨認出其上的色彩留下的暗淡痕跡。從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腊雕塑陸續出土開始,很多人都一致認為古希腊藝術的色調為一成不變的白色,但當我們看到這些曾長年累月埋藏於地下的作品時,不禁驚嘆它們在今天仍能展現其一如既往的鮮艷色澤。
路線
請往前走到展廳的盡頭中央,您將在階梯的底層看到一尊大型人體軀干雕像。
男子軀干雕像
評論
古希腊藝術家們的競爭意識,是典型的希腊式精神,也解釋了為何寫實主義雕像能得到快速的發展。在古典時代初期(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23年),古希腊藝術家們就達到了寫實主義的高度。
這尊完成於公元前480年的雕像完美體現了近似真實的人體軀干。腹肌和肋骨上的鋸肌刻劃得栩栩如生,但雕像還保留了一些臨近的古風時代的痕跡:恥骨上的毛發以裝飾性極強的手法進行描繪,腰部的弓形彎曲過於明顯。除開這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右側肩胛骨的線條表現出手臂前伸的姿態。右胯骨比左胯骨略高,右臀的肌肉收縮展現了男子站立時以單腿支撐身體重量的自然姿態,恰恰與古洛斯年輕男子雕像的僵硬刻板形成對比。
在這個時期,古典主義雕塑家們的研究題材多種多樣,但以塑造男子的軀體為主,他們還力圖表現軀體的動態。我們在《讓柏的騎士》雕像上看到的古風時代的微笑表情,在古典時代作品中已經消失。
您在階梯的上層能通過欣賞奧林匹亞神廟的裝飾殘片,領略這些古典時代的藝術特點。一座神廟的模型讓您能重新組合這些在遺址發現的殘片。
路線
取道您面前的樓梯一直走到底層,通過朝向戰神圓廳(Rotonde de Mars)的入口進入到第6展廳。伊希斯女神頭像就在您的右邊。
伊希斯女神頭像《拉伯德的頭像》(Tête Laborde)
評論
伊希斯女神頭像《拉伯德的頭像》:是巴特農神廟裝飾西側三角楣的女子雕像殘部。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32年間。
這尊表情沉著的臉部雕塑來自於巴特農神廟的三角楣裝飾,這座神廟矗立在希腊雅典城中心陡峭的古衛城山丘上。巴特農神廟的外部藝術裝飾於公元前450年,在希腊古典時期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菲迪亞斯的監工下完成。
菲迪亞斯建造了巨大的雅典娜女神雕像,而雅典娜女神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保護神,這尊雕像是雅典人敬獻給女神的祭品,感謝她保佑他們戰勝波斯人凱旋歸來。這尊雕像高十二米,用像牙和黃金(有一噸之重!)鑲貼而成,並以木支架承托。這一類以黃金和像牙制成的雕像曾是最享有盛名的。
在同一展廳中靠著左邊牆壁的一側,您將看到一尊以縮小比例仿制的雅典娜女神的大理石雕像,這件復制品是於古羅馬時期完成的。菲迪亞斯為奧林匹亞神廟創作了另一尊以黃金和像牙制成的雕像:眾神之王宙斯雕像。在古代,這尊雕像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您可以在奧林匹亞神廟的模型中欣賞到雕像的復制品。
重新回到伊希斯女神頭像,在希腊神話裡,她是給諸神報信的使者。其臉部比例遵循了精確的標准:臉部的總高度是鼻子高度的三倍。如果從側面觀賞其頭部雕像(今天鼻子和嘴巴部分有殘缺),可以看到其鼻子的線條延伸自前額: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希腊式側面像。女神臉部沒有一絲感情的流露,任何事物也無法打擾女神這份永恆而抽像的完美。人們力圖去表現天神的美態,而不是反映現實世界。
路線
在同一個展廳牆壁上,您可以欣賞到曾用作巴特農神廟東側檐壁裝飾的厄嘎斯婷娜少女之板雕殘片。
《厄嘎斯婷娜少女之板雕》(Plaque des Ergastines)
評論
在這塊巴特農神廟東側檐壁的裝飾殘片上,我們可以看到被稱為厄嘎斯婷娜 (Ergastines:每年被選出來侍奉雅典娜的年輕女孩) 少女們的雕像,她們的職責是在一年一度的巴拿特納亞(Panathenaia)慶典時,紡織敬獻給雅典娜女神的佩潑洛斯女裝(peplos:羊毛裙)。
這件作品中,理想化的神靈世界的美感被若干寫實的細節弱化:如刻劃得栩栩如生的男子手臂上的肌肉和青筋,以及少女們所穿佩潑洛斯的裙裾的細致織紋。此外,雕塑原本的顏色(藍色和金色)已褪去,使其不復昔日的華麗,而顯得樸素。
某些歷史學家認為,從巴特農神廟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古典主義藝術已經在抽像主義與寫實主義這兩種對立的藝術派系之間取得近似完美的平衡。
路線
筆直向前,然後向右轉,您將欣賞到古希腊雕塑的代表作之一:《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
阿弗洛狄忒,《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
評論
希腊化時代(公元前323至公元前31年)是古希腊歷史上最後一段輝煌時期。這段時期始於征服古希腊的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際。亞歷山大大帝是位於希腊北部的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死後留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隨後由於各派利益相左而分裂成不同的王國。直至公元前二世紀,希腊藝術家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而成為羅馬帝國的臣民。為了取悅古典主義藝術的愛好者——古羅馬人的歡心,前者逐漸拋棄了藝術的創新。
《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更確切地說,是《米洛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米洛島是1820年雕像被發現的小島),是古希腊最後一批偉大藝術作品的原型之一。她是愛與美之女神,被希腊人稱為阿弗洛狄忒,被古羅馬人稱為維納斯。雕像大約於公元前100年左右創作而成,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它完美融合了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沉著淡定的臉部表情以及希腊化時代寫實風格的裸體,完全符合古羅馬人的審美觀。《米洛的維納斯》原作繪有多種顏色,並綴以首飾。希望對《米洛的維納斯》有更深入的了解,請閱讀作品的詳盡介紹。
路線
請向後轉,順著長廊前往雅典娜女神雕像。離開古希腊原創作品後,您將來到以古典主義時期的古希腊雕塑為原型的古羅馬復制品中間,而這些古希腊雕塑的原作在今天幾乎已銷聲匿跡。請欣賞在您右邊“狄亞多梅諾斯”式男子半身雕像。
“狄亞多梅諾斯”式(Diadumenos)男子半身雕像
評論
這尊雕塑創作於羅馬帝國時代(公元二世紀上半世紀?),根據伯裡克雷托斯於公元前440年至公元前430年創作的青銅雕像原型復制而成。
古典主義時期曾湧現過一批偉大的藝術家,而今天我們只能看到以他們的作品原型而制作的古羅馬復制品。事實上,古希腊作品的原型已難覓蹤影。然而,古羅馬人極其熱愛古希腊藝術,並大量復制古希腊雕塑中傑出的代表作,以裝飾庭院、體育場或溫泉浴室。這些古羅馬時代的復制品大多以大理石制成,重現了在基督教盛行的時期被摧毀的古希腊青銅雕塑原型的風采;它們也讓我們能夠大致勾畫出某些古希腊雕塑家的藝術生涯。
創作者以希腊文和拉丁文記載的文字,同時為我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信息,但遺憾的是,它們沒有留下任何圖片。約公元前440至公元前430年,居於阿爾戈斯的古希腊雕塑家伯裡克雷托斯整理出了一套名為« 佳能»(在希腊語中意為規則)的人體比例准則,其中包括了一整套的計算法則:例如頭部高度必須為人身高的七分之一。此外,伯裡克雷托斯還被認為是 “contrapposto”的首創者。這種姿態是以一條腿支撐身體的重量,另一條腿在放松狀態下微微彎曲,胯部和肩膀向對立面傾斜,呈現出了肌肉發達的軀體在休息時的自然而優美的狀態。這尊破碎的半身雕像完整原型為一位田徑運動員將勝利的頭帶系於頭上(希腊語diadoumenos意為系帶之人),它完美展現了由伯裡克雷托斯重新定義的人體比例。
路線
請向後轉步入長廊。向右走到第17展廳,展廳的名字是卡婭第德大廳(Salle des Caryatides),卡婭第德是指您在展廳入口處看到的以女子形像雕飾的圓柱。這條參觀路線接下來要帶您去的展廳裡,作品現在還沒能向公眾展出,這個展廳裡展出了狄安娜女神的雕像 ,它是普拉克西特利斯古希腊文化史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的傑作。
阿弗洛狄忒,《珍妮特斯克的維納斯》(Vénus Génitrix)
評論
這尊雕像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古羅馬作品(公元一世紀末或二世紀初)。
在卡婭第德大廳展出的是在古羅馬時期,根據希腊化時代古希腊雕塑原型仿制而成的作品,而雕塑原作的蹤跡已無處可尋。
公元前430年,一場鼠疫席卷了雅典城,與此同時,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爆發了古希腊各城邦之間的戰爭。隨之而產生的是古希腊人嚴重的精神危機:人們不禁自問,天神怎會令如此不幸的災難降臨人間。當時,為了忘卻天災人禍帶來的痛苦,藝術家們似乎轉而追求女性化的溫柔優雅之美。
阿弗洛狄忒,(或古羅馬人所稱的維納斯),身為愛與美之神,其重要性得到不斷提升。描繪她的作品中裸露的尺度也逐漸放開。當時,女性裸體在藝術作品中還非常罕見,僅見諸於宴會器皿上所描繪的交際花形像。
傳說中阿弗洛狄忒在大海中誕生。“沾濕”的衣服褶襉,使維納斯在其襯托下若隱若現,更突出了女神的身體曲線。所有緊貼其身體裸露部分的衣服褶皺線條,都順延向其下體的三角形區域彙攏。
維納斯頭部的傾斜度是前所未有的:女神看上去以仁慈的姿態向前來朝聖的信徒俯下身子。她的臉部輪廓與巴特農神廟裡的伊希斯女神極其相像。這又是一張表情沉著、永恆不變的臉龐,只能從濃密的頭發及佩戴的首飾(注意為佩戴耳環所穿的耳洞),才能展現其女性特征。雕像遵循了由伯裡克雷特所創立的人體比例准則和“contrapposto“的姿態,這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雕像厚重感。
在您四周觀察一下,看看能找到多少藝術家采用同樣的創作方式,並在每件作品加入新元素(例如換一條腿作為支撐點、雕塑斜倚在圓柱上……)
路線
這條參觀路線接下來要帶您去觀看的作品,現在還沒能向公眾展出,但您可以在卡婭第德大廳欣賞其他描繪阿弗洛狄忒女神的眾多雕塑。
《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Cnide)式女子半身雕像
評論
這尊雕像是羅馬帝國時代(公元二世紀?)的作品。
位於您左邊的維納斯雕像只露出胸部,而照片中看到的《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卻呈現出全裸的姿態。其原型應為左手持垂下的衣衫、右手遮蓋其生殖部位;在面朝窗戶的小玻璃櫃裡,您可以看到其他同一式樣更為完整的雕塑。
《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是古希腊大型雕塑藝術中首個聞名於世的完整女子裸體雕塑。《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原型是活躍於公元前四世紀的雅典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他在西方藝術中被奉為女子裸體雕塑的始祖。根據一位古代作家的描述,普拉克西特利斯所創作的裸體雕塑被科斯島居民拒之門外,他們震驚於女神像的一絲不掛,寧可要一尊披上衣服的雕像。於是,裸體的阿弗洛狄忒被克尼德城邦(Cnidos :位於現在的土耳其)的居民們買了下來。
和並不是很豐滿的外形相比,雕塑的姿勢更突出了其女性特征,並通過胯部的渾圓輪廓和並攏的雙腿得以展現。雕塑背部的曲線細膩。這是一項創新:公元前四世紀末的藝術家們打破了以往雕塑只注重正面構思設計而忽略背部刻劃的傳統。
在古代,《克尼德的阿弗洛狄忒》正如今天的《蒙娜麗莎》畫像一樣聞名於世。根據當時作家的描述,最令慕名前來的朝聖者過目不忘的,是其“含情脈脈”的眼神。
路線
請你回到展廳入口,欣賞整理鞋履的海爾梅斯神雕像。
《海爾梅斯整理鞋履》(Hermès à la sandale)之雕像
評論
在卡婭第德柱大廳展出的是在古羅馬時期,根據希腊化時代古希腊雕塑原型仿制而成的作品,而雕塑原作已無跡可尋。位於壁爐前的雕像是利西波斯原作的復制品;再往前走,您將看到的是研究這一獨特非凡、迭宕多姿的時期藝術多樣性的雕像作品。
青銅鑄造大使利西波斯與普拉克西特利斯是同一時代人,並作為征服希腊的亞歷山大大帝宮廷御用肖像雕塑大師。他對雕刻男子軀體尤感興趣。很大一部分作品出自他的工坊。
海爾梅斯神作為向諸神報信的使者,其捆綁鞋帶的雕塑是利西波斯的代表作。但請注意:他的頭部來自於仿制同一作品的另一尊復制品,與他的身體相比,比例顯然太小,雕像大腿下方被不合時宜地放置了一截樹干,這截樹干是古羅馬藝術家將青銅制的利西波斯原作復制到大理石上時添加上去的。利西波斯在作品中加長了伯裡刻雷托的人體規範比例“佳能”,身體各部分和肌肉都顯得更加纖細。
在您的左邊,由利西波斯所創作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肖像周圍,您將看到哲學家們的肖像。全身像成為希腊化時代極受雕塑家們青睞的創作題材,遺憾的是古羅馬的復制品僅僅仿制了其頭部。
路線
請向前走,在您的左邊,是一尊男子手腕綁懸掛於樹干的雕像。
《受刑的馬西亞斯》(le Supplice de Marsyas)
評論
希腊化時代創作的藝術品呈現嶄新之貌,並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位於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帕加馬古城裡的雕塑以刻畫成群結隊的戰士們悲愴痛苦的神情及陣亡的姿態為主。浮腫的肌肉、精心描繪的異族人臉部輪廓以及傷口流出的殷殷流血都是這些雕塑的創新之處。
體現了這一創新的震撼人心的典範就是這尊森林之神馬西亞斯(Marsyas:希腊神話中生著羊角及羊蹄的半人半獸神)雕像,他竟然敢於向被尊為太陽神與藝術之神的天神阿波羅發起挑戰,比試誰的奏樂技巧更勝一籌,落敗後被判將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剝去,雕塑描繪的正是他被懸吊在松樹上,等待接受懲罰的情景。
該作品避開了古典主義雕塑家所注重的雕像的重心問題,轉而研究男性軀體的外形塑造。光影的明暗交替為這尊肌肉緊繃的雕塑增添了一絲悲傷的情緒。甚至有考證說這尊雕像對西方藝術家創作的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森林之神看著准備向其施刑的劊子手,痛苦萬分的臉部表情被凹陷部分的陰影襯托得惟妙惟肖。
在您前方稍遠處、左邊窗戶旁虛構的荷馬肖像上也展現了同樣的寫實主義風格。荷馬是古希腊享有盛名的詩人,著有史詩《伊裡亞德》及《奧德賽》。亂蓬蓬的胡須、沉重的眼皮覆蓋著失明的雙眸、年長而松弛的肌肉,這些都是帕加馬的雕塑家們獨特寫實主義風格的真實寫照。
路線
請走到長廊的盡頭,矗立在您面前的是四根飾有女子雕像的圓柱,我們稱之為卡婭第德(Caryatides :意為女像柱)。在圓柱旁,您將看到一尊臥於床墊上的人物雕像。
《沉睡的海爾瑪弗狄忒》(Hermaphrodite endormi)
評論
海爾瑪弗狄忒(Hermaphrodite)是海爾梅斯與阿弗洛狄忒的兒子,這兩位天神在之前我們已見過雕像。美少年海爾瑪弗狄忒拒絕了水仙子薩拉瑪西斯(Salmacis)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為了能與他永遠在一起,遂要求主神宙斯將他們的身體合二為一。從此海爾瑪弗狄忒成為雌雄同體。
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古羅馬復制品,古希腊原作是於希腊化時代雕刻而成的。這具女子的軀體顯得如此柔弱無力,但參觀者繞雕塑走一圈,就會發現其男性生殖器清晰可見,其造成的誇張效果令人驚訝不已。
描繪優雅體態的身體曲線、精心雕刻的臉龐及身體裸露部分都是普拉克西特利斯作品的真實寫照,但其對比手法(正面/反面,女性/男性,睡姿/頭向側臥的相互對照)仍展現了希腊化時代反差強烈且怪誕的風格。這件作品所展現的是性感的單純表達手法,還是闡述了關於愛情本質的哲學理念呢?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對寓意豐富的題材甚感興趣,但這些獨特的題材在今天卻讓人難以理解。
例如您剛經過展廳時所見的《小孩與鵝》(l'Enfant à l'oie)雕塑,其寓意仍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同樣地,您能從離海爾瑪弗狄忒雕像不遠處的由頑皮的愛神厄洛斯騎於胯下、並對其糾纏不休的半人馬獸雕像中獲得什麼提示呢?至少這個題材展現了青春年少與垂垂老矣、人性與獸性之間鮮明而有趣的對比。
路線
請您向後轉,面對《小孩與鵝》雕像的,是一尊裸體女子半蹲像。
《阿弗洛狄忒半蹲像》(Aphrodite accroupie)
評論
希腊化時期的作品頻繁采用了之前古典主義時期的題材,更不用說以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的沐浴的阿弗洛狄忒雕像為靈感而設計的各種不同姿勢的裸體阿弗洛狄忒作品。
這件作品抓住了女神沐浴淨身的一瞬間,予人以強烈感受。身體扭曲的姿態使雕塑家得以通過肌膚的褶痕更好地描繪其性感的豐滿軀體,而嫻熟地運用人體構造的技巧使雕塑看上去更飽滿而和諧。女神背上搭著的手屬於一個厄洛斯,其雕像現已不知去向。
這個式樣被古羅馬人所采用而仿制了無數的復制品,用以裝飾溫泉浴池。在這個展廳中,您還可以找到女神雕塑的其他代表作。
路線
從卡婭第德大廳的入口出來後,請您向右轉。您穿過狄安娜大廳(Salle de Diane),並沿著奧林匹亞的殘片往前走,登上兩層樓梯段。您在階梯底層看到的是《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
《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
評論
這尊雕像是希腊化時期的原作,《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原本矗立於地處愛琴海東北部的希腊小島薩莫色雷斯上的萬神廟裡。
雕像描繪了被古希腊人稱為尼凱(Nike)的勝利女神,昂首站立在戰船船首,宣布戰爭的勝利。
根據一些風格鮮明的雕刻細節,研究學者認為這尊雕像是羅迪安人雕刻的,為感謝天神賜予這場約在公元前190年的海戰勝利而獻給眾神的祭品。
《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像在1863年被一位法國副領事重新發現,當時雕像散落成了無數的碎片。雕像的右翼一直沒能找到,現在您看到的右翼是根據僅存的左翼制作的石膏復制品。
勝利女神腳下的水泥底座也是於近代制作的:原本勝利女神應該翹首直接立於戰船甲板上。於1950年被重新找到的女神右手(現展出在旁邊的櫥窗中),讓人們得以重塑原作的姿勢:女神高舉右手,傳遞勝利的捷報。這座雕像曾被置於山崖高處的神廟裡,在為她遮風擋雨的神殿裡以傾斜的姿態俯瞰眾生,因此,前來祭拜的朝聖者看到的多為雕像的左側面,這也解釋了為何她右側面沒有得到如此精心地刻劃。雕塑的擺放具有鮮明的舞台效果,高展的雙翼和迎風舒展的衣裙,都體現了希腊化時代的藝術風格。此外,人體的比例、身形姿態、衣服褶皺的雕刻手法以及動作的伸展,無一不是這一時代追求寫實主義的見證。
路線
請走下階梯,然後向前步入長廊走到古羅馬石棺中間。在左邊的盡頭,您將看到一尊充滿動感的大型男子雕像。
《作戰的鬥士》(Guerrier combattant)
評論
這件希腊化時代末期的傑出雕像原作,創作於公元前100年左右 。
這尊鬥士雕塑曾被收藏於波爾格塞家族(富裕的意大利家族)別墅作為私人藏品,隨後被拿破侖於1807年獲得。
雕塑常被冠以角鬥士的名稱,但這是一個謬誤,實際上在古希腊並沒有格鬥這項競技場上的運動。可以想像,作品刻劃的是一個正在進行格鬥的鬥士的瞬間動態,隨時准備抵擋對手的攻擊,而對手處於較高位置,很可能是一位騎士。
可以注意到,其前伸的左手握有盾牌皮帶,右手所執的劍柄球飾則是十七世紀修復的部分。鬥士以盾牌保護自己免受對手的進攻,蓄以反擊之勢;他的動作為塑造雕像的空間劈開了一道有力的對角線。
這尊雕像屬於極少數帶有簽名的原作。在樹干上,您可以看到以希腊文寫就的銘文:以弗所的阿加西亞斯,多斯德奧斯的兒子所作。
雕塑的樹干部分顯示出這尊大理石雕像可能是以另一尊青銅雕像為靈感而制作的:青銅材質能讓作品擺脫支架的承托,但大理石質地沉重易脆,需要支撐物以使其不易斷裂。這也是為何眾多大理石雕像以樹干、支柱或另一組成部分作為主體雕塑的支撐。我們可以想見,阿加西亞斯以利西波斯的青銅作品為靈感,進一步加長了人體各部分比例的標准(canon),創作了這尊雕塑。
路線
古希腊雕像的參觀路線到此結束。盧浮宮裡珍藏的古希腊羅馬藝術傑作數不勝數。請您盡情欣賞。如果想回到金字塔底下的拿破侖堂,您只需往下走到底層,然後穿過達魯長廊(Galerie Daru : B展廳)就能到達。
更多內容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