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
心理對審美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你沒想到,小美變成大美,因為你沒想到,大美成了絕美。-- 旅游心理學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題記二
1500年以來,溫嶺的采石工們,為了謀生,安營扎寨於遠離市井的洞穴之內,完全依靠人工,一钎一錘的鑿擊,取出了上億立方的石材,他們依勢取石,取石有序,取石有道。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雙份遺產 -- 石洞遺產和精神遺產!前者,讓游人看到了“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洞穴景觀而感到自豪,後者,又讓游人汗顏 -- 當今不少地方對上蒼恩賜的資源亂采濫伐。
-----------------------
2011年8月15日 - 17日的溫嶺三日游,冠以“漁家樂”之名,想到的只是住漁家,觀滄海,吃海鮮,還有就是我的最愛 -- 下海擊水。
康達旅行社的行程單上,寫著溫嶺“長嶼洞天”,國家AAAA景區,還有什麼“中國最具特色的十大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 一個山洞,有如此炫目的頭銜,令我心中生疑。這是一個“廣告亂吹,廣告亂飛”的年代喲。
在溫嶺毗鄰的玉環縣,我曾經工作過7年(1972 - 1978年),只聽得溫嶺盛產石板石材,所謂“長嶼洞天”,聞所未聞也。
三日游的第二日,去長嶼洞天。大巴疾駛,心中並沒有多少期待。
此生最失望的,莫過於廬山之仙人洞,且不說毛澤東的一首詩,江青的一幅照如何抬高我的期望,就連“仙人洞”三個字,也足以讓我心馳啊!
1966年金秋,當第一次站在廬山仙人洞外,大吃一驚,大失所望,大呼上當。20歲的我,有了第一次的人生體驗 – “期望越高,失落越重”!
圖一 2005年10月在廬山仙人洞留影

山必有洞,只不過是有的被發現,有的未被發現罷了。
浙江不乏名山名洞,最著名的要數金華的雙龍洞。讀中學時,語文課本就收入了葉聖陶先生的《游了金華兩個岩洞》,那比仙人洞強多了,印像最深的是,洞中觀瀑,瀑聲如雷;杭州桐廬還有一個叫“瑤琳仙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堪比桂林的蘆笛岩、七星岩;還有就是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龍游石窟,帽子雖然有點誇大,但尚可一游。
圖二 金華雙龍洞之瀑布

長嶼洞天,有那麼多的頭銜,會讓我失望嗎?將信將疑之時,車到“雙門洞”的石砌大門外。
年輕導游在大門外的講解,如數家珍,如在背誦教科書一般:
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位於市東北,總面積為16.18平方公裡,由八仙岩、雙門硐、崇國寺和野山四大景區組成。長嶼硐群是自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以來,人工開采石板後留下來的石文化景觀,迄今已有近1500多的歷史,內含 28個硐群,1314個硐窟。景區集雄、險、奇、巧、幽為一體,石文化內蘊深厚,已成為國內知名的獨具魅力的風景旅游勝地。1998年4月 “長嶼硐天”榮獲世界基尼斯之最和98年度“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佳項目獎。2002年4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區。2004年5月榮獲“省首屆優秀休閑度假區”。2005年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委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2005年1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12月,被國家建設部公布評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十大風景名勝區”。
在我看來,長嶼洞天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其“岩洞音樂廳”。
圖三 入口處

圖四 俯視音樂廳

這個可容納700人的音樂廳能橫空出世,還有一段故事。
10多年前的一年春天,鄰縣的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帶領他的弟子來到長嶼洞天,休息時,他取出笛子,吹奏了一曲《漁舟唱晚》,結果,在場的師生皆被笛聲吸引,他們發現,這是他們從未聽到過的美妙無比的《漁舟唱晚》!
一曲終了,他被要求再次吹奏,一次又一次,從“平湖秋月”到“春江花月夜”,從“姑蘇行”到“喜相逢”,老師吹得欲罷不能,而洞內的聽眾也聽得如痴如醉。
-- 太好聽了!
-- 老師,你的笛子簡直變成了一支魔笛!
-- 老師,你怎麼想到帶根笛子來這裡呢?(一學生問)
-- 你們記得嗎?蘇軾的《石鐘山記》中有這麼一句:“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 記得,記得。你不是讓我們背誦《石鐘山記》嗎?
-- 能翻譯這句話嗎?
-- 能,當然能。
-- 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湧進洞穴和裂縫,波浪激蕩便形成這種聲音。(七嘴八舌,同學們翻譯成了現代漢語)
-- 對。昨天晚上,我左思右想,覺得在石頭的洞穴裡,水波的聲音都會“涵淡澎湃”,在長嶼洞天裡吹笛子,肯定另有一番滋味。今天一試,果然!
在玉環縣坎門中學當過五年語文/英語老師的我,對這則傳聞,興趣濃厚,並佩服這位語文老師。
消息傳開,越來越多的人帶著各色樂器來洞中玩。後來,一位省城的音樂家入洞,拉小提琴,沒有任何音響,琴聲悠揚而又渾厚,如同天籟。而且無論聽者站在洞中哪個角落,都能聽得清清楚楚,聽得真真切切,宛如使用了同頻自然立體聲。
經過一番考察和研究之後,音樂家發現一個奧秘 -- 山洞頂部呈錐形,且四周又有不規則的小洞穴,因此,樂聲發出之後,就在岩壁上內發生了奇特的碰撞和回旋,音量得以積累和放大,音質得以純化和重化,且余音裊裊,致使聽著的樂感趨於渾厚......。
聞此,上級部門來此考察,當即決定撥款平整地面,搭建舞台,增加座椅。花錢不多,一個世界罕見的岩洞音樂廳誕生了。
2002年4月28日,長嶼硐天岩洞音樂廳舉辦了“中國首屆岩洞音樂廳”,同年10月21日德國北萊州交響音樂團在此成功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萊茵河之聲”岩洞音樂會。現在,很多本地的外地的音樂家皆以在此洞舉辦音樂會而引以為榮!
2011年8月16日,我們走進岩洞音樂廳的一剎那,涼氣撲面。這幾日,室外氣溫高達36-37度,人人流汗不止。進入洞內,歇坐於白色的塑料椅上,竟然秋涼襲人,其舒適度,絕非空調可比。
-- 在這兒坐坐真好,導游,我們多坐一會吧。(不少游客認為不會有什麼演出)
游客話音未落,一位美女登台,笑吟吟的,霎時,燈光齊明。
圖五 演出開始

-- 各位來賓,長嶼洞天岩洞音樂會現在開始!
作為背景的白色幕布打出了“長嶼洞天 岩洞音樂會”。
-- 沒想到,真的有一場音樂會!
-- 沒想到!
-- 我以為是說說的,在這荒郊野外的山洞裡!
心理對審美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你沒想到,小美變成大美,因為你沒想到,大美成了絕美。
第一台演出是民樂齊奏。古箏、笛子、琵琶的音交織在一起,硿硿然,“涵淡澎湃”,果然格外動聽。
圖六 民樂合奏

幕布變幻,不時出現奇花異草,尤其是一排排盛開的郁金香,顏色鮮艷,顏色各異,伴著音樂,享受清涼,似乎能令觀眾聞其香!
-- 享受!真是好享受!(一位游客悄悄說,道出了眾人之心聲)
圖七 雙重享受哦

一位帥哥演員,拿著嗩吶,大步走上舞台,吹奏了一曲“北京的喜訊傳邊寨”。
圖八 嗩吶獨奏

這個曲子,對當代的年輕人來說,也許陌生,對我而言,意義不同一般。1976年,這首曲子響遍大江南北,舉國歡慶粉碎“四人幫”的偉大勝利,此樂表現這一特大喜訊傳到祖國少數民族邊寨時,山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情景。於是,這首曲子就成了歡慶粉碎四人幫的經典代表作。
今天聽來,那麼親切,格外動人。共和國的那段歷史又浮現眼前,讓人唏噓,讓人激動。
帥哥的演奏,怎麼情真意切,激情澎湃,動人心弦!- 我聞所未聞也。-- 這裡有一半是岩洞的功勞吧!
報幕的女演員登台了,她手持一只我們看不懂的小樂器,黑黑的,放在嘴邊,輕輕吹奏起“漁歌唱晚”。
圖九 漁舟唱晚

在岩洞裡,此曲音質之純美,旋律之悠暢,聞之,你會忘記這是在一個“土得掉渣”的岩洞音樂廳,在維也納的金色音樂廳裡演奏,其效果也不過如此把?- 我呆想。
此曲終了,觀眾懷疑這是最後的演出了,於是,觀眾不停地熱烈鼓掌。不足百人的掌聲在岩洞裡也顯得格外清脆,格外響亮。
-- 再來一個!再來一個!
一時間,群情激奮。
然而,天底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呀。
-- 太短了,遺憾了。
-- 遺憾啥? 20分鐘了,也行啦。
-- 畢竟,這場音樂會是贈送的呀!( 一位游客幽默地說)
音樂會畢,依依不舍,起身離席,游客從舞台右側開始登坡,參觀整個岩洞。
圖十 拾級而登

1500年以來,溫嶺的采石工們,為了謀生,安營扎寨於遠離市井的洞穴之內,完全依靠人工,一钎一錘的鑿擊,取出了上億立方的石材,他們依勢取石,取石有序,取石有道。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雙份遺產 -- 石洞遺產和精神遺產!前者,讓游人看到了“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洞穴景觀而感到自豪,後者,又讓游人汗顏 -- 當今不少地方對上蒼恩賜的資源亂采濫伐。
圖十一 別有洞天

中途,精彩不斷。有石壁似刀劈,有天窗懸半空,也有石架懸橋,雄偉險奇,變幻莫測,宛若岩石的迷宮。
來到寬敞的石廳。廳中有一巨石雕刻成的大碗。大碗直徑2.12米,可裝2噸多水,碗中有龍頭龜身的吉祥物。此碗已被列入上海大世界的吉尼斯記錄。
圖十二 世界第一大碗

從石廳左轉,到達另一石廳。廳內存放著巨型石刻古錢幣,青色,內徑為0.8米,刻有“政和通寶”四字。從岩頂隙中滲出的泉水,涓涓滴下,正好穿過錢幣中央。出了觀心橋,便到山頂。
圖十三 政和通寶

雖然一路精彩不斷,我的耳畔那天籟之音,裊裊不去,我俯瞰音樂廳 - 世界之一絕。一次又一次。
圖十四 再次俯瞰

圖十五 入神觀看

岩洞聽音樂,世界稱一絕【游記/原創】【8月25日黎明時分】
【2011年8月25日黎明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