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什麼都講緣分,也許我就和山有著不解之緣吧。生在,長在大山裡;長大了,工作了,還在山中。
我家在農村的山溝裡,一條小河橫過村莊。從小,那山、那樹,那河、那水就是我的游樂場。帶領著一群野孩子,上山摘果、下河摸魚。我可以清楚的知道哪座山頭有蘭花,哪裡長著一顆楊梅樹。哪個深水池裡有什麼魚。人送外號“野小子”。
長大了,找了一份工作,還在山中,那山就叫九華山。是座佛教名山。在山中工作,我登山涉水。聽著那山風,看著那海浪。耳邊傳來陣陣鐘聲,梵音入耳。整個人就和那山那水融合了。突然間就體會了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的向往。理解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之意境。
這次出門游玩,去的還是山裡。不同的是這次進了山洞。外面烈日炎炎,可是當我們靠近洞口的時候就如同站在那打開的冰室門口,一陣陣冷風襲來。入洞後感覺走進了冰窟。整個人都涼快了。偶爾可以聽見那岩石上滴落下來的水聲滴答...滴答...光滑的石壁摸上去如銅冰塊,還有些像雪花一樣的冰晶原來那是鐘乳石。洞全長3000多米,總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呈立交結構,分天洞、中洞、地洞、下河四層 ,內有迎賓廳、探海長廊、東海龍宮、通明宮、迷仙宮、玉蟾宮、銀長廊、瑤池、南海和送客廳等景點。洞內景觀奇特,洞外山清水秀,內外景致交融,確實令人陶醉。這就是蓬萊仙洞。 第二天我又游山玩水去了,不用爬山,沿著峽谷走。就可以看到美景。山路的左邊可以看到滴翠潭、拋兒潭、目連湖,瞧那戲鳳池裡“睡美人”,把整個身軀隱藏在大山的懷抱中,可是還是無法藏下背部美妙豐滿的胴體及那雙修長光玉的秀腿。山道的右邊可以看到喬木,灌木,種子植物,被子植物,蕨類等,不需要像神農一樣嘗百草,我們也可以從導游那了解到那曾聽其名不見其身的植物了。我們今天也得以一見了。看,這裡還有一道文化牆,上面畫著很多圖。哦,原來是目連救母的故事。聽導游講“相傳梁太子蕭統遍訪名山大川,來到太勝的“太子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弘揚孝悌為先的佛教文化,他給群山命名為“目連山”。原來這就是目連山的由來啊。耶,那裡還有一個部落,是野人部落嗎?瞧那著裝?哦,原來是目連山野人表演。走進木屋,還有目連戲表演,民歌演唱。
這裡的民情很淳樸,我的導游很特殊,在他們的陪同照顧下,我玩的也很盡興,非常的開心,謝謝!
和驢友們分享一些美麗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