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必玩地點——西城區之教堂篇

作者: 楓導

導讀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於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 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清政府於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並 ...

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於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

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清政府於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並沒收了全部教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由於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後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新建築正式落成。

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將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於西安門內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

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綺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

堂內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總能讓人聯想到巴黎聖母院。整體建築風格中西結合。1985年修繕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穌主祭台和東西兩側的聖母瑪利亞和聖父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舉行了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耶穌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宣武門教堂

南堂宣武門教堂座落於前門西大街141號,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

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占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威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裡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

明萬歷33年(1605年)利瑪竇神父曾於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很小,後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於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順治皇帝對湯若望和宣武門天主堂非常關注,曾24次親臨南堂,並賜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見南堂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湯若望建成的南堂設施齊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築之外還有天文台、藏書樓、儀器室等科學設施,為西方現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門天主堂重修工程開始,十年之後一座歐洲風格的高大建築落成,這是北京城內繼蠶池口天主教堂之後第二座歐洲風格的建築。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發生地震,南堂建築在地震中遭到損毀,次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宣武門天主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當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取十字形,長八十尺,寬四十五尺,教堂屋頂做穹窿狀。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中華聖公會救主堂

中華聖公會救主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舊名南溝沿)85號,又名英利甘教堂、中華聖公會堂、南溝沿救主堂,曾經是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及主教座堂,亦是聖公會在北京興建的第一所教堂。

中華聖公會救主堂所在地原為清政府刑部官員殷柯庭的私宅,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英軍占領北京宣武門內區域,英國國教會傳教士相中了這片土地,便購置建築教堂。1907年聖公會華北教區主教史嘉樂請人設計施工,修建了現在的教堂建築,1907年11月28日教堂落成舉行開堂典禮。1911年,經過在北洋政府登記,英利甘教堂建築及土地正式成為中華聖公會教產。1949年後聖公會逐步退出中國大陸,中華聖公會救主堂成為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庫房,1990年代港資企業北京塞翁信息咨詢服務中心收購教堂建築,經過整修成為該公司的辦公場所,2003年中華聖公會救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最早的基督教會——缸瓦市教堂

缸瓦市教堂現有信徒 5000 多人。每個主日有四次禮拜。還有同工馬美真牧師,張書強牧師,張錦星副牧師,劉新元傳道。此外每周日下午還有一次的朝語敬拜。 1996 年,為緩解聚會壓力,在主堂的南側擴建了副堂。 2008 年,在主堂北側擴建了又一個小堂和教會辦公室。 2009 年初,西四家具店拆遷,古老的缸瓦市教堂建築終於露出街面。

這座教堂由英國倫敦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於 1863 年所創建 ,是現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會。

1861 年 10 月,倫敦會的雒魏林 (William Lockhart 1811 - 1896) ,在北京東城租用英國公使館的房產開創醫療事工。這就是協和醫院的前身。

1863 年倫敦會派艾約瑟 (Joseph Edkins 1823-1905) 來到北京和雒魏林一起負責北京的事工,同年在西城設立傳教機構,這就是缸瓦市教會的起源。

1864 年 3 月 28 日,英國倫敦會 27 歲的醫學博士杜德珍 (John Dudgeon 1837-1901) 輾轉上海到達北京,在行醫的同時傳教。杜德珍博士同時也對中國現代醫學、攝影等學科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00 年 6 月 13 日,缸瓦市教堂與北京城內其他 10 余座教堂在同一天被義和團燒毀。

1903 年 3 月 16 日,英國倫敦會又用當時通用的松江銀 2100 兩,在缸瓦市從私人奎瑤手中購地而建堂,當時教堂分南北兩院,南院占地 1.93 畝,房 32 間半,有小禮拜堂一座,用做副堂和牧師住宅;北院 3.32 畝,房 54 間半,有大禮拜堂一座。

1922 年改建新堂 ( 就是現在仍在使用的主堂 ) ,實行自立自養,並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在教堂南院開辦仁濟醫院;北院為銘賢小學。形成教堂、醫院、學校為一體的格局。

1919-1928 年,缸瓦市堂工作由寶樂山先生負責。

1929-1949 年,缸瓦市堂由石雲浦牧師主持工作。

1950-1958 年,由呂仲岩牧師繼任工作。 1951 年,向政府登記時,有工作人員 4 人,義工 11 人,信徒 120 人。

1958 年,北京市西城區屬於各宗派的其他基督教堂全部被關閉,信徒都被合並到缸瓦市教堂,稱缸瓦市堂為西堂。此期間由劉仲和牧師負責工作。

1980 年 7 月 18 日恢復禮拜,祁廷鐸牧師任主任牧師,後調任北京燕京神學院為副院長。

1986 年 -1993 年,楊毓東牧師為主任牧師。

1993 年 -2002 年,於新粒牧師為主任牧師。

2002 年至今,杜鳳英牧師為主任牧師。

美麗:★★★

休閑:★★

特色:★★★

人文:★★★★

浪漫:★★

綜合評價:★★★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