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樣小吃:羊湯
我有個癖好,到大城市,喜歡鑽小街巷。小街偏隅有尋處,小巷窮盡有深味。
有一種味道我還特別喜歡:膻味。清真美食若沒有這股子味,就不會得其韻。北京上品的爆肚、涮羊肉、烤羊肉、燒羊肉,大多在不起眼的小街小巷裡,比如爆肚馮,比如東來順,比如烤肉季,比如白魁老號。北京的清真美食在全國大城市裡,稍遜於西安,兩地似在伯仲之間。
看一個城市的清真美食是否發達,要看是否有清真一條街。若有,一定尋得到那股子味。比如北京有“牛街”,西安有“回民街”。
其實早年上海也有一條這樣的街道,我想老上海一定都聞過那味。
不用說,浙江中路是也。
早年的浙江中路那一塊,在上海人的眼中是一片異地。我第一次踏入,大約30年前,十多歲。我那時是個謹慎的少年,很謹慎地走進浙江中路,就為喝碗羊湯。當時的那種感覺很怪異,眼光瞟瞟那些凜然注視著你的穆斯林兄弟,總覺踏入了別人的領地!
記憶中喝羊湯的地方,很凌亂,有點類似我們中學的食堂,但氣味卻超拔於上。那碗羊湯有跟上海的羊不一樣的味道,新疆面也有跟上海的面不一樣的風情。只對面坐著的兩個阿胡子穆斯林爺叔,目光不太友好。其中一個還說了一句讓我莫名其妙的話:“我們不要你們漢人管!”
吃碗羊湯,差點吃出民族矛盾。我記得我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句話,要麼兩位阿胡子爺叔看出我長大有當邊疆大臣的相?
可惜看走眼了!30年後,我依然只是個喜羊湯的謹慎中年。
浙江中路的回民在前幾年大多已被動遷,隨之被遷走的是那股濃濃的味。唯一沒被動遷的就是這家國營老字號,穆斯林飲食店,地址:浙江中路70號甲。
30年了,我從少年到中年,而這家店卻已過一個甲子。變了的是它家的門面,不變的是,那一股永遠的味!
這家老國營店是我30年中不間斷光顧的唯一幾家店,大多數的國營老店,不是拆掉了,就是搬來又搬去。老國營店可謂是當下中國的縮影,不安分,更不消停。
永遠在動遷中...
要一碗羊湯,6元,一兩牛肉鍋貼,4元。
沒想到,30年後,這家店的風格,還很好的保持著八十年代食堂的豐韻。真是“半老徐娘,腰身如舊”啊!
這牛肉鍋貼比之南京的百年老店“蔣有記”,差得太遠,不提也罷。
羊湯(羊肉湯的簡稱),依然30年風韻不改。只看那口直徑近一米的大鍋,裡面的羊骨翻滾顛簸,牛奶色的濃湯突突地冒著熱氣。
在上海,有那麼一口大鍋,30年煮著同樣的東西,對我這種從一而終的人來說,是一種欣慰!
服務員變了,不再是從前的國營老阿姨,改成外來小阿妹。一碗羊湯端上,色面依然,乳白,一個字:濃。上面飄浮著星點的香菜,兩股味(羊膻味和香菜味)混合著鑽入鼻孔,有一種莫名的刺激。
入口很厚,有濃郁的回味,應該是那種草原上的羊。早年上海人吃涮羊肉,分堂吃和外賣。堂吃的涮鍋,不似如今,新客就換。一鍋涮水,從早上開門到晚上關門,“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換。
我大姐夫,饕餮客,每吃涮羊肉,必在店家關門前1小時去,就為這從早到晚被別人涮濃的湯。
我曾問他:髒不髒?他說:香。
“穆斯林”到底是“穆斯林”,一碗湯,竟然30年味道不變。裡面的羊肉片,肥腴的入口即化,有回香。精瘦的入口微凝,有余味。
一湯到底,真真是爽。
其實,喝羊湯,其味最濃時,是北風呼嘯天,喝得心:微暖;或辣陽三伏日,喝得頭:暴汗。那才叫:適意[1]!
這碗羊湯,在如今一滴香的中國,依然保持它古老的中國心,一個字:
純!
注:適意[1]:舒服
特注:本人沒有民族情緒,相信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兄弟都是友好的。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羊湯店:伐曉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