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鼓浪嶼(二)

作者: 一束狗尾巴草

導讀菽莊花園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借”:林爾嘉把臨海的坡面,海灣裡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這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公園都無法領略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和情趣,這是菽莊花園最秀人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洶湧激越的海浪,澎湃 ...

菽莊花園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借”:林爾嘉把臨海的坡面,海灣裡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這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公園都無法領略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和情趣,這是菽莊花園最秀人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洶湧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遠處的南太武,近處的擔嶼、青嶼、浯嶼,煙波浩渺、風姿綽約;前方的日光岩,英雄山乃至海滄的嵩嶼角都成了花園的外景,構成一幅動感的立體畫,十分秀美。





菽莊花園的第三個特點是:動靜結合的“巧”:林爾嘉對動與靜的處理也頗為獨到,坡面建一片假山,按地支分裂為“十二洞天”,洞洞相聯,讓孩子們去追玩,顯出跳動出沒的動景;坡邊建有小亭小閣,休息觀景,表現靜雅的環境。海潮的流動,長橋的安臥,岸上花團錦簇,海中百舸爭流,都體現了動與靜的交融與和諧,匠心獨具!還有林爾嘉把台北板橋別墅的小板橋也搬了進來,把眉壽堂,壬秋閣等建得小巧玲瓏,采用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琉璃粉牆,小橋流水,淡雅高潔,與海色、山色、天色渾然一體。四十四橋凌波臥海,按不同地形變化,依山壘石建亭,圍池砌階聯以曲橋,宛如游龍。使小巧玲瓏的花園,擴大數倍,且園內亭閣無一雷同,此乃巧字做工夫。這些組成了風格統一的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群體,使整座花園既有江南園林的秀美,又兼閩南園林的亮麗。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坐落在東南海濱著名景點“菽莊花園”內。

走進鋼琴博物館,你就會被其規模與形式震撼,參觀者隨著陳列品似乎在考察鋼琴近200年的演變歷程,這裡展出的“年紀”最大的琴近200歲——19世紀初倫敦克萊門弟公司(Clementik Company)制造的琴,至今高齡已近200歲。縱多的琴大多超過了100歲,這些古琴的款式、設計都不一樣,但都制作得非常精致,琴身的花紋就跟水墨工筆畫一樣細膩美觀,那全是當年造琴師用手工一刀一刀地精雕細刻的成果,可以說每一台琴就是一件手工藝精品,在展廳,即便古鋼琴本身“一聲不響”,只是當作靜物擺著,也是一件美妙的藝術品。











遺憾的是,館內禁止拍照,工作人員如克格勃一樣盯著我,更無法近距離拍攝這些古琴的風韻,僅有的幾張照片也是“偷偷摸摸”的匆忙之作,面對這些古琴,那美妙的旋律仿佛又在耳邊回蕩。









過去田園安寧的居民小島,如今沸騰起來,這個國家評為五星級的旅游景點,早就少了原著居民,政府的管理是居民能出不能進,其實鼓浪嶼人想的也挺開,只要在這裡有一套房子,實際上就有一個金礦,每天流入的都是花花的銀子,自己每天住在這裡鬧得慌,現湧擁入的都是全國各地的小商小販,更多的是川流不息的游人,於是這座文化小鎮失去了傳統的文化意義,全被銅臭腐蝕成唯利是圖工具,滿大街都是賣紀念品和小吃的店面,特別是晚上,這裡永遠是一個不眠之夜,最有特色的應該屬各式咖啡屋和具有浪漫色彩的酒吧,清一色的年輕人早就將小店擠滿,似乎這裡永遠都是這樣熱鬧。

買點冷飲,漫步在喧囂的小巷,偶爾走進一個店鋪看看,什麼都有市場,什麼都能賣出去,還發現一個特點:什麼都不打折,原因很簡單——店主不愁銷路,今天賣不完,明天接著賣,店面外永遠都有川流不息的人流。







遠離人流,只有海邊是寂靜的,於是,傍晚時分,甚至是半夜,我都想在海邊走走。

熱鬧的還是輪渡碼頭附近,這裡和廈門中山路相應,坐在環島路的欄杆上,遙望對面中山路的霓虹燈、高層建築的射燈和許多彩色聚光燈,燈與海面的反光交相輝映,閃耀奪目,使島上、海上、天上三維空間顯出燦爛迷人夢幻——這就是鼓浪嶼的迷人之處。





有人說未到日光岩,等於未到鼓浪嶼。作為鼓浪嶼上唯一的制高點,在上面可以看到鼓浪嶼全貌,還可以遠眺廈門本島,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小金門。因此第三天上午的目標就是日光岩了。

進入日光岩景區就看到大石頭下的日光岩寺





你見過這樣的香麼?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