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ABeautifulCity

作者: anderdon

導讀2011年4月29號,提前放假3天(29號到1號),好久沒有出去游山玩水的我,終於按耐不住心中的狂野,又到周邊小玩了一把,來了一個一日游的行程,目的地自然是我常去的地兒—杭州。自從上海到杭州通了高鐵以後,大大縮短了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也大大增加了來回杭州的成本。上班途中,正好途經一個火車票售票點,好家伙~單程82元,來回是164元。單程的價格都快趕得上春 ...

2011年4月29號,提前放假3天(29號到1號),好久沒有出去游山玩水的我,終於按耐不住心中的狂野,又到周邊小玩了一把,來了一個一日游的行程,目的地自然是我常去的地兒—杭州。自從上海到杭州通了高鐵以後,大大縮短了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也大大增加了來回杭州的成本。上班途中,正好途經一個火車票售票點,好家伙~單程82元,來回是164元。單程的價格都快趕得上春秋航空的飛機票價格了,記得我以前坐過春秋航空99元的飛機,是從上海飛青島的。帶著些許的無奈,不得不接受這個價格,誰叫別的普通車次的火車票都變得一票難求了呢。

去杭州的火車是G7305次,早上9點從虹橋火車站出發。記得那天我是早上7點30分左右出門的,通過乘坐地鐵3號線換乘10號線的方式,花了1個多小時到達了虹橋火車站,確實如新聞裡所說地一樣,虹橋火車站的指路牌標識不清,我問了2個地鐵工作人員才找到了正確的火車站入口。第一次在上海坐高鐵,也沒覺得有什麼好奇。去年10月,我就連續兩次乘坐了北京到天津的往返高鐵,那時候的時速都已經達到了350km/h。不過虹橋火車站的布局倒是和北京南站的格局有的一拼,有很多相似之處。
G7305次列車准時發車,大約是9:45分到達杭州城站,路上行程不表。杭州城站——終究是對我有特殊意義的地方,遙想去年2月:從廣西南寧坐車30個小時到達杭州城站,狼狽地從杭州城站坐動車回上海的場景,只能莞爾。出了杭州城站,就有公交車坐,這裡對我來說太熟悉了,很容易地就坐上了公交“游1”,目的地就是——西湖。1年前我來過杭州,但是這次來發覺這裡變化那是相當地大,感觸最多的不是高樓大廈的林立,而是道路變“窄”了,去西湖的路足足走了1個小時啊。車到西湖邊,一個箭步竄下了公交車,熟門熟路地找到了西湖的游船渡口。由於臨近“五一”小長假,道路兩邊已經披上了節日的盛裝,整個西湖也分外妖嬈。45元錢購買了西湖的船票,這個船票價格還真沒有長,和之後的六和塔景點的門票一樣,依舊是幾年前的價格,這點不得不欽佩杭州市旅游部門的魄力。

西湖的游船現在都統一使用了畫舫作為運輸工具,也給西湖帶來一絲古色古香的風味。當然了,如果需要享受更加愜意的行程,也不妨租一艘手搖船,暢游西湖,體會西湖獨特的美。西湖的游船——畫舫,分為兩個部分:前部較為清幽,曬不到太陽,較為舒適;後部空間較小,完全暴露在太陽底下,但風景不錯。如果你不想錯過如此美景,就忍受一下陽光對你短暫的煎熬吧,坐在船後部,保俶塔、白堤、雷峰塔、斷橋等耳熟能詳的景點都能盡收眼底,絕對不會錯過。現在的西湖游船只在西湖中停靠小瀛洲,以前都停靠湖心亭的,或許游客太多了,處於保護的考慮吧。

從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只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游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觀享譽中外。 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形堤埂築於萬歷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亭亭”、“迎翠”、“閑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台,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三潭印月作為西湖十景之一,早已享譽世界,游人到此無不駐足留影,到了晚上,三潭印月更是能夠讓水天之間出現數個月亮的倒影,無不令人嘖嘖稱奇。康熙御碑亭由於受到游人過度的“騷擾”,現在已經用一個木柵欄圍了起來,游人只能依稀隔著木柵欄與御碑合影,記得之前來這裡的時候,是敞開的,沒有如此這般場景。

結束了小瀛洲的參觀,從另一端的碼頭,乘船前往花港觀魚碼頭。等船倒是等了20分鐘,許久才見船來,一艘還裝不下,等第二艘來了,方才上船。一到花港觀魚碼頭,就發現好多導游團的身影,很多導游團也是衝著花港觀魚來的,這裡屬於免費景點。在小瀛洲的九曲橋上已經飽覽了肥美的大鯉魚的身影,黎孟波也就跳過了花港觀魚這個景點。不過時不時有騎自行車的游客從身邊掠過,也別有一番風景,其實在杭州租上一輛自行車做一次環湖的騎行,也是一種不錯的出行方式。出了碼頭,左轉,走100米就是公路了,公路的左面就是雷峰塔,淨寺,右面則是錢塘江方向,包括虎跑泉,杭州動物園和六和塔等景點。不怎麼喜歡新建的雷峰塔,畢竟後來建造的塔過於現代化,看上去就是個鋼筋混凝土的堡壘,還有現代化的電梯,弄得有點不倫不類,失去了那份古樸,唯一上塔的好處就是能夠在塔頂一窺西湖全貌,如是而已(不過個人覺得,在保俶塔所在的葛嶺也能夠看到西湖全貌,又何必花這冤枉錢呢?上一次六和塔也賊貴賊貴的)因此我選擇了錢塘江畔的六和塔。坐車不過15分鐘的樣子,就到了錢塘江畔,氣勢恢弘的錢塘江大橋就毅力在眼前。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南北,是連接滬杭甬鐵路、浙贛鐵路的重要的交通要道。

下了公交車,向前走不到5分鐘的路程就是六和塔的售票處,依舊是門票30元,算上這次,應該是我第3次登塔了,每每上塔,心情迥異。走在上塔的石階路上,發覺兩邊的欄杆上都扎滿了紅絲帶,似乎之前在這裡搞過一場什麼大型的活動。走到六和塔下,從最下方往上仰望,頓覺自己的渺小。繞塔一周,找到了入口,現在上塔也要安檢了,解下重重的背包,放入安檢的機器滾了一遭,順利過關後,就開始了登塔。能夠參觀的塔是六層,起初的樓梯是石頭的材質,走過兩層樓之後就是木質的樓梯了,走在上面嘎吱嘎吱地作響,令人不禁忐忑起來,看看周圍,登塔的既有耄耋的老者,也有天真無暇的兒童,一個不安的心也就平靜了下來。快速通過後便到了塔頂的,眼前豁然開朗,從任何一個窗戶望出去都是那淵源流淌的錢塘江,遠處轟鳴的火車徐徐通過錢塘江大橋,近處有大型的輪船在錢塘江上游弋,腳底下更是有宛若芝麻綠豆般大小的汽車在那裡緩慢地挪動。迎面吹過江風徐徐,令人心曠神怡,心中的煩惱頓消,唯有如畫般的景致映入眼簾。美中不足的是,塔頂的外檐的每一片瓦片上都被人故意用小刀刻上了“到此一游”、“山盟海誓”的留言,不免令人唏噓。在塔上吃了點自帶的干糧,並在塔頂休息了好一會兒,才戀戀不舍地下樓,與六和塔依依惜別,開始了新的行程(六和塔公園的後方還有很多中國各地佛塔的模型,但由於破敗不堪,沒有任何欣賞價值,黎孟波也就沒有去參觀,另外在小池塘裡發覺了很多小蝌蚪,春天的時節,也正是青蛙繁衍的時候)

【六和塔簡介: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六和塔木檐十三層,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內部有六層是封閉的,七層與塔身的內部相通,自外及裡,塔可分外牆、回廊、內牆和小室四個部分,形成了內外兩環。內環是塔心室,外環是厚壁,回廊夾在中間,樓梯置於回廊之間。外牆的外壁,在轉角處裝設有倚柱,並與塔的木檐相聯結。牆身的四面開辟有門,因為牆厚達4.12米,故而進門後,就形成了一條甬道,甬道的兩側鑿有壁龕,壁龕的下部做成須彌座。穿甬道而過,裡邊就是回廊。內牆的四邊也辟有門,另外的四邊鑿有壁龕,相互間隔而成。內牆厚4.20米,故而每個門的門洞內,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壁龕的內部鑲嵌有《四十二章經》的石刻。中心的小室原來是為了供奉佛像而設的,為仿木建築,制作講究。六和塔所有壺門的造型,線條流暢,圓潤美觀,是南宋時期典型的做法。塔身的第七層和塔剎是元代重修的。】

六和塔對面有車能坐到西湖大道,就是之前乘坐西湖游船的地方。本來想去岳王廟的,但是後來想想還是去逛街吧,走在寬闊的延安路上,街邊商戶林立,好一派省會的模樣。往前走了好一大段,在一家“開封菜”略作休息,走不多遠就是“吳山廣場”,一個杭州市民廣場上常舉辦大型集會、演出的地方,附近有車展,圍觀了很多人,好不熱鬧。從吳山廣場的一側上山,沿著車道兩邊,徐徐上山,盡頭就是城隍閣。城隍閣位於吳山風景區,連地下共七層的仿古樓閣式建築,高41.6米,炫煌富麗,融合元、明殿宇建築風格,大處著眼,細處勾勒,兼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目前城隍閣的門票是30元,黎孟波覺得有點貴,但是都走到這裡,就進去瞅瞅吧。其實來到城隍閣就是一個獨立的主建築,周圍還有些戲台等建築物作為陪襯。城隍閣內有電梯,很現代化,可以到樓頂看西湖的全景,蘇堤、白堤、雷峰塔、保俶塔還有湖濱路看得都很清晰,在這裡能順便品品香茗,迎面湖風掠過耳頰,也別有一番樂趣。或許是臨近傍晚的緣故吧,這裡都沒有什麼人,比起杭州別的景點來說,這裡又多了一份清幽。城隍閣一樓是“上海世博會”的杭州案例館,從世博會原汁原味地搬了過來,完整地展現了杭州當地的風土人情,也給了我這個沒有去參觀過杭州案例館的人來說,多了一次補課的機會。從城隍閣出來,往山下走,會途經十二生肖石,雖然不是很像,或許是我看不真切,只是在那裡匆匆逗留,徐步離開罷了。原路返回,到了山底下就有一個“知味觀”的連鎖店,竟然是品嘗小吃的地方,東西都是速凍的,很後悔進去吃,而且是一點都不好次,早知道找一家大一點的店去吃西湖醋魚和叫花雞這些杭州名菜了。在知味觀裡,隨便扒拉了幾口飯,就逃也似地走出來了。

吳山廣場附近就是河坊街,自民國以來,分別為孔鳳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煙、萬隆火腿店、張允升帽莊四家各踞一角,成為當時遠近聞名得區片。這裡特色小吃、 古玩字畫、商鋪雲集。老字號、杭州特色各類店鋪約有一百余家。目前河坊街已經被改造成一條步行街,來往的游人絡繹不絕,但是總覺得和很多地方的古街古巷有很多雷同之處。最最讓QQ:156761530難忘的是在這條街上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個叫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江南銅屋),很神奇的地方。裡面確實有很多精彩之作,令人大開眼界,整個人完全置身於銅雕的海洋。相關的器物有:佛教的、皇家的、動物的、植物的,各種形狀,種類繁多,惟妙惟肖,絕對地大開眼界。最最令黎孟波難忘的是“一張龍椅”,由銅器澆築而成,高高的龍頭翹起,兩邊的扶手又極其地結實,坐在上面有一種號令天下,唯我獨尊的感覺,當然了坐一坐是免費的,不收錢,嘻嘻。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江南銅屋)裡面逛上一圈至少需要1個小時,細細品味,別有情趣,畢竟很多東西現實生活中不曾謀面,不得不為大師的傑作所折服。

【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江南銅屋)】坐落在杭州歷史古街——河坊街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及子朱軍岷集五代人的藝術精華、傾其所能,澄清心慮,規天矩地、鐵魂銅魄,畫棟雕梁,以銅為精華將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的繪畫、雕塑、建築、書法、交融和合,成就於三千平方米的居民大宅中。窮金石之麗、纖粗盡凝脂之密,這座世上僅有的江南銅屋,在不斷的修繕和保護中,必將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傳世瑰寶。此銅雕博物館內陳設朱炳仁大師的藝術作品,有銅書畫、銅壁畫、熔銅藝術、銅建築藝術、佛教文化等等。

走出江南銅屋,徐徐向前,就見到各色的杭州特產臨街擺放,供游人駐足欣賞。到處逛逛,其實和上海的很多東西很相似的,或許對於那些遠道而來的賓客更有吸引力吧。街上有兩個藥房倒是很神奇,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一家叫“回春堂”,一家叫“胡慶余堂”,都是老字號。回春堂裡熙熙攘攘的,抓藥的、問醫的人都有,還有一些好奇的游客拿著相機在那裡一頓猛拍,就連老外也睜大了眼睛在那裡探究一些陌生的事物。回春堂的正門正對著河坊街,空間不大,一眼望的到邊;胡慶余堂的正門則正對著大井巷,顯得不怎麼起眼,但是屋內卻別有洞天,裡三層外三層,宛若一個大戶人家。或許是正值傍晚6點的緣故吧,屋內並沒有來買藥的人,倒是營業員的數量遠遠大於顧客數。他們看到我背了個相機,一看就知道是游客,也沒人搭理我,我倒清閑,東逛逛,西瞅瞅,整個一劉姥姥進大觀園。其實在這裡工作挺舒服的,屋子內部經過精心地裝修,恢復了當年全盛時期胡慶余堂的面貌,雕梁畫棟,別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韻味。

【胡慶余堂】

胡慶余堂國藥號又名胡慶餘堂。胡慶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為“濟世於民”開始籌建胡雪岩慶余堂藥號,並於光緒四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並正式營業的藥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吳山腳下。胡慶余堂藥店,以宋代皇家的藥典為本,選用歷朝歷代的驗方,以研制成藥著稱於世,一直到今天仍為中外人士所喜用,它和北京的同仁堂並稱為中國著名的南北兩家國藥老店。

逛完了清河坊街,提前1個小時去火車站,沒想到路上交通狀況極其惡劣,到了火車站,竟然錯過了火車,那個心真是哇哇的涼啊!沒辦法,退了原來的二等座,購買了下一趟的一等座,飛也似地回了上海。唉~又是一等座救命啊,在哈爾濱,在石家莊,都是一等座救命,往事不堪回首啊。22點到達上海,雖然有些許疲憊,但是今天的游程還是愉快的;雖然有些許意外,但是今天整體還是順利的;雖然杭州也像別的大城市一樣,變得日益擁擠,但是杭州的美卻深深印刻在每一個國人心中,也包括世界人民的心中。特此祝賀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