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陽朔之“福利+留公”

作者: Gordon002

導讀徒步陽朔之“福利+留公”大年初二的早上,我們睡了個好覺。從西街的未來恩酒店出來時,已經10點多了。慢慢悠悠地走到新西街吃了黃燜雞和啤酒魚。(幾乎是餐餐必點的菜式,百吃不厭)。 12點,打電話給昨天遇到的導游,他還沒空,給我們介紹了小徐-矮矮的、蠻精神的一個姑娘,搶著幫我們提包。走到西街口,坐上一輛面包駝(陽朔最流行的穿梭工具),滿當當地 ...

徒步陽朔之“福利+留公”大年初二的早上,我們睡了個好覺。從西街的未來恩酒店出來時,已經10點多了。慢慢悠悠地走到新西街吃了黃燜雞和啤酒魚。(幾乎是餐餐必點的菜式,百吃不厭)。

12點,打電話給昨天遇到的導游,他還沒空,給我們介紹了小徐-矮矮的、蠻精神的一個姑娘,搶著幫我們提包。走到西街口,坐上一輛面包駝(陽朔最流行的穿梭工具),滿當當地裝下5個人,在煙雨蒙蒙中駛向福利鎮。



--福利老鎮

福利在陽朔以東近半小時車程,地方不大,以畫扇聞名。下了車,走在小鎮的街道上,感覺灰蒙蒙、濕漉漉的。和著黃泥,路上凹凸不平,很容易讓人想起兒時的小縣城下雨天的光景。一路經過的那些青磚灰瓦的民居、泥濘或石板的小巷、狹窄黑幽的門洞,都古老而破敗,有點感傷但不夠特別。地方不大,很快就穿過了鎮子,到了福利碼頭。

悠悠的江水,古老的牌坊,這裡曾經是當年《劉三姐》拍攝的場景之一。看到實景,倒真可以想起電影中劉三姐被關押在小閣樓和小牛相救的鏡頭來。碼頭上停著一只大木船,很古典的江南渡船,船上的木板踩過咚咚作響。塢棚裡早就坐滿了十幾個過渡的鄉親,都擰著土雞、腊肉什麼的。雖然鞋幫和褲腿上全是泥,臉上依然漾著過年的甜蜜。遇到熟人,還大聲地招呼著。這裡顯然是游人罕至,鄉親們看外鄉人的目光和陽朔西街那種熟視無睹迥然不同。我們幾個坐在船上,猶如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正盼望著開船,突然一位著紅色花衣的漁姑徑自走到我面前,“你們過渡先交錢,每人2塊。”語氣堅定,神情凜然,讓我想起革命烈士面對酷刑,大聲說“我不知道”時的樣子。不過,一看就是剛剛鼓足了勇氣,衝上來的。見她這副認真的樣子,我們都笑了,“沒問題。”她一下子送了口氣。過江下船後,小徐告訴我們,鄉親們過渡的價錢只要2毛。不怪得那姑娘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和勇氣來敲我們的“竹杠”呢。我們又是一陣歡笑。當然也少不了阿萍和Grace兩位姑娘嘮叨著“不公平”。

繼續向前走,冒著迷蒙的細雨,我們一邊小心地留意著腳下泥濘的田間小路,一邊左右地欣賞著路旁健康無比的青菜和籠著輕紗、沒完沒了的小山。一路上行人很少,很寧靜,真的很寧靜,讓你的心跳也慢了下來。

如果你累了,不想再走,也有偷懶的法子。搭上村間的三輪摩托就行,只要2塊錢就能到前面的村子。我和阿萍就坐了一段。到了一處路邊的村屋門口坐下休息,喝著鄉親熱情的桂花茶,望著遠處的青山冷雨。等到大家都到齊,又整裝出發了。

走到這光景,Grace的褲腿已成了“萬花筒”-紅的,黃的的泥,星星點點的一大片。其他人的鞋也是塗滿了泥漿,只有小徐和LM略好一些。在互相點評對方的“泥腿”的嘻笑中,我們不知不覺又翻過了江邊一座絕美的石山,經過了一段煙雨蒙蒙、靜美青青的江灣,還穿過了一大片紅紅綠綠的桔子林。這一路上,只有我們這一隊人馬,頗有幽境探險的味道。

--“留公不留婆”: 留公幽境

在快到留公村的山腳,有三個水色各不相同的天然水潭,是有名的“三色潭”。一頭山牛正悠悠地在潭邊啃著青草,一點都不怕我們跟它搶似的,一口是一口的。

留公村是一個典型的山間小村莊,以一個寓言故事“留公不留婆”而留名。其寓意大概是教人不要“為富不仁”之類。村裡挺簡單,美的是村邊的碼頭。特別是迎風站立在碼頭空曠的草坪上,你的眼睛就最大限度地暴露在美景之下了。寬闊的江面,無盡的流水。碧綠的江水在腳尖下靜靜地流淌,特別安靜。對岸的翠竹半隱在薄霧之中,悠悠然然。冰涼的風吹拂著面龐,絲絲縷縷的。整個宇宙是如此的寧靜,又是如此的真實。四周沒有一點聲音,唯有渡船的竹篙輕輕從水中拔起時,慢慢地劃過江水的-“嘩”。你幾乎沒有了想說話的欲望,只有愣愣地望著,聽著,呆呆地站上半天。

最終還是要走的,和殘留的幾根清同治年間的貢生石柱合影後,我們就要回去了。電話叫來面包駝,一顛一顛地送我們回到了陽朔西街。

點評-這段路比較少人走,而且小路多,一定要有導游帶領。也正因為如此,一路景色漂亮,幽靜。適合有尋幽探奇之人。

春節期間價格-

導游 30元,面包駝20 元/單程(陽朔至福利), 50 元/單程(留公村至陽朔), 渡船 2元/人。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