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處於兩河彙流處的台地上,藏語即是兩河彙合處的“河岔口”之意,東邊一條是,扎曲系瀾滄江正源,發源於青海省雜多縣夏茸山麓,被認為是聖潔的喇嘛河水,西邊一條是昂曲。發源於西藏巴青縣萬馬拉山,被昌都人認為不那麼聖潔,是皮匠浸泡牛皮的水。這兩條河在昌都彙合後學名被稱為瀾滄江,但當地人仍將其稱為扎曲,瀾滄江自雲南出境後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於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湄公河三角洲注入南中國海,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號稱“東方多瑙河”。
昌都的形成歷史有些與眾不同,它是先有寺,再建城,最後商賈雲集,以它處於川藏要道的獨特地理位置,吸引了八方來客,感覺比拉薩還熱鬧。1444年昌都強巴林寺建成之前,以北有噶瑪噶舉的噶瑪寺、以南有瑪倉噶舉的察雅學寺、以西有達壟噶舉的類烏齊寺,昌都還只是一個長滿荒草的閑置河灘地。當時溝通川藏的古道,多數是從今天昌都東北部的鄧軻一帶過金沙江,向北繞經玉樹,再向南或向西去往拉薩、那曲。也有沿扎曲河來到這個水交彙處、再向西去往類烏齊的,但在這裡落腳的人不多。明朝初年格魯派在藏地興起,因教規森嚴僧侶必須長住寺廟,因而其所建寺院都規模宏大、僧侶眾多,如拉薩“三大寺”的甘丹寺(始建於1409年)、哲蚌寺(1416年)、色拉寺(1419年),還有後來興建的位於日喀則的扎仁倫布寺(1447年)等等。寺大人多,吃喝用度就不少,所以格魯派的大寺,不是建在人煙本就稠密的地方,或是建寺後就帶動一方成為人煙稠密的地方。藏東重鎮昌都就這樣形成了。
本來可以由邦達機場的岔路左拐直接往洛隆邊壩方向去的,一方面想拜訪噶瑪寺的念頭已經有四、五年,一方面考慮到後面的行程艱苦不可測需要做個休整,所以特地繞行昌都。
初聞噶瑪寺的大名是在06年准備青藏川行程的時候,之前只知道楚布寺是噶瑪噶舉的祖寺,實際上噶瑪寺才是噶瑪噶舉的開山祖寺。噶瑪寺中最重要的聖跡之一是二世噶瑪巴建造的石制寶座,相傳後世的噶瑪巴們都必須來此朝拜並在寶座上就坐,以示加持和被加持。不來的話,有壽命不長的說法。由此可見其祖寺的地位。藏傳佛教最有名的活佛轉世制度,就起始於噶瑪噶舉派。而活佛轉世制度的創始人,正是創建了噶瑪寺,也創建了噶瑪噶舉派的第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
沿昌都往江達方向的318國道在柴維鄉標志的地方左拐就進入了噶瑪溝,這一路都沿扎曲而行。初入噶瑪溝水急山陡路窄,過格薩爾王劈石處,河水豁然變緩河道寬闊,接近河邊的地方出現了草場,每一個河灣處都讓人感覺心曠神怡舒緩寧靜,行至河谷地最寬的地方左拐上橋就是噶瑪寺的方向,過比如村開始盤山(當地人稱的噶瑪溝是從這裡開始的),山路高聳崎嶇,山上怪石嶙峋長滿了樹木。車在窄如一線的山道上,盤來旋去地艱難爬坡。一路奇異的景色,卻讓人感覺不到山高谷深的危險。據鄉長介紹說山中還時有梅花鹿出沒。就在峰回路轉之間眼前卻豁然開朗出現了一處平壩,接下來是一路坦途,車在布滿淺草的平灘上行駛,路邊時見一叢叢矮樹,兩邊遠處是平緩綿延的群山,點綴著青青松柏。一路上還要趟過兩條水流,如果是夏天很可能就變成了清清小河。過生殖崇拜的山洞過石制寶座,赫然一座金頂紅牆的古剎——噶瑪寺就出現在了山谷的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