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
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
群鶯亂飛。”
丘遲《與陳伯之書》
煙花三月中,來到了詩情畫意的揚州。慕名揚州已久,因它悠久的歷史,因它的美食,更因它的美景。
說歷史,有詩為證:
“青楓江畔白蘋洲,
楚客傷離不待秋。
君見隋朝更何事,
柳楊南渡水悠悠。”
李益《楊州萬裡送客》
說美景,路人皆知: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
徐凝《憶揚州》
連“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西安人杜牧也流連得“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說美食,淮揚菜聞名遐邇,當中的揚州菜更以“三頭”出名,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蟹粉獅子頭都是不可不吃得好菜。當地小吃豈容錯過?三色油餃、四喜湯團、五仁糕、蟹黃蒸餃、揚州餅、雞絲卷、筍肉餛飩、千層油糕。。。饞!最起碼,“揚州炒飯”總吃過吧?!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先到個園,因愛竹。雖說嘴饞,但很有不吃“嗟來之食”的節氣。 而那衝天挺拔,有節有致的竹子正是寫照。“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漢學堂上的對聯道出了主人的心聲。
無意去爭論個園是否該名列四大名園,但它清新,細膩,富生意;既養眼,也怡情。春來秋去,冬往夏至,各有一番風味。私家園林的“移步換景”,你得親身體會,才解其中滋味。
除卻個園,在揚州,最愛是“瘦西湖”。杭州的西湖以讓我傾心不已,多少次迷失在它亂花的堤上,浩渺的湖邊,陶然的亭下, 忘卻了時間, 忘卻了空間,忘卻了前生今世。但“瘦西湖”,我更愛。

曾泛舟於武漢東湖,觀景於五百裡滇池,見識過夜上海的黃埔繁華,也賞識過凝脂的十裡秦淮;但這不一般的“瘦西湖”,更讓我著迷。曲折悠長的湖面,綠意盎然的春光,置身其中,仿佛仙境一般。因著景而想到人,因著人而回到景,仿佛時光可以倒轉,生命可以輪回。
輪回,倘生命可以輪回,願意再做一次自己嗎?什麼事會想去改變嗎?要的是否會更多嗎?曾幾時,年少不經事,總以為能“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到如今,彼一時,時過境遷,“相如與沫,不如相望於江湖”;此一時,無時無刻,“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時光如白雲蒼狗,生命似白駒過隙,料得的料不得的都精彩的上演,不由你把握,不由你分說。
人生,且讓它像這“瘦西湖”的風景吧,春光夏意,秋霜冬雪,且接受,且隨和。
一路走走停停,見長堤春柳,品荷蒲薰風,觀白塔晴雲,近萬松疊翠,至二十四橋景區。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
千百年的,尚且“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而我,凡人一個,復何求?
也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