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路線:盧浮宮八百年悠悠歲月
參觀日: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參觀需時:3小時
盧浮宮在成為擁有世界上最珍奇的藝術品收藏地之一以前,曾在數百年間被作為國王和皇帝的寢宮。
盧浮宮約始建於1190年,正值中世紀時期;當時是一座用來保衛巴黎的防御建築。自十四世紀開始,盧浮宮成為了皇族成員時來小憩的舒適住宅。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決定將盧浮宮建成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漸漸地,一座皇城初露雛形。每一位盧浮宮的主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建造一座偏殿、一所閣樓,或是一道樓梯……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在盧浮宮一直居住到1678年遷至凡爾賽宮。當宮廷最終遷往凡爾賽時,君王們也就對盧浮宮失去了往昔的熱情。
經歷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盧浮宮於1793年成為博物館。自此以後,盧浮宮博物館就成為數千件作為對古老文明見證的藝術珍品的棲身之地和展示窗口。十九世紀初,統治者沒有對盧浮宮的外部大興土木,而只是對內部進行了改造。但自十九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Napoléon III)統治時期,盧浮宮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整修。
二十世紀的“大盧浮宮”計劃賦予盧浮宮更現代的面貌,並在1993年為黎塞留館(Richelieu)舉行了揭幕儀式,此前該館乃是法國財政部所在地。這份參觀指南為您介紹了盧浮宮博物館最著名的幾個參觀點:包括接待大廳、皇家寢室、樓梯等。邀您一起發現它們的掌故和用途。當您來到盧浮宮參觀時,可以將這份指南打印出來。您可以全程按照說明進行參觀,也可以將該指南作為您參觀路線的參考。
路線
在廣場的金字塔處乘坐前往敘利館(Sully)的電梯,可到達中世紀盧浮宮。通過檢票處以後,您可以看到一間環形廳。沿此廳向右直行,您會看到走廊的兩邊各有一道樓梯。取道右邊的樓梯您會達到一處平台。繼續直行,然後右轉進入聖路易展廳(Salle Saint Louis)。
中世紀盧浮宮
評論
您現在身處的微光浮動之地,就是盧浮宮中唯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內部建築。1190年,法國國王菲利普•奧古斯特決定修建盧浮宮時,並不是將其作為國王和宮廷的棲身之所:當時是作為保護巴黎城的防御工事修建的,用於抵御沿橫貫巴黎的塞納河從西方而來的外敵入侵。因此,在建成之初,盧浮宮實為軍隊的駐地。堅實的城堡外形為方形,中心位置建有巨大的圓柱形主塔。中世紀盧浮宮鮮為人知,因而至今為止也無法明確此廳當時究竟用作何用。
遺址大廳的裝飾樸實無華卻精致細膩。請您不要錯過了大廳內柱頭上典雅的葉飾和牆上的拱頂石上,那些俏皮地扮著鬼臉的頭像。這間現在不見天日的廳室,過去是通過牆頭上鑿出的窗戶來采光的。
路線
走出聖路易(Salle Saint-Louis)展廳,向左轉取道來時的那條走廊,到達平台後走左邊的樓梯。您右邊的第一扇門就是卡婭第德廳(Salle des Caryatides)的入口。
卡婭第德廳(Salle des Caryatides)
評論
中世紀盧浮宮從1547年開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國王和宮廷所在的新皇宮。卡婭第德廳就是這座後建宮殿的中心。
建於十六世紀法國國王亨利二世(Henri II)的統治時期,這間寬大的宴會廳得名於支撐起樂師席的四座女性雕像。
最初,木質的鑲金天花板為整個大廳增添了熱情奔放的色彩。在這裡曾經舉辦了無數盛大的宴會,但大廳並不僅僅供人們享受歡愉:請您向大廳另一端被柱子隔離的區域前行,可以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壁爐:這就是曾經的“法庭”——國王主持公道的地方。
在1692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這間用於接待和演出的大廳成為了國王的古文物藏室。十九世紀初進行了重新裝修之後,今天的卡婭第德廳展出以希腊化時期藝術品為藍本的古羅馬時期復制品。從東面的窗戶可以看到方形中庭(Cour Carrée)的全景。
路線
從大壁爐右側的門走出展廳。穿過狄安娜廳(Salle de Diane),在您左側的廳室,曾經是奧地利的安娜皇後夏天的寢室。
奧地利的安娜皇後寢室
評論
這裡就是奧地利的安娜皇後夏天的寢室:她的兒子,太陽王路易十四於十七世紀中對這裡進行了整修。那個年代,國王的母後通常居住在正對著塞納河的盧浮宮一層南翼。
這處新的寢室,朝東、向著花園,十分涼爽,是夏天居住的絕佳之所。請看幾扇門的軸線:廳室成一條線排列,正是那時流行的式樣。
穿過一間會客廳就進入了安娜皇後的寢室,緊隨其後是候見廳、前廳、大密室、臥室,最後是一間小密室。而今天就只剩下天花板獨現往昔風采。繼續前行進入第四間和四五間廳室,可以欣賞到細膩精致的雕刻裝飾和美輪美奐的繪畫作品。古代的聖賢和聖經中的英雄讓人不忘皇後的善德。
在法國大革命的軍隊把從意大利獲得的藝術品運進盧浮宮之後不久,也就是在1799年,古代雕塑進駐這裡之後,太後往昔的避暑之隅就被改造成了藝術品陳列長廊。今天我們可以在這裡駐足欣賞古羅馬時期精美的雕塑作品。
路線
面朝塞納河,另外一排房間通往位於右側的斯芬克斯廳(Cour du Sphinx)。目前此展廳未向公眾開放,但您可以沿著陳設有伊特魯裡亞藝術品的長廊看到這間展廳。
斯芬克斯廳(Cour du Sphinx)(en travaux)
評論
面積較小的斯芬克斯廳於1663年落成,1934年又為其裝備了玻璃防護罩,以保護陳設其中的古希腊和古羅馬文物。在展廳中間是一座公元四世紀的安提俄克(土耳其)羅馬式別墅,全部以馬賽克建成。
路線
沿展廳西側的畫廊可以去到達魯樓梯(Escalier Daru)腳下,樓梯盡頭的平台上矗立著舉世聞名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樓梯
評論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樓梯無疑是盧浮宮最負盛名的參觀點之一。在這宏偉的樓梯盡頭,就矗立著《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樓梯建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正式名稱其實叫做“達魯樓梯”,取自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er)時代的一位大臣之名。
1870年第二帝國敗落後,盧浮宮的建築工程被迫停工,直至1883年重新恢復。而20年前就已經被發現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這時才進入盧浮宮。她高高立於樓梯之上,一如她在2200多年前高高矗立在薩莫色雷斯島供奉諸神的聖殿上一樣。為了表示對這座神聖雕像的敬意,因此也常把此處樓梯稱為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樓梯。
路線
登上勝利女神樓梯,向左前行進入阿波羅圓廳(Rotonde d’Apollon)。
阿波羅圓廳(Rotonde d’Apollon)
評論
阿波羅圓廳是路易十四的接見廳,在1692年至1793年期間為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所使用。廳中的雕刻裝飾和壁畫成於十九世紀。在這間圓形接見廳的右邊,是裝飾富麗堂皇的阿波羅長廊(Galerie d’Apollon)。
路線
穿過阿波羅圓廳就是鏡廊(Salle des verres)。
鏡廊(Salle des verres)
評論
在十七世紀,鏡廊曾經是一間緊鄰國王路易十四臥室的密室。之後,從1722年起開始作為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的會議室,接著又作為學院的圖書館,最後在法國王朝復辟時期,成為博物館珍貴物品的陳列室。鏡廊的裝飾成於十九世紀。在天花板上可以看到一幅關於發現《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的繪畫。
路線
穿過大密室(Grand Cabinet)就是七壁爐廳(Salon des Sept-Cheminées)
七壁爐廳(Salon des Sept-Cheminées)
評論
1674年路易十四遷往凡爾賽,標志著皇家生活在老盧浮宮的終結。
請您仔細觀看有著驚人高度的拱頂:這是因為這間廳覆蓋了以前的整幢國王樓(Pavillon du Roi)的三層高度。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這間廳實際上被改造成分布在三個樓層的數間房間。您所站立的地方(一層,或稱“貴族層”)過去有兩間裝飾著細木壁板的睡房和一間更加隱秘的小房間。再往上一層,則是國王的睡房和另外一個房間。頂層,也就是第三層,是一套擁有大扇窗戶的套間,光線十分充足。七壁爐廳的名字正是來源於當時為整整三層樓供暖的大壁爐。
路線
現在轉身背向窗戶,穿過左前方的大門即可進入亨利二世廳(Salle Henri II)。
亨利二世廳(Salle Henri II)
評論
現在您正位於國王寢室的第一個房間——候見廳。國王住在盧浮宮期間,求見者們在候見廳裡等待,但有時也在這裡舉行宴會。
每天早晨,一大群朝臣守候在這裡等待國王起床儀式的結束。除了他們之外,還有樂師、裁縫、帽匠、鞋匠和醫生,都在隨時等候國王陛下的傳喚。
大廳現在的樣貌可追溯至路易十四時期,他於1660年決定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兩間廳—— 藏衣間和候見廳 —— 合二為一改造成一個更加寬敞的大廳。天花板細木裝飾的中心部分始於十六世紀:請您細細觀賞豐富多彩的鍍金木雕裝飾。在數處都可找到“雙L”圖形,L即為路易十四名字的首字母:這樣就可以辨別出路易十四所留下的裝飾痕跡。
如夢似幻的繪畫是否讓您驚訝不已呢?這些繪畫是畫家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於1953年所作,以替換已經損毀的舊飾。
路線
向大廳深處前行就可達到青銅廳。(Salle des Bronzes)
青銅廳(Salle des Bronzes)
評論
這間頗為寬敞的大廳始建於十六世紀中期,正值文藝復興時期。到了十九世紀,大廳被重新裝修,成為議會召開皇家會議的場所。自從成為盧浮宮博物館的一部分之後,這裡就成為陳列古代文物藏品的場所。
路線
穿過青銅廳,走出大門,您就身處亨利二世樓梯(Escalier Henri II)的休息平台上了。
亨利二世樓梯(Escalier Henri II)
評論
亨利二世樓梯曾是文藝復興風格的盧浮宮的主樓梯。朝臣們每天都從這裡上樓覲見國王。也不知有多少聲音傳入了這樓梯的牆壁之中!朋友和敵人的聲音,對君主的生活評頭論足,或是暗地裡策劃陰謀……
您現在拾級而上的樓梯在過去曾是時髦之物,是文藝復興時期最美麗的樓梯之一。在那個年代,相對於中世紀城堡中的旋梯來說,這部樓梯絕對稱得上引領潮流之作。直梯的風尚源自於意大利。
敬請欣賞樓梯精美的裝飾,國王的標志(H)和狩獵女神狄安娜(Diane,鹿頭或其它動物頭女神)的標志相聯出現,恰好顯示出國王的狩獵嗜好。如果說中世紀樓梯純屬功能性建築,那麼盧浮宮的這部新式樓梯則成為了連接一樓宴會廳(參觀指南的第二站)和二樓的國王寢室(參觀指南的第八站)的名副其實的豪華場所。
路線
在同一層樓的另一端是盧浮宮以前的小教堂,之後是參照亨利二世樓梯修建的亨利四世樓梯(Escalier Henri IV)。然後是一線排開的國家行政法院廳(Salle du Conseil d'État)。
國家行政法院廳(Salle du Conseil d'État)
評論
擁有四間大廳的大套房始建於十七世紀,內展出家具和工藝品。最初這裡是宮廷朝臣的住所,之後在1827年王國復辟時期,成為了國家行政法院(Conseil d'État)的會議廳和辦公室。為了表現法院的這一功能,天花板的裝飾追憶過去的立法者們,寓意畫則以司法和政府為主題。
路線
現在返身穿過兩道樓梯的平台、青銅廳(Salle des bronzes)和亨利二世前廳(Vestibule Henri II)。然後在七壁爐廳(Salon des Sept-Cheminées)內左轉,面向查理十世博物館(Musée Charles X)的方向。
查理十世長廊(Galerie Charles X)
評論
查理十世長廊由一排九間大廳組成,連接希腊古文物部和埃及古文物部。長廊於1827年建成,用來展示一部分古代藝術品收藏,法王查理十世親自主持了揭幕儀式。今天,天花板上那些由當時最出色的藝術家完成的裝飾仍可見證這一點。頭四間大廳的天花板繪畫表現的是希腊大詩人荷馬、龐貝(Pompei)古城和赫爾庫拉涅烏姆(Herculanum)古城。接著的四間大廳同時展現了埃及藝術和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路線
在查理十世長廊的盡頭是氣勢恢宏的彌迪樓梯(Escalier du Midi)。穿過樓梯平台前往科洛納德柱廊(Colonnade)。
細木雕刻廳(Salle des Boiseries)
評論
構成這間大廳的細木雕刻和大量天花板雕刻來自於路易十四的臥室,這間位於盧浮宮另一展館的臥室建於十七世紀中葉;臥室的裝飾十九世紀時被移至這間大廳裡。
路易十四的臥室內有一間凹室,就是在牆壁上加固出一塊空間,內可放置一張床,防止穿堂風的侵襲。國王就睡在這間凹室裡。太陽王還在自己的床邊擺放了種有植物的銀飾盛盆,以便能夠呼吸到比近在咫尺的城市更加令人舒心的氣味……在白天,路易十四把這間廳當作客廳。國王同時也在這裡預先准備妥當的餐桌邊就餐。
此後至今,細木雕刻廳成為埃及古代文物收藏的陳列廳。
路線
返身重新回到樓梯平台。進入27號展廳,然後左轉進入坎帕納長廊(Galerie Campana)。
坎帕納長廊(Galerie Campana)
評論
坎帕納長廊擁有九間廳室。始建於1819年,當時被用來接待法國的畫家:這也是為什麼天花板的繪畫表現的是法國、法國君主和藝術的歷史。但在1863年,坎帕納侯爵的大量收藏品進入盧浮宮之後,長廊就被用來陳列展部的希腊陶瓷收藏品了,同時取名為坎帕納長廊。坎帕納侯爵是意大利的大收藏家,他在十九世紀收藏了大量風格各異的藝術名品,古代的、現代的,不一而足。其收藏被視為當時歐洲最重要也是最豐富的私人收藏之一。這批藏品在拍賣會上吸引了數家歐洲最大的博物館,但最終是法國於1861年獲得了其中的絕大部分藏品。
透過長廊的窗戶可以一覽塞納河(la Seine)、西岱島(Ile de la Cité)、藝術橋(Pont des Arts)和巴黎左岸的風光。
路線
從40號展廳步出坎帕納長廊,就回到了查理十世長廊(Galerie Charles X)的頭幾間大廳中。重新穿過七壁爐廳(Salon des Sept-Cheminées)、國王大密室(Grand Cabinet)和阿波羅前廳(Vestibule d'Apollon)。當您回到達魯樓梯前時,請從《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Victoire de Samothrace)前走過,上行一段樓梯到達柏西埃廳(Salle Percier)。
柏西埃廳和豐丹廳(Salles Percier et Fontaine)
評論
柏西埃廳和豐丹廳是以拿破侖一世的兩個建築師的名字命名的。這兩間大廳展示了僅存的拿破侖所鐘愛的豪華裝飾:大理石柱、繪有寓意畫和飾有雕刻的天花板,即以透視手法畫上的基底浮雕。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開始出現意大利繪畫風格的壁畫。透過右側寬大的窗戶可以俯視斯芬克斯廳(Cour du Sphinx)。
路線
步出兩間大廳後,穿過杜夏爾廳(Salle Duchâtel)(此處的天花板展示了法國繪畫的輝煌)就進入了方形中庭(Salon Carré)。
方形沙龍(Salon Carré)
評論
雖然這間在1661年的一場火災之後改造的沙龍呈長方形,但仍然將其命名為“方形沙龍”。作為盧浮宮博物館最引人入勝的展廳之一,方廳從十八世紀開始作為臨時繪畫展覽的場所;這些展覽被命名為Salon,意為沙龍。1793年對外開放的方廳成為中央藝術博物館(盧浮宮最初的名字)的第一間展廳:展出了當時最受世人青睞的繪畫藏品。
路線
從右側門步出方形沙龍:進入大畫廊(Grande Galerie)。
大畫廊(la Grande Galerie)
評論
建於1591至1610年間,長450米的畫廊當時連接著盧浮宮和杜勒伊宮,後者毀於1871年的一場火災。這條巨型走廊的屋架和牆壁是在十六世紀亨利四世統治時期完工的,但其裝飾工程卻因各種原因而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內始終未能竣工。隨著路易十四和整個宮廷遷往凡爾賽,盧浮宮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皇家的青睞。在十八世紀路易十六(Louis XVI)的統治時期,本打算在大畫廊內建一座博物館,但這項計劃直到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才得以實現。之後,大畫廊又經歷了持續不斷的建設、修復和裝飾工程:十九世紀建成玻璃防護罩,鑲框的壁龕則建於二十世紀…… 今天,大畫廊內展示的是意大利的繪畫作品。
路線
在大畫廊中間向右轉,進入蒙娜麗莎展廳(Salle de la Joconde)。在掛有《蒙娜麗莎》畫像(la Joconde)的牆壁背後,可以看到一扇通往德農館(Salon Denon)的門。
德農廳(Salon Denon)
評論
德農館位於盧浮宮博物館的最高一層。該館以盧浮宮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的名字命名。建於十九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Napoléon III)第二帝國時期的天花板裝飾,以法國歷代君主和他們保護和發揚光大的藝術為主題:拿破侖三世的頭像位於天花板正中的圓雕飾中。稍稍往下的天花板拱頂的四邊上,是四幅表現法國四位偉大君主的繪畫,身邊圍繞著各自統治時期的藝術家。再往下,在采光窗之間,可以看到代表主流藝術(繪畫、建築、雕塑、版刻)和藝術家應有的主要品質(高雅品味、奇思妙想、細致觀察等)的寓意畫。對於拿破侖三世而言,這些裝飾向世人昭示了他是自己之前所有王朝的繼承者和集大成者。
德農廳左右兩側分別是兩間寬敞的紅色大廳,因此得名紅廳(Salles Rouges),用於展示十九世紀的大型法國繪畫作品。
路線
背向蒙娜麗莎展廳(Salle de la Joconde),您的右首是可前往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樓梯(Escalier de 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的達魯廳(Salle Daru)。請您向左轉進入莫裡恩廳(Salle Mollien),從這裡可以前往莫裡恩樓梯(Escalier Molien)。
莫裡恩廳(Salle Mollien)
評論
和德農廳(Salon Denon)另一端的達魯廳(Salle Daru)一樣,莫裡恩廳於1863年完成了建設和裝飾工程,成為皇家博物館的一部份。這兩間大廳展示了十九世紀博物館中繪畫作品的典型陳列方式:在巨型空間內部,牆面打造得特別厚實,是為了密集地掛放大量繪畫作品。在十九世紀,牆上掛放的繪畫作品數量要比您今天看到的多3至4倍。由於是不透明的實心牆壁,所以需要另尋光源,而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天花板上鑲嵌玻璃罩,這樣可以保證固定照明,也就是那個時候人們孜孜以求的日間持續光照。
路線
莫裡恩廳通向莫裡恩樓梯(Escalier Mollien)的上層平台。在右側是莫裡恩咖啡館,露天坐席區擺滿了名人雕像,並可從這裡俯視拿破侖中庭(Cour Napoléon)。由莫裡恩樓梯向下到達一層,就到了米開朗基羅長廊(Galerie Michel-Ange)。
米開朗基羅長廊(Galerie Michel-Ange)
評論
地面鋪滿豪華大理石的米開朗基羅長廊建於十九世紀,是以卡婭第德廳(Salle des Caryatides)為摹本的。它是進入位於二層的議政廳(又稱蒙娜麗莎廳)的正式入口。今天,游客們可以在這裡欣賞到意大利的雕塑,其中尤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大師級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最為著名。
路線
回轉向莫裡恩樓梯(Escalier Mollien)的方向,穿過意大利和西班牙雕像群,然後右轉步出德農館。現在向黎塞留館的方向前行。過了檢票口,前行右轉即到達皮熱中庭(Cour Puget)。
皮熱中庭(Cour Puget)
評論
建於十九世紀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的皮熱中庭,頂部為玻璃罩覆蓋,庭內陳列十七、十八和十九世紀的露天雕像作品。緊鄰普傑中庭,乘坐由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高達數米的大型自動扶梯可以通往博物館的上幾層區域。
路線
現在請您收回腳步,前往馬利中庭(Cour Marly)。
馬利中庭(Cour Marly)
評論
這裡就是馬利中庭了,得名於馬利城堡的大花園。今天您看到的數尊雕像都是從馬利城堡的大花園中遷至此處的。
在十九世紀中葉,由拿破侖三世的幾位建築師設計的馬利中庭,位於當時盧浮宮的外部並曾作為進入黎塞留館的入口。
長期被用作第二帝國行政大樓以及之後財政部的辦公地點,如今的馬利中庭已經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並自1993年以來展出法國雕塑作品。
正是出於這一展廳功能,貝聿銘和米歇爾•馬卡裡(Michel Macary)在盧浮宮的翻新計劃框架內,對整個庭院進行了改建,著名的透明金字塔也在這一時期完成:這就是被稱為“大盧浮宮”的計劃。
路線
向上行至較高處的《馬利駿馬》(les chevaux de Marly)雕像處,取道左邊的大臣樓梯(Escalier du Ministre)—— 通往國務大臣私人房間的主樓梯。
拿破侖三世套房,主客廳(Appartements Napoléon III. Grand salon)
評論
雖然稱為“拿破侖三世”套房,其實皇帝從未在此居住過:這裡的房客實際上是第二帝國的總理——國務大臣。之所以稱其為“拿破侖三世套房”,是因為房間的裝飾具有十九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統治時期的風格。這種風格以幾個時代為參照,尤其是路易十四時代,主要特點表現為飾有彩繪的天花板和鑲金雕刻,給人以威嚴壯麗之感。而這些裝飾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巨大的繪畫作品,尤其是接待廳的繪畫,彰顯皇權的威嚴;另一方面,裝飾的豐富之極和奢華之極是為了讓見者嘆為觀止,而很少照顧住客日常生活和使用的方便。
拿破侖三世套房包括若干房間:主客廳、戲劇沙龍(既可當客廳使用,也可作為小型劇院使用)、小餐廳以及大餐廳。
路線
從右側的餐廳離開套房。穿過第一帝國藝術品區,來到華麗的雷佛耶樓梯(Escalier Lefuel)前。這部雙分式樓梯最初可通往皇家圖書館。在一層再次穿過馬利中庭(Cour Marly)回到金字塔下的拿破侖堂(Hall Napoléon)。順著帶有金字塔標示的灰色指示牌,即可找到。
拿破侖堂(Hall Napoléon)和金字塔(Pyramide)
評論
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高22米,底座寬30米,由800塊特別打造的菱形和三角形玻璃組成,以取得最理想的通透效果。這樣就可在位於博物館心髒地帶的拿破侖堂裡,透過金字塔觀賞拿破侖中庭(Cour Napoléon)的別樣景致。
路線
至此,您的盧浮宮經典之旅就結束了。當然還有其它為數眾多的展廳等著您去發現和欣賞…… 我們下次見!.
更多內容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