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幾年的博客,卻忽然發現有些文章是可以作為游記心得與驢友分享的。寫過八篇關於《大秦帝國》的文章,這第八篇是去西安旅游後的感受,放在這裡共享,以其和我同樣喜歡歷史喜歡西安喜歡大秦帝國的朋友們共同體會那段行程,那段歷史。我不算驢友,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但很喜歡旅行,也喜歡寫旅行心得。 文章來源:http://***/s/blog_57f7291f0100uvvh.html
去過數十個城市,最想去的卻是西安,因為去西安是看歷史。無論是秦磚唐韻還是楚漢相爭,無不在此演繹得精彩絕倫轟轟烈烈。在中國歷朝歷代的歷史演進中,盛世大唐無疑是最輝煌最繁盛的一個朝代。雖然它沒有後來朝代的先進與發達,然而,在當時世界各國的橫向對比中,唐朝無疑是一個最值得向往的國度。唐詩唐韻,唐朝的禮儀,唐朝的絲綢與服飾,青花瓷,唐三彩,這些無不吸引著當時很多的國家來學習和朝拜。即使這樣,盛世大唐在我心中的地位仍然不是最高的。我去西安,是為了看兵馬俑,是為了看秦始皇陵,因為鐵馬錚錚的大秦帝國,才是我心中最原始最古樸最神聖的朝代。漢朝太平淡,唐朝太奢華,只有秦朝才最具有中國人原始的性格與品格——堅韌與頑強。 歷史記載的秦朝只有15年的時間,可謂有史記載中最為短暫的一個朝代。然而,對於秦朝的歷史,我們不能單單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算起,而要從秦獻公爭霸中原,秦孝公勵精圖治,算起,因為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秦國。沒有歷代君王的堅韌與磨礪,就沒有秦始皇的厚積薄發。正是因為經歷了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秦惠文王的合縱連橫,秦昭襄王的長平大戰,才有了秦國以一敵六的雄厚國力和雄渾氣魄。正是有了李冰的都江堰,鄭國的鄭國渠,才有了巴蜀的千傾良田,八百裡秦川豐盈的土地,才有了秦國東出的勇氣與霸氣。 看兵馬俑,看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塑像。那千面而不類同的表情,那平視的雙眸,緊鎖的雙眉,握緊刀劍的雙手,無不昭示著一場戰爭即將來臨,將士們要去衝鋒殺敵。而兵馬俑排列的陣戰陣,無不昭示著那個時代軍事戰爭的先進程度。大秦帝國的時代,也僅比羅馬帝國凱撒時期早一百五十年左右。凱撒的羅馬軍團橫掃亞歐非,所向披靡,若遇大秦勇士,會是怎樣的一個結局呢?可惜歷史沒有讓它交會,東西兩大文明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各自演繹著自己的輝煌。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會讓兩大文明完整獨立地保持著自己的特有風格,呈現給現代的我們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體系。兵馬俑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然而呈獻在我們眼前的都是泥塑一般的顏色。以我們現有的技術條件無法保護這些文物的原始風貌,致使我們只能從當時拍攝的照片中一窺這些兵俑出土的原貌。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已經出土的大部分兵馬俑被回填掩埋保護起來。在兵馬俑展館裡,我看到了那把劍,就是被現代稱之為“形態記憶合金”的那把秦劍。這把劍在出土的時候被一個陶俑壓彎,也不知被壓了了幾百甚至千年的時間。當移開壓在上面陶俑的時候,劍又神奇般地恢復了筆直。這樣的技術即使現在也無法達到。出土的秦劍顯示,秦國的鑄劍過程相當嚴格和精細,尺寸相差極微,而且每一把劍都刻有工、丞、寺工以及丞相呂不韋的名字,等級相當森嚴。秦劍經歷兩千余年依然不生鏽,其表面鍍了一層金屬鉻,可見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在秦始皇陵園裡,一路走過,無數次聽到游人說:就是一個大土包,有啥可看的。還有不知哪個學校的幾百名學生被統一組織來參觀陵園。學生們打打鬧鬧嘻嘻笑笑,完全褻瀆了這裡的氣氛。而只有我,才能感受到這座陵園的莊嚴與雄奇。圍繞皇陵的每一條小路都是一些蒼翠筆直而且非常茂盛的樹木,忠誠地護衛著這位偉大的帝王。找到了一條登上陵園的小路,陵墓是禁止攀登的,我卻不能不上去,因為我太想感受一下這位千古帝王的偉大氣魄了。走在這條小路上,腳下幾百米就是始皇帝的長眠之處,讓我不能不感慨噓唏。這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這是精神與歷史的交織。似乎始皇帝正指揮千軍萬馬噴薄而出,揮戈向東,橫掃六合。似乎始皇帝正在朝議國家大事,命令李斯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統一度量衡,命令鄭國修建靈渠連通長江與珠江直下嶺南,統一蠻越。似乎始皇帝正在命令大將蒙恬修建長城修建秦直道,大軍糧草快速發往九原,抵御匈奴。似乎始皇帝正站在泰山之巔芝罘之濱,銘刻碣石強示天下,威服宇內。踽踽前行,見一條人工修葺的小路一直通向陵墓頂端,而這條由若干台階構成的小路上已經被種上的雙排樹木封了起來。我想可能是由於現有的技術無法科學地開發秦始皇陵,更無法去科學地保護它,所以要給子孫後代,待技術條件成熟的時候,再讓它再現歷史的真容吧。據現代技術探測,秦始皇陵地域龐大,設計巧妙,有許多暗道機關。而秦始皇埋葬之時又灌注了許多水銀,像征著華夏大地的江河湖海,秦始皇的棺槨就懸浮在這些水銀之上,發掘秦始皇陵造成的汞污染環境也是一個值得後人深入研究的課題。 千古一帝,不管秦始皇在諸多史學家的眼中筆下是怎樣一位暴君,在我眼中,他就是前超越炎黃周武,後雄於唐宗漢武的一個最偉大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