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阿克蘇》之二

作者: 岳父

導讀到了阿克蘇已經一年多了,阿克蘇留給大家的印像除了又甜又脆的冰糖心蘋果,第二位的印像就是客人去了都說好的溫宿大峽谷。溫宿大峽谷位於溫宿縣境內天山山脈中段南麓,擁有丹霞、雅丹、次雅丹、岩鹽喀斯特和鹽丘底劈構造等5種地貌,堪稱新疆“活的地質演變史博物館”。在歷經萬年的風雨侵蝕後,峽谷形成了絕壁高聳、危峰兀立、千姿百態、色彩濃烈的奇特景觀,� ...

到了阿克蘇已經一年多了,阿克蘇留給大家的印像除了又甜又脆的冰糖心蘋果,第二位的印像就是客人去了都說好的溫宿大峽谷。溫宿大峽谷位於溫宿縣境內天山山脈中段南麓,擁有丹霞、雅丹、次雅丹、岩鹽喀斯特和鹽丘底劈構造等5種地貌,堪稱新疆“活的地質演變史博物館”。在歷經萬年的風雨侵蝕後,峽谷形成了絕壁高聳、危峰兀立、千姿百態、色彩濃烈的奇特景觀,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下面,就宣傳一下旅游局對大峽谷的介紹:

2003年12月,在這座天山山脈的南坡,溫宿發現了一處巨大的次雅丹峽谷群,它的名字叫“庫都魯克大峽谷”,維吾爾語是“空曠”的意思。

大峽谷距溫宿縣城東北約80公裡,地處溫宿縣博孜墩鄉境內山區中,距國道314線30公裡左右。峽谷觀光探險區約有30平方公裡(含地質獨特構造—鹽丘地貌),總長度約5公裡,寬約6公裡,典型景觀集中在峽谷中部區域,山體以紅色砂岩、頁岩為主要構成,峽谷谷口寬約160米,入口處河床平坦,灌木稀少,沙細柔軟,河床順峽谷緩緩升高,直至雪山腳下,間有清泉從時寬時窄的河床緩緩湧出。峽谷群南面有近200平方公裡的戈壁,主要分布和生長著麻黃草、梭梭草等耐旱植物,黃羊、野豬、野兔、狼經常出沒於峽谷和戈壁之間。

大峽谷兩側群峰聳立,山體以棕紅色為主體,間有淡綠色、米黃色、乳白色穿插其中,頓顯五彩斑斕,雨水過後更是色彩鮮艷。進入谷中約1000米後,大峽谷相繼分為8條較大支谷,長短不一的小支谷在峽谷群中約有1000多條,較大支谷風格迥異,小支谷千變萬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把地層切割的班駁陸離,形態萬千。步入峽谷,視野時而開闊,時而郁閉,峰回路轉,時暗時明,峽谷群峰疊嶂,萬軔攢空,氣勢磅礡,極具震撼力。

峽谷內分布有少量灌木、胡楊樹和耐旱鹽生植物,峽谷兩側斷崖因風吹日蝕,雨水衝刷,形成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傳神奇景,如:英雄谷、幽情谷、雙塔谷、紫瀾山、胡楊雙雄、萬僧朝聖、千年古堡、千山雄風、太空來客、驛路城池、雙塔爭鋒、情俑、千古壁畫、千屋萬塔、一線雲天、星河飛瀑、三心石、二意柱、巨輪飛渡、赤柱坡、雄鞭口、望心門、赤砂墩等氣勢壯觀的100多處難於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晰的山體造型。

大峽谷形成的基本原因:2600萬年前,塔裡木盆地的巨型內陸湖泊在地殼的抬升中,不斷形成沉積地層,那時湖泊沉積時,氣候時而濕潤,時而干旱,形成了紅、綠、黃、青相間的條帶狀沉積地層,到後來湖泊水沉積的環境是在干旱炎熱的氣候下形成沉積,其中的氧化鐵氧化後融入到沉積物中,使沉積的地層變為紅色。地層在沉積時,湖泊中的淤泥灰質與砂交替重疊沉積形成了典型的復式韻律層構造,質地軟硬相間,彼此重重疊疊,遠望像條磚堆積砌成的百丈城牆。

峽谷群中隨處可見的石柱、石林的形成:是距今1000萬年沉積的上新世地層在漫長的地質變化和風雨侵蝕過程中形成的景觀,上新世地層厚度大,沉積物中黃土多,垂直節理發育好,不易崩塌,在雨水的作用下易形成直立的石柱、石林。

以下是幾張本人拍攝的照片,供觀賞!













精選遊記: 阿克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