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旅游隨筆之一法國篇
2011,07
火車准點到達巴黎北站,導游告誡大家:“這裡是巴黎的窮人區,又是交通樞紐,平時小偷就多。現在經濟不景氣,大家更要小心。”果然在車站外的垃圾桶邊,看到有人撿垃圾,這是我在歐洲唯一見到的垃圾佬。
到了巴黎,跨過了一個時區,時鐘要後退一小時。驅車到餐館用餐,與當地人用餐時間比,算是早的,所以人不太多。下面的節目是乘船游覽塞納河。據說晚上塞納河的景色更漂亮,原來我們希望乘晚上的游船,歐洲實行夏時制,在倫敦9點天還沒黑,如果要看塞納河的夜景,起碼要乘9點的游船。游覽完到旅店,會很晚了。於是接受導游的建議,乘7點半的游船。
到達碼頭前,汽車經過一個隧道,當年英國王妃戴安娜就是在此香消玉殞。
塞納河是法國東北部的一條大河,它穿過巴黎,流入英吉利海峽。塞納河像一條絲帶,把許多巴黎光彩照人的景點穿在一起。沿著塞納河,巴黎最重要的景點盡收眼底~雄偉壯麗的巴黎聖母院,巴黎的像征~埃菲爾鐵塔,珍藏著好幾個世紀古代文物的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安葬拿破侖的榮軍院……
塞納河上的游船有不同檔次,豪華型的船上有樂隊奏樂,游客可以享用著名的法國大菜:法國蝸牛、鵝肝醬等;普通型的沒有餐飲,分單層的和雙層,雙層的上層敞篷,下層封閉。我們乘坐的是雙層游船,游客基本都在上層。人們在各種語言的解說中,盡覽兩岸旖旎風光。
游船在夕陽的照射下從碼頭起錨,沿著塞納河行駛,到西岱島游船轉頭,從島的另一側駛過埃菲爾鐵塔,然後回到碼頭。
為了得到最佳攝影位置,一上船我就直奔船頭。巴黎的主要景點集中在塞納河的兩側,有人把塞納河比喻成巴黎的水上香榭麗舍大街。塞納河不太寬,比珠江窄得多,兩岸的風光以古建築為主,乘船游覽塞納河,可以拍攝盧浮宮外景、可以欣賞巴黎聖母院、大宮殿、小宮殿、奧爾賽博物館等建築,令你有顧此失彼之感。如果事前沒有做功課,收獲和感受就少得多。沿途不僅能觀看兩岸的建築,還可以欣賞建在河上的橋梁。30多座建造年代不同、形式各異的橋,橫跨塞納河兩岸,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我認為其中的亞歷山大三世橋,是他們中最美的橋,橋頭上,鍍金飛馬雕塑,是俄國皇帝亞歷山大送給法國的禮品,金色的欄杆上的有華美的雕飾。該橋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紀念俄法聯盟的締結,也將香榭麗舍大街與榮軍院連接起來。
在法語、英語和漢語的解說中,我們開始了充滿浪漫的塞納河船游。過去游船的解說只有法語、英語,現在中國游客多了,於是增加了漢語解說。我們所乘的游船,起碼有3個中國團隊。一艘艘觀光船載著游客沿著如詩似畫的塞納河來往穿梭,河堤兩岸綠樹成蔭,人們或在綠陰下散步,或在岸邊休憩,在夕陽下,悠閑的巴黎人席地坐在塞納河畔,喝著飲料,吃著食品,每當游船經過,不少的人向船上的游客揮手致意。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下,居然也有不文明的行為,這大概也表現了少數的巴黎人不拘小節吧!
塞納河邊的巴黎人
塞納河邊的巴黎人 不拘小節的人
塞納河上的橋
西岱島到了,2000多年前的古代巴黎,只是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在此定居並逐漸將其發展成城市,公元3、4世紀命名為“巴黎”。一座又一座漂亮的大橋不時從頭頂掠過,每個橋洞都雕刻有精美的人物塑像,默默地注視著往來的各色人流。橋上迎著涼風休閑的巴黎人,也會和游船上的人揮手致意,我身旁的幾個活躍的說英語的青年,不僅揮手,還用英語大聲喊:“I love you。”終於在過一座橋的時候,得到了一個男青年的回應:“I love you too。”隨後橋上那個青年端起一支“衝鋒槍”,向游船掃射起來,好在槍中射出的是水而不是子彈。船是迎風行駛,而且風比較大,我們“幸免於難”,船中部的游客就紛紛中彩了。
遠遠地看到埃菲爾鐵塔,船上的相機又是一陣卡卡響。過了埃菲爾鐵塔,游船向前行駛了一會,就掉頭返航。
第二天,導游想早點出發,這樣早一點到埃菲爾鐵塔,排隊可以排到前面,讓旅店安排七點用早餐,但是旅店說七點已有安排,只能安排在7點半。當我們7點25分到餐廳的時候,裡面幾乎坐滿了人,許多人是剛剛坐下。原來是定7點用餐的中國同胞起晚了,使得我們後來的團友沒有地方坐,導致我們8點不能准時出發。導游向餐廳提出交涉,waiter說:“我問他們是哪個團的,他們聽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導游上車後和我們說:“英國簽證手續復雜,中國旅游團相對較少,到了歐洲大陸,中國旅游團多了,吃飯就得像打仗。”
埃菲爾鐵塔位於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分為三層,分別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米處。他至今仍是巴黎這個世界名城的地標。直到1930年,埃菲爾鐵塔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已迎接來自五大洲的游客1.23億人次。
1889年5月15日,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舉辦大型國際博覽會以示慶祝。世界博覽會開幕式上,鐵塔的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親手將法國國旗升上300米高的鐵塔頂,巴黎人為了紀念他,在塔下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銅像。等侯電梯的時間我去拍了照。
清晨的埃菲爾鐵塔 鐵塔下巡邏的軍警 排隊登鐵塔的游客 塗鴉
從埃菲爾鐵塔俯瞰巴黎
據說埃菲爾鐵塔參觀的人很多,等電梯往往要排兩個小時的隊,早上我們告訴導游,排隊超過一個半小時,我們就不上去了。大巴開到埃菲爾鐵塔北面較高的平台,導游說這裡是拍埃菲爾鐵塔的最佳位置。大家拍照的時候,導游往前走,去看看排隊的情況。不一會他回來了,說現在排隊的人不多,叫大家趕快上車。當我們到達塔底的時候,排隊的人已經有一百多人,而且以每分鐘幾十人左右的速度增加。過了一會,導游見另一個塔腳也有人排隊了,於是他過去詢問,並招手讓我們過去,這樣我們前面只有五十多個人。導游說每天開幾個電梯、哪個電梯幾點開,沒有准時。
等待的時候,許多黑人拿著埃菲爾鐵塔的旅游紀念品來兜售,他們大多還會用簡單的中文跟你講價。我們的一個團友很會砍價,買了金屬的埃菲爾鐵塔仿制品,可能有人去告了狀,立即有一個長的很魁梧的像是頭頭的黑人,過來指責那個小販,嚇得他連連否認。看來,任何地方都有類似黑社會的組織存在。我觀察了一下,買東西的多數是我們的同胞。原因是:非正規商品,雖然質量差一點,但是性價比卻高很多。
9點半電梯開始運作,很快就輪到我們。在上電梯前的平台上,我看到了在埃菲爾鐵塔唯一的塗鴉- --我們同胞的傑作,這實在沒法讓我們驕傲。
今天天氣很好,能見度不錯,我們繞著二層平台欣賞巴黎並照相留念。偌大的巴黎,除了遠處的新區,近處高大的現代建築物寥寥無幾。50—60年代,我看著北京拆遷的,天安門前和東單附近拆舊房時,我還出過力。我覺得,大部分四合院的結構和質量都很差,沒有保留的價值。但是十六個城樓和連接他們的城牆,基本拆除了很可惜。北京的城門,今天僅存“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幾百年的古建築,說拆就拆了,不僅有無知的因素,還包含了個人的喜好。可惜呀!現在一些地方還在拆,看來,城市的規劃,古跡的保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在榮軍院前的廣場停留片刻,驅車前往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位於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教堂在1345年建成,工期歷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是一部小說、一部電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開放改革初期,我國引進的第一批外國電影就有《巴黎聖母院》。美麗善良的吉普賽姑娘埃斯米拉達及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略微排了一下隊,我們進入教堂,教堂正在做彌撒。對宗教我是門外漢,感受了一下裡面的氣氛,在教堂裡繞了一圈,看看教堂的建築,拍了幾張照片,(當然沒有使用閃光燈)就出來了。
導游問大家:“是先去老佛爺購物還是先打仗?”
各位可能會奇怪:一幫退休的老頭、老太太到巴黎跟誰打仗?
巴黎聖母院3張
老佛爺百貨商店
其實到了外國,我們總是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前面已經提到過,吃早餐的時候,另一個中國旅游團占了我們的座位,現在吃飯有同樣的問題。盡管導游在到達前半小時已經打電話給飯店落實用餐時間、用餐人數,但是有的團隊哪怕比你早到一步,就會坐下不走,還美其名曰:“都是自己同胞,還分什麼你我。”這樣你就要到飯店的外面馬路邊站著等,用廣東話講就是“企街邊”。(之後我們遇到過這樣的事)我們有自知之明,知道爭不過年輕力壯的同胞,只好錯開用餐高峰。於是一致回答:“先打仗!”
大部分旅行團都會被帶去老佛爺購物,我朋友的女兒在郵件中說:如果你不想去全世界的游客都去的“老佛爺或巴黎春天”,我可以帶你去法國人買東西的商場。然而旅行社就是安排去老佛爺購物。老佛爺商店一樓人頭湧湧,絕大部分是中國游客。此舉還為居住在巴黎的同胞,增加了就業機會。LV店外排著長隊,等候入內選購、交款處排著長隊、辦退稅的地方排著長隊。我們沒有采購任務,我太太在買香水的櫃台前試了幾種,沒有喜歡的。於是,又到樓上服裝櫃台轉了轉。3樓的LV專賣店購物人寥寥無幾,當然也沒有中國人面孔的售貨員。
下樓遇到我們的團友,她說:“我見過有錢人,但是沒有見過這末有錢的人,一下子買了17塊歐米伽表。”開放改革以來,確實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希望他們的錢,來得合法(且不去追究合不合理),也希望他們在流水似的花錢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國西部地區的許多人,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
一些團友滿載而回,在去協和廣場的途中,欣賞剛剛購買的物品。在協和廣場,部分團友要養精蓄銳游覽凡爾賽宮,不想下車了,我和幾個團友下車照了幾張相。大巴向凡爾賽宮駛去。
1660年,路易十四國王決定將王室宮廷遷出喧鬧的巴黎,以凡爾賽的狩獵行宮為基礎建新宮殿。1710年,整個凡爾賽宮殿和花園全部建成,成為歐洲最大、最豪華的宮殿,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1762年法國王室由盧浮宮遷來此處。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凡爾賽宮被多次洗掠,淪為廢墟。1833年,路易。菲力普國王下令修復凡爾賽宮,將其改為歷史博物館。
協和廣場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的鏡廳 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娜宮的鏡廳
凡爾賽宮有500多間大殿小廳,處處金碧輝煌,內壁裝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為主,配有工藝精湛的家具。宮內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其中有不少我國古代的精品瓷器。
鏡廳最為宏偉,是凡爾賽宮最著名的大廳,一面是面向花園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00多塊鏡子組成的巨大鏡面。鏡廳拱形天花板上是巨幅油畫,廳內牆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貼面裝飾,柱子為綠色大理石。天花板上吊著24個巨大的水晶吊燈,皇族經常在這裡舉行盛大的舞會。
凡爾賽宮的建築風格引起俄國和奧地利等國君主的羨慕仿效。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葉卡捷琳娜宮、奧地利在維也納修建的美泉宮等等,都仿照了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去年我游覽過聖彼得堡的葉卡捷琳娜宮,宮中的鏡廳在葉利欽時代進行過維修,相比之下葉卡捷琳娜宮的鏡廳更加金碧輝煌。
從凡爾賽宮出來,朋友的女兒已經在出口等我們了。我們向導游打過招呼,和她們一家一起自由活動。她帶我們去一個和老佛爺同等規模的商場,盡管今天放假,商場裡售貨員多過顧客。在商場裡的LV專賣店,用我們導游的口頭禪形容:鬼都不多見一個。
吃了一餐法國人常吃的便飯,他們送我們回旅店。
巴黎的凱旋門並非只有一座,但最為著名的是星形廣場凱旋門。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這些大道就像一顆明星放射出的燦爛光芒,因而,凱旋門又稱“星門”。1970年戴高樂逝世後,改名為戴高樂廣場凱旋門,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是巴黎四大代表建築之一:艾菲爾鐵塔,星形廣場凱旋門,盧浮宮,巴黎聖母院。這裡是香榭麗舍大街的盡頭,又是周圍的最高點。凱旋門高49.54米,從凱旋門的頂部平台可以鳥瞰巴黎名勝。俯視在凱旋門下修建的12條放射狀道路。
1805年12月,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擊敗了俄奧聯軍,決定修建凱旋門,迎接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但後來拿破侖被推翻,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1836年7月29日凱旋門舉行了落成典禮。但是拿破侖沒能見到凱旋門的建成,1821年5月5日,他在被流放的聖赫勒拿島上去世。去世十九年後,1840年12月15日,拿破侖的靈柩被運回巴黎,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軍院。
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
凱旋門是每年7月14日國慶游行隊伍的出發點。
凱旋門外牆上刻有巨幅雕像,其中《馬塞曲》最為著名。
原來還想登上凱旋門,由於昨天上過埃菲爾鐵塔,今天行程比較緊,就只在門下和周圍欣賞、拍照。回到車上時,發現我們的司機遇到了麻煩。兩個法國警察在查他的行車記錄。
歐盟對大巴司機查得很嚴,每部車都有記錄磁盤,記錄行車時間、行車速度等數據。每天從啟動汽車到汽車停下,不能超過12個小時,每行車200公裡或兩個小時,必須停車休息20分鐘,以保證行車安全及汽車的良好狀況。這部車前幾天有超時記錄。我們的司機丹尼爾是意大利人,不懂法語,雙方交流頗有困難。丹尼爾告訴警察:那幾天,他休息。又來了兩個級別高的警察,他們也認為不應該查丹尼爾。為此耽誤了一個半小時。香水博物館就不去了,直接去盧浮宮。
盧浮宮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占地(含草坪)約為45公頃,全長680米,分為新、老兩部分,老的建於1204年路易十四時期,新的建於拿破侖時代。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拿破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裝飾盧浮宮,他把歐洲其他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藝術品搬進了盧浮宮。對拿破侖來說,每一幅傑出的作品都必須屬於法國。拿破侖失勢後,德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來到盧浮宮,約有5000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由於法國人的外交手段及說服力(也可以說是狡辯能力),仍然有許多被掠奪的藝術品留在盧浮宮。這裡曾經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有了這座“金字塔”,觀眾的參觀線路顯得更為合理。觀眾在這裡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歡的展廳,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去一個展廳而要穿過其他幾個展廳。
凱旋門 巴黎警察在找茬
盧浮宮
藏品中有被譽為鎮館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羅麗莎》油畫和《薩姆特拉斯的勝利女神》石雕,還有大量希腊、羅馬、埃及和東方的古董等。如今館藏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萬件。
盧浮宮繪畫館共有35個展廳,2200多件展品,比較傑出的作品有:路易•達維德的《拿破侖一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大典》等。有所有繪畫作品中,最受人矚目的自然是達•芬奇的不朽傑作《蒙娜麗莎》。《蒙娜麗莎》被置放在盧浮宮二樓中間的一個大廳中,外面用玻璃罩著,顯然是特別的保護。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注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過去總說國人在外國的博物館拍油畫使用閃光燈,這次我特地在《蒙娜麗莎》展品前觀察,當閃光燈頻頻閃光的時候,絕大部分是白皮膚觀眾。
從盧浮宮出來,離飯店不遠,按導游電話定的時間步行到飯店,這一仗大敗,要等40多個人。導游馬上到附近另一個飯店聯系,轉到那邊只需等十來個人。飯後車還沒來,導游電話連系司機,丹尼爾說正在交罰款,估計還要一小時。我們到附近的一個街邊公園坐了一會,車仍然沒來,又等了一小時,車才來。丹尼爾再三向大家道歉,因為不是他的責任,大家都沒有埋怨。其實他把我們送到盧浮宮後,就去警察局了,交罰款用了近4個小時。
導游跟我們說:你們看他像是被罰了3200歐元的樣子嗎,(相當他一個月的收入)他肯定回公司後讓公司找違規的司機補回來的。
驅車往第戎,第戎只是路過,沒有游覽項目。到第戎已經差不多9點了,晚餐後去旅店。第戎正在建有線電車的軌道,許多路改為單行,丹尼爾的GPS也傻眼了。本來馬路就不寬,再封去一大半,旅游大巴又長,我從車內的後視鏡看丹尼爾一會向左打方向盤,一會向右猛回方向盤,實在是考驗司機的技術。幾次停車問路,10點多才到達旅店。今天的壞運氣還沒結束,不知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訂房傳真和導游的底單有差別,旅店又客滿了。於是又聯系其他旅店。我和太太與導游、司機打的去另一個旅店。上床已經12點過了。
第二天從第戎出發,行車一個多小時到達邊境,沒有停留直接過關,進入瑞士。法國的行程結束了。
法國人給我的印像是辦事慢條斯理,交警抄一個牌,可以花一個多小時。
法國古跡和舊的東西的保留,也給我留下深刻印像。
1950年,我在北京乘坐有軌電車,除了一環的環線,還有出前門和崇文門的線路。五十年代中開始,作為落後的交通工具,不到十年有軌電車就在北京消聲滅跡了。這次在歐洲,法國、瑞士和意大利的許多城市,都見到有軌電車,在法國的第戎,還在新鋪設有軌電車的軌道。聯想起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大部分家庭和旅店早就將電視機,更換成方角、平面,而美國、加拿大,仍然在看園角電視。我們單位使用的電腦已經升級為奔2、奔3,在惠普、摩托羅拉等世界知名公司的辦公桌上,還可以見到386、486甚至還有286。
這種說得好聽是追求先進,說得不和聽就是喜新厭舊的心態,這可能也是我國許多人,對古建築的態度。
法國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