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21天自助行(5)莫斯科旅游步行路線之1
自由行
20110714 一道不滅的風景
0.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普希金藝術博物館、阿爾巴特大街
昨天,去的是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普希金藝術博物館、阿爾巴特大街,這三點在莫斯科旅行地圖上為一條彎彎曲曲的步行路線1所聯接。莫斯科問路與識別方向,都是以地鐵站的名字作為地標,從克魯泡特金地鐵站(kropotkinskaya)上來,已經在這條步行線路的起點附近,再向南的話,則加上起點處的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Tretiakov Gallery),就走齊全了。這條步行路線1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自然是普希金藝術博物館,但是,對於初次到達莫斯科的旅行者而言,紅場、克林姆林宮之外,就是阿爾巴特大街了。《日月譚的BLOG》這就說《俄羅斯21天自助行(5)阿爾巴特大街》。
1. 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俄羅斯莫斯科東正教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東正教在俄羅斯著名的大教堂之一,大教堂原是為紀念俄羅斯1812年打敗拿破侖建造的,1831年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托恩完成設計,於1880年竣工。1887年開啟後,全俄東正教信友絡繹不絕地趕來朝聖,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1931年蘇聯時期,蘇維埃政府將大堂炸毀,夷為平地,並打算在此建造一座200米高的蘇維埃宮,終未蓋成。後來此地基上建了個游泳池。蘇聯解體後,各處都重修教堂,1991年莫斯科市政府撥5億多美元重建了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其中包括數噸黃金用來恢復穹頂和壁畫,作為獻給紀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的厚禮。三年後,占地6805平方米,教堂中央圓頂直徑25.50米高103米的聖堂落成。(題圖,上左圖)大堂內部所有的壁畫按照原來的式樣重繪。
站在這樣輝煌的穹頂下,令人想起梵蒂岡大教堂米開朗琪羅的大手筆,但是,新的教堂明顯是現代技術的成果,做得過於精細而現代化,少了歷史的滄桑感。順便提示一下,教堂旁邊橫跨莫斯科河的大橋也非常宏大和氣勢十足。遙遙地可以望見克林姆林宮的尖頂。(圖見《俄羅斯21天自助行》(0)的題圖)
2. 普希金藝術博物館
與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隔著一條街,就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1917年,這座博物館被稱為精品藝術博物館。1937年為了紀念偉大的俄羅斯詩人將博物館改名為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它是俄羅斯國內展示世界藝術的最大博物館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聖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上右圖:澄兄在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前)
目前在國家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的繪畫陳列館裡有4500幅畫。博物館的全部藏品有從古代到20世紀的66萬件外國藝術品。繪畫陳列館每年還在補充意大利畫家和佛拉芒畫家的作品。繪畫陳列館中最珍貴的藏品有荷蘭和佛拉芒畫家(倫勃朗、特爾博赫、約爾丹斯、斯尼德斯、魯本斯、凡戴克)、法國畫家(普桑、洛倫、華托、布歇、大衛、科羅、庫貝等人)和其他流派的畫作。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法國印像派畫家(莫奈、畢沙羅、雷諾阿)、後印像派畫家(凡高、高庚、塞尚)的作品,還擁有馬蒂斯和畢加索的作品。(左圖以下:阿爾巴特大街掠影)
2005年6月9日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的私人收藏博物館新樓開放。過去10多年中,博物館的私人藏品大大增加。於是普希金博物館將私人收藏博物館搬到沃爾霍恩卡街10號為它特意改建的新樓。
順便說說,像俄羅斯的許多博物館一樣,那地兒的票價分俄國人、外國人兩種,外國人400R;但是,與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和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不同,這是我所經歷的俄羅斯唯一一個部分展廳有空調的博物館,還不是全部,而其他博物館可以用同世界名作一起蒸桑拿來形容。
3.阿爾巴特街
出得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一陣暴雨,莫斯科頓時冷颼颼地,地鐵口都是沒有帶傘的美女在躲雨,很養眼哦。雨過天晴,繼續沿既定步行路線向莫斯科市中心的西南角進發,走過一段超美的林蔭環路到Smolenskaya pl廣場,著名的阿爾巴特街在即。
阿爾巴特街(Arbat Street)是莫斯科市中心西南的一條著名步行街,緊鄰莫斯科河,是莫斯科的像征之一。這街名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從前這裡的阿拉伯商人們用的裝載貨物板車的發音。也有說“阿爾巴特”是阿拉伯語,意為近鄰。阿爾巴特街曾是藝人和畫家薈萃的天堂,保存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街上的小店鋪一家挨一家,商品種類極其繁多。街頭作畫和演奏的藝人是一道不滅的風景。
阿爾巴特大街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1493年。俄羅斯的名門望族,如托爾斯泰、加加林、亞歷山大等家族都落戶在這裡。他們留下了風格各異,裝飾有涼台、女像柱和族徽的華麗房屋,至今仍可以在門楣上發現他們的名號。阿爾巴特街有“新”“舊”之分。老阿爾巴特是一條民俗步行街,新阿爾巴特則是現代商業街。新阿爾巴特走到盡頭,轉一個彎,就到了老阿爾巴特街。
位於阿爾巴特大街35號寶石商店的外牆設計值得一看,牆面上陡然一看似乎滿是塗鴉,據說這面牆是寶石商店特意為紀念俄羅斯著名的搖滾樂界大腕維克多·措伊開辟的。每年有許多崇拜者從各地來此緬懷這位流行歌手。
阿爾巴特街53號是普希金的故居。詩人1799年出生於此,度過了去皇村中學讀書前的12個春秋。結束了在南方的流放後,再次回到這裡。並在1831年,與“俄國第一美人”娜塔麗婭·岡察洛娃結婚後,居住在這裡。這是詩人短暫一生中最燦爛美好的時光,也是詩人苦難生涯中惟一的幸福之所。雖然這幸福的時光只有3個月,並且詩人在這裡,一行詩都沒寫出來,但已足以讓世人熙熙攘攘地前來拜謁他的靈魂。現在,這裡成了著名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館,並恢復了100多年前詩人居住時的原貌。故居對面,矗立著詩人與娜塔麗婭攜手的青銅雕塑。這是1999年為紀念詩人誕辰200周年特意鑄造的。
4.阿爾巴特大街的孩子們
在老托爾斯泰筆下,有阿爾巴特街的風華;在普希金的小說《阿爾巴特大街的女人們》中可以窺見過它的身影。阿爾巴特街的名聲,還因為現代俄羅斯作家阿納托·納烏莫維奇·雷巴科夫的一部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這部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社會為背景,描寫了由於肅反和清洗,這條街道上那些賣藝的樂手,衣衫襤褸的乞丐,穿著時髦的小混混,不幸都被抹上了濃濃的悲劇色彩。
這部完成於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阿爾巴特大街的孩子們》,曾經兩次預定發表,結果都夭折。從1987年才開始在莫斯科雜志連載。這部小說尚未發表時,即已引起蘇聯國內外文藝界的揣測和注意,問世之後反響極為強烈,被稱為“或許是《日瓦戈醫生》之後最重要的蘇聯小說。”阿納托利·納烏莫維奇·雷巴柯夫以寫作兒童文學而走上文壇的,其成名作《短劍》不僅在蘇聯,而且在50年代的中國也擁有很多青少年讀者。
我迄今記得少年時代年前讀到《短劍》時的激動和神秘感。半個世紀過去了。
鏈接:阿爾巴特大街
阿爾巴特大街可以從同名的地鐵站或者西端的Smolenskaya地鐵站開始游歷。
在阿爾巴特大街的兩端,有兩座著名的建築,一處是莫斯科最大的餐廳布拉格酒店,富麗堂皇;另一處是被視作文學聖地的普希金故居,阿爾巴特街53號。門對面有他們夫婦倆挽手相伴的銅像。雖然他們夫婦倆的感情遠非如此值得顯擺。
此地越是周末越要提前關門或停業的商店,尤其是從每周五傍晚。
游人必到的阿爾巴特店鋪位於阿爾巴特大街27號,這家店在莫斯科可謂獨一無二。首先是這裡所供應的商品較全,從價值15R的藝術小匙到高達5000R的套娃,品種齊全。
寶石商店位於阿爾巴特大街35號,這是一家很大的專門出售俄羅斯歷代、特別是前蘇聯時代首飾的商店。帶有濃厚的前蘇聯色彩的各式項鏈,鐫刻和印制著紅星、紅旗圖案的手鐲和琥珀胸針琳琅滿目,好像一個博物館。
(本帖博客采用了網絡的資料,照片為澄兄和筆者所攝)(尾圖:阿爾巴特街到頭的外交部大樓,是著名的斯大林建築之一。注意,前朝的標識在俄羅斯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