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遇知音
秋天芸香撲鼻的時候,攜友去水鄉小鎮閑庭度步,可能因為常來常往的緣故,所以輕車熟路的過了橋橋巷巷、街街廊廊,像重逢的知己將腦海裡的記憶又刻畫一次,只是每次的感受不同以往罷了;還會在香花橋邊的飯店裡嘗些城裡買不到的時鮮或正宗美味,聽到店主客氣又親切的一句:“來啦”,像是進了家門。喜歡融在風景裡的感覺;大概不是雙休的原由吧,小鎮游人不多,店家也悠閑的聚攏在一起聊天嘻笑,有搭沒搭的對走進小店的游客瞟上一眼,有心沒心的討價還價,到也配合著小鎮的與世無爭的氛圍。。。。。。
走累了,想到夏天有好喝酸梅汁的那個台灣阿姨的小店,去坐坐吧,於是邊走邊看的向那蕩去,遠遠的從小店推開的窗裡傳出曲聲,像是忽然調動了我所有的聽覺神經,聲言裡透著悠揚的感傷,又含著抽走靈魂的神秘,像在久關小屋的你面前突然推開了一扇窗似的,在滿目鮮花的廣闊草場上,一群白鳥劃過點綴著幾朵白雲的藍色天幕,遠山的翠綠杉林裡掛下一條流淌的水簾,空氣裡彌漫著雛菊和車前子的迷香,微風拂過,傳來遠方蟲鳴鳥語;以前從沒聽過這種曲調,像又把我帶回旅行裡的香格裡拉。。。。。。。
我迫不及待的走進店裡,店主變成了一個有著書生氣質的小伙子,穿著圍裙的他正跟著CD機裡放出的曲子吹著個奇形怪狀的東西,那音調有些像排蕭又有些像長笛,店裡的陳設也變了些,只是先前路過時看見外圍沒怎麼變,牆上掛著許多造型的陶器,有些小孔,顏色也很鮮艷,倒更像是前衛的項鏈或掛件,見我好奇,店主終於讓我知道了它的名字----陶笛。
我聽到的那首曲子叫(故鄉的原風景)創作和演奏者是日本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曲子故然打動我,更感興趣的卻是那樂器--陶笛,這是一種極古老的樂器了,16世紀後傳到歐洲,不斷得到改造,由一孔發展到多孔,音域和音色都大大的增加了吹出的聲音更是請麗婉轉,勾人魂魄,往後演奏的人和曲子也壯大起來,到了1920年後,有個日本青年明田川孝在德國初次接觸到這種樂器後,被它深深的吸引,如疵如醉,後來他還改進了陶笛使它風靡了全日本。
我後來也找到了()也將它推薦給好友,我只能推薦說:“這曲子很好聽,你去聽,真的”再多說,好像就顯多余了。在聽()時,我總在想,也許只有陶笛才最適合演奏它,用泥土做成的樂器才能吹出泥土裡散發的氣息,那是對遠方的懷念和向往,孔裡灌滿了風聲、草聲、流水聲、鳥鳴聲。。。。。月夜,你關窗嚀聽,像在聽心靈裡的夢囈,讓你全身心的安靜到自己的世界裡,讓你安睡在自己的樂土上,像孩子依偎在母親的臂彎裡,香甜如飴。月光在散落,像雪花,晶瑩的,花朵般的,如瀘沽湖上轉眼及逝的桃花,世界如此的寧靜,寧靜的仿若人生初相見,初相見是什麼?你的純真,你的懵懂,如嬰兒看世界,一片澄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