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 (5/3)襄樊-武當山
起早退房後步行到襄樊中原路長途客運站,有開往十堰走高速路到過路中巴(現代商務)經停襄樊,昨天買票時被告知只有8點40分的,但是今天坐的是7點50分的車,票價都是60元,155公裡,2.5小時到,停武當山門口前面20米路口(武當山進山口處)。車從武當山高速出口出來後的轉彎處有一個小店,車就停那裡。
到武當山後買票(140元+70元),按原來的計劃是准備坐車到瓊台,然後纜車上金頂,於是在往瓊台的候車處等車,但是第一輛正好趕上旅游團滿了,就沒上,於是在原地等下一輛,車來之後也沒細看,車上正好也有一個旅游團同車,路上導游介紹說上金頂的纜車今年3月份就開始停止運營,全面維修,國慶前後才開放,所以現在旅游團都不上金頂了,瓊台也不去了,旅游團直接到南岩,而這輛車正是到南岩的!暗自慶幸,老天有眼!不過由此可以得知武當山管理之混亂!
於是坐車到南岩,直接到預定的百彙山莊, 住宿是250元!check in 之後把沒用的東西留在賓館,背了個40L的登山包和一些東西直往南岩而去,記得當時看手表是上午10點50分左右。
南岩是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鬥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鬥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稱為龍頭香,據說以前每年都有人墜崖身亡,現在南岩燒龍頭香的時候,安全了很多,還專門有人去旁邊的房間幫你拍照,當然也是有償服務了。
游玩南岩宮的返回路上,看到有指示牌標注有路可以直接往金頂,但是看著蜿蜒的山路,感覺不太好走,於是問了另一位帶隊的導游,答復說是原路返回再去金頂,於是不再猶豫,原路返回。
12點50分左右,正式踏上往金頂之路,出發點的路標上標著:往金頂4.6公裡字樣,三年前爬黃山時,看著路標上也是標示著500米,但是足足走了半個小時,感覺山路不能以平地的概念來衡量距離,所以估計下,這段路至少要3個小時了!
果然,一路上走走停停,遵循著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原則,不時的停下拍照,感覺速度並不快。
從南岩出發到榔梅祠的一段路都是上上下下的路,但基本以下山路為主,見此情景,心裡不由得咯噔了幾下,心想待會登頂返回時,人肯定是筋疲力盡,再走這段路會非常考驗人!
就這樣不急不慢的走著,等走到4座塔時,已經花了1個半小時,此時已經感到有點兩腿發飄,體力接近極限了,問路邊正在攬客的轎夫,說只走了1/3的上山路,第一次崩潰了!
咬咬牙,拖著兩條酸疼的腿繼續慢慢往上挪動著,走到雷公洞這裡,看到有兩位女士是哭著被人攙扶著下山,兩條腿都是哆嗦著的,內牛滿面!
在休息時聽下山的學生講,往前的岔路口兩邊都通往金頂,但是左面的路好走,右面的路難走,但是左面的路要長400米。
走到上清宮處,道路果然開始左右分岔,右邊難走的是明代神道,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及朝聖門等景點都在這條路上;左邊的是清代神道,確實要長400米的距離。根據以往登山經驗,上山容易下山難,再說400米的山路不是個短距離,權衡之下,還是走了明代神道,事後來看,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明代神道確實不好走!山路又陡又窄,尤其是會仙橋到二天門這段路,都是很長的大段的連續的既高又陡的階梯,非常挑戰人的體力和意志力!和號稱天下險關的天柱山東關相比,絲毫不遜色!
慢慢的上山過程中,路上的行人越來越少,此時唯有咬緊牙關,拖著酸痛不堪的雙腿繼續往上移動,到達太和宮時,已經是下午4點左右了。走馬觀花,參觀完太和宮後,掏錢買票(20元/人),經過紫禁城上金頂,因為時間不早了,金頂上的人很少,很幸運的是在金殿這裡竟然能留下只有一個人的留影和沒有人頭攢動的風景照。
金殿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 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鬥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采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采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金頂一側,正好遇到一個小伙子找到一位道長要拜師,從小伙子的稱呼,知道道長姓丘(丘處機的後裔?)。好奇之下,停足靜聽,道長一番語重心長的勸解,讓人頗有感悟!
然後去“武當之巔”碑這裡觀武著名當景觀——七十二峰朝金頂,環顧四周,七十二峰凌聳九霄,且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捧月,儼然“萬山來朝”。元人有詩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放眼望去,山高谷深,溪澗縱橫,身入其境,會有俗念頓消的出世之感。
因為走明代神道沒有經過太和宮廣場,所以沒有從武當之巔碑的後面下山,還是從原路返回,在廣場拍照時,看到有位小道長在玩手機,走近一看,竟然是那種後空翻諾記的N97,夠新潮也夠經濟實力啊,看來方外之士也未能盡免俗啊~
4點40分左右,開始從太和宮廣場正式下山,經過正在維修的索道站後,便是下山路。一路下來,除了一處“百丈崖”略有些挑戰外,其余的山路確實平坦很多,讓我始終在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了而直接到瓊台了!
一直到走到了上清宮,才打消我心裡的疑慮,確認我剛才走的就是清代神道!
下山原本是我的強項,三年前徒步上黃山的第二天,也是步行下山,全程只花了45分鐘,但是此次由於前幾天一直在暴走,走了太多的路,今天的腿關節已經非常的疼痛,所以不敢大步往下走,還是只能慢慢的走著,盡量減少下山對腿關節的衝擊力。
帶上山的2瓶水,再上金頂之前已經全部喝完,在到達黃龍洞這裡時,實在飢渴難當,喝了瓶價值8元的可口可樂,補充糖分和水分。
繼續往下走,不一會到了榔梅祠,這裡倒是不少人都坐著休息,我知道真正的挑戰開始了!轎夫們此時不失時機的吆喝起來:抬到南岩,200元一個!所謂:強弩之末,難透魯縞。此招真的很見效,不一會就有5、6個男男女女上了轎,一個至少220斤以上的大胖子上轎後,轎夫們試了好幾次,勉強才把轎子抬起來,沒走幾步就大呼上當,要求加錢,引得我們旁觀者哈哈大笑,
回到南岩,已經是晚上7點了,回賓館,廚方都已經不見人影,找服務員商議,最後做了碗牛肉面,29元!NND貴!等做完端過來一看,竟然是一大盆!就算我飢寒交加,也只吃了一半不到一點。當晚29元一份的牛肉面吃撐死人!
在等吃飯的中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有一位戴著大堂經理牌子的先生來敲我房門,進門後四處張望,問同伴去哪裡了之類的問題,然後介紹了電熱水器使用的要點,最後說晚上這裡有到房間洗腳的服務,由於不感興趣,當時沒當真,誰知道晚上9點半真的有人來敲門,那是自己感覺不太對,就沒開門,後來竟然打電話到房間,回復說已經睡覺了,才作罷!
迷迷糊糊的睡到下半夜,就聽到窗外風聲大作,緊接著霹靂啪啦的雨點聲也跟著響了起來,房間的玻璃窗也在絕望的顫抖著,感覺就像是要被風撕掉一樣,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2個多小時,直到後來因為實在困得不行,慢慢的又睡著了。
總體來說,南岩宮和龍頭香都是不可錯過的武當經典。榔梅祠、南天門、泰常觀、雷神洞、飛升崖也是值得去看看的。
D5 (5/4)武當山-武漢
早上醒來已經是7點左右了,外面的風已經停了,雨點也變得很稀疏,推窗遠望,只見遠處山峰籠罩在雲峰中,空氣非常清新。
洗漱後吃了點東西便退房去烏鴉嶺坐車。7點50上了環保車,可能是雨天人少的緣故,知道8點20才開車。
車至紫霄宮,雨已經停了,下車參觀,由於時間尚早,沒有旅游團隊,從紫霄宮大門望去,紫霄宮的主殿被雲霧環繞著,若隱若現,宛如仙境一般。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鬥栱顯示明代鬥杠的特征。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鬥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鬥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紫霄宮的內容也很豐富,裡面早起的女道姑在清掃著地面的落葉,和昨天南岩宮的人聲鼎沸相比,這裡簡直就是個世外桃源了,等我參觀完出宮門,才遇到一個旅游團。
不一會環保車來了,一同上車的還有一大群著道士服的居士,操著天南地北的普通話在交流著,除了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之外,還有再說下山後一定要去買房子置業,不然今後就會花更大的成本,很讓人無語~車到逍遙谷後,居士們下車游玩,個人對此類景點不太感興趣,同時為了早點趕回武漢,所以沒有下車,繼續往客服中心。
一路上乏善可陳,乘客們都昏昏欲睡,直到經過一個站點,司機停車讓幾個等車的村民上車後,情況發生了!其中有位小姐嗓門巨洪亮,從她上車開始,就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斷的講著方言,沒幾分鐘,竟然又發生了口角,導致了我們全車的乘客在此後的一路上,同村民們一同感受了她的不滿,雖然沒聽懂在說什麼,但是過程比較令人難忘!
9點20分左右,出了武當山門,到了大巴的停車點,看見有兩輛到襄樊的車停著,等我走到跟前,其中一輛發車走了,剩下的那輛車裡坐了6個人,於是買票候車,不一會又來了2個人,候車人達到了8個,心想應該可以馬上發車了,但是這輛12座的面包車過了半小時後還不發車,正在詢問間,大概在10點半左右從十堰來了輛車,我前面的6個人坐上那輛車走了,我們被告知還要等下一班,此時我才明白我們那輛車原來是釣魚車!
早知道這樣,就坐車去武當山鎮了,無奈錢也付了,只能等了,差不多11點整的樣子,來了輛瑞風商務車,於是我們剩下的幾個人就上了這輛車去往襄樊,NND,足足浪費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此的管理和交通狀況,武當山除了名氣之外,焉能吸引游客呢!
一路上風雨交加,到襄樊車站已經是中午12點35分,出站時我特意從發車區經過,想看看有沒有去往武漢的車,要不然就只能去火車站買票了,幸運的是再發車區看到有一輛往武漢的車,一問還有5分鐘發車,於是趕緊跑到售票處,12點40的票賣完了,於是買13點40的票,但還是上了這班車!
豪華大包磨磨唧唧的開著,只看到身邊其他車輛一輛接一輛的超過,也沒辦法,大巴先後停了天河機場、漢口汽車站,最後進傅家坡車站是已經是晚上5點45分了。朋友一家冒著大雨總算等到我了,一起去吃了頓晚飯,把酒言歡,散席之後入住武大的四星賓館。
D6 (5/5)武漢-上海 FM9450(12:10-13:40)
早上6點50起床,整理完行李後坐車去水果湖,早餐依舊吃的熱干面,然後在周黑鴨等開門買了400多元的鴨子、鴨脖、鴨珍干,朋友接到我之後回賓館退房,去了湖北省博物館。
由於時間有限,博物館其他的藏品都是一晃而過,主要看了曾侯乙墓,遺憾的是沒能趕上觀看編鐘演奏,出博物館直接往機場,一切順利,返回上海。
這次很遺憾沒有到武當山邊上的神農架去看看,說不定能碰到傳說中的野人呢!呵呵,實在沒時間了,只有等下次了!
友情提示:
1、武當山最主要的景點是太子坡,紫霄宮,南岩,金頂(包括太和殿,紫禁城),其中南岩周圍景觀最好。但去武當山目的是看古建築和體會道教文化,自然景觀一般,所以在世界文化遺產錄上,武當山是文化遺產而非自然遺產。
2、山下離武當山鎮很近的玉虛宮值得一去,一般旅游團都不安排。其實玉虛宮是武當山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處道教建築,現在雖然僅存廢墟,但尚存宮牆,宮門,神道,碑亭等遺跡。看修復過的,特別是整修一新的古建築和看廢墟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官員告誡當地管理者不要試圖去修復這些廢墟,保護好原貌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