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前幾天文章一直不能粘貼,今天突然行了。
第二十六樣小吃:排骨年糕
寫到排骨年糕,各麼[1]要先弄點回憶。回憶啥?回憶20多年前的排骨和排骨年糕。
20多年前沒有CPI指數和幸福指數,要是有,排骨進肚子,指數就高!進不了肚子,指數就低!我小辰光(30年前),常常是指數為零。指數為零的唯一好處就是,讒吐絲[2]分泌系統特別發達。
1985年我上大學那年,一塊大排4毛錢,同濟的大排最便宜,3角5分。我初高中的發小,重點大學居多,唯同濟男最遭殃。逢鄙人興致一高,自行車一往,其口糧必減。這麼便宜的大排,去一次總也得吃個至少兩塊吧!以至大學四年,我對同濟男生出了深深的眷戀,外帶一絲歉意!我那時常想,要是以後我發了,我得請他吃蹄胖。沒想到,如今請吃海鮮的,還是他。
我高一那年身體突然欠佳,故而學習一路下滑,滑到我們班(市重點重點班)幾乎墊底,只考了個走讀的本科大學計算機系(算重點專業)。走讀的好處是自由,四年裡,我獨處雲南路永壽路的小屋,時有狐朋狗友相伴,暢飲長夜。興致處,出門即是金陵路,可往雲南路覓美食。小紹興的白斬雞(一般我們只吃雞腳)、小金陵的鹽水鴨(一般我們只吃鴨腳),更有一些大鍋炒面、大碗血湯、重油生煎、重清陽春面,其中,還少不了一樣獨特的上海小吃:鮮得來的排骨年糕。
老上海應該都記得,當年的鮮得來,開在光明中學北面靠近金陵路的地下室。吃客排骨年糕,要下過十來級昏昏暗暗的樓梯。地下室也是昏昏暗暗的,以至我一直不太清楚排骨年糕的色面究竟是如何的?
當年,唯有一景我終身難忘。我這輩子,見過最酣暢淋漓而吃肉者,就在此。
譚譚,我大學同班同學,其貌不揚,人小,微胖,但食肉甚巨。巨到什麼程度?十二塊以上大排。
看他吃肉,我寧肯不吃肉也要看!
腮幫子一鼓,一塊大排瞬間消失殆盡!丫吃肉,面部肌肉顫動,臉夾汗水滲出。看他吃大排,第一二塊,或許還會被他引出讒吐絲;到十多塊,幾可看出腎上腺汁。看人吃肉,能看出驚心動魄來!
如今我想他一定是吃不動了。我也有20來年沒去吃了。
鮮得來排骨年糕(雲南南路店) ,地址:黃浦區雲南南路46號。如今的鮮得來,已非昔比。雲南路上數得上的名店。店亦裝修過,但那股子國營味道,是永遠也裝修不了的。
國營店,最經典的是國營阿姨的面孔,猶如貼牌生產,一只樣子,全國生產。我本以為只有上海產,後至廈門、京城國營店,亦然。不過話說回來,也許過不了多久,想看,也看不到嘍!
選A套餐,一塊排骨+四條年糕+一碗單檔湯,15元。價錢還算可以。
等不多時,國營阿姨就端上一盤排骨年糕和一碗單檔湯。鮮得來的每個桌上,一瓶泰康黃牌辣醬油赫然。吃排骨年糕,若桌上無泰康黃牌辣醬油,我勸你走人。子曰:“不得其醬,不食。”若無其醬,食無其味。
滴點辣醬油於排骨上,吃上一口。還是那個味!什麼味?百年老味。外酥脆而裡香嫩,鮮得來排骨,面上浸裹一層由面粉、菱粉、五香粉、雞蛋組成的混合粉,放油中汆煎。外面酥脆,是那一層薄面;裡面香嫩,是那一層厚肉。別小瞧這油汆排骨,汆的油溫和時間都有講究。否則,過則焦而不嫩,欠則酥而不脆。唯有“既酥又脆”、“既香且嫩”,才是真得其味。
排骨下躺的四片薄薄年糕,淋著甜醬和醋,甜甜的,酸酸的。吃上去滑而不粘齒,上好年糕也!只筆者不喜甜食,故而描繪不甚到位。
那碗單檔湯,不談也罷!其味寡淡,失老店風韻。
一塊大排下去,十分滿足心頭。想再買它一塊吃,可哪來半分欲望?早年望著我那同學鯨吞排骨的時候,我總是痴痴地望,痴痴地想,猶如我望著某一個女孩:我要是能吃上十多塊就好了。
咳!如今想來,那一份痴,是空!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注:各麼[1]:那麼 讒吐絲[2]:口水
特注:在如今的中國,凡是用油多的小吃,比如炒面,比如春卷,比如油條,比如粢飯糕,,比如蔥油餅,比如油墩子,若店家以後被爆光用地溝油,本人概不負責。本人不是神仙,無法品嘗出地溝油的味道。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排骨年糕(含炸豬排):豐裕、章氏、大富貴、北萬新、喬家柵、又一村、白玉蘭、五雲德、富春小籠、老地方面館、湖濱美食樓、豫申園城隍廟小吃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