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座下海廟

作者: 夢游愛好者

導讀 (下海廟天王殿) (下海廟大雄寶殿) (更多下海廟圖片參見博客http://***/u/1623721637) 2011年9月13日上午9時30分,下海廟內佛音繚繞、香燭裊裊,擊鼓集眾,所有法師、護法居士雲集於大雄寶殿前,在聖緣法師的主持下,隆重舉行了下海廟山門修繕落成典禮。 下海廟山門原為一開間,這次重新修繕時搬遷了架在山門前的電杆電纜,為了保護中間那座原來的山門結構,將 ...



(下海廟天王殿)



(下海廟大雄寶殿)

(更多下海廟圖片參見博客http://***/u/1623721637)

2011年9月13日上午9時30分,下海廟內佛音繚繞、香燭裊裊,擊鼓集眾,所有法師、護法居士雲集於大雄寶殿前,在聖緣法師的主持下,隆重舉行了下海廟山門修繕落成典禮。

下海廟山門原為一開間,這次重新修繕時搬遷了架在山門前的電杆電纜,為了保護中間那座原來的山門結構,將山門水平移動了三十七公分,然後垂直頂升了四十五公分,並增加了左右兩道門,成為三開間的山門。此外這次同時新建成的廟內建築有小花園、放生池以及素齋館。

上午10點整,由覺醒大和尚主法的山門落成灑淨儀式正式開始,在場的數百名佛教信徒參與了灑淨活動的整個過程。

下海廟位於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地區的昆明路73號,俗稱“夏海廟”、“義王廟。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l736~1795),當時僅有房屋九間,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嘉慶中間(1796~1820)荒塌,由心意師太重修,此後作為一所臨濟宗的比丘尼道場。鹹豐四年(1854)又購地八畝一分七釐多,逐步擴建,相傳心意師太至98歲高齡時,交法成師太繼任主持,陸續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間房屋殿舍。光緒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師太繼任,光緒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後殿等十余間房屋。此後,先後由福根、覺蓮繼任。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房屋被日軍炮火全部焚毀。1941年起,由覺蓮募資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後,基本保持原有規模。

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人工小河。宋代為解決吳淞江(即蘇州河的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裡開通一條進入吳淞江的水道,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當時,吳淞江現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上海之名是起源於上海浦的,後來建鎮,叫上海。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後來幾經變故,成了現在的海門路。下海廟就在海門路一端。那時候,從現在的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全是漁村。漁民出海打漁,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這座小廟應運而生。居民船民進廟燒香,常常提籃而過橋,故名提籃橋。

經過文革的破壞蕭條之後,1990年籌建恢復。1992年1月30日正式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目前下海廟建築面積約為1800多平方米。有前殿、後殿和東殿三殿,前殿的大雄寶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釋迦牟尼佛,東觀音,西地藏菩薩。 後殿供奉西方三聖,千手觀音等像。東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還有齋堂等附屬用房。

下海廟的楹聯極具地方特色,如天王殿的兩幅:

“風雲萬色下海廟二百年來秀甲滬東座鄰黃歇浦,貝葉三乘彌勒佛一布袋裡靈佑民間門對百姓家。”

“放眼遙望浦江隨處可通浦江都是功德水,舉頭瞻仰彌勒有容乃大彌勒常擁吉祥雲。”

有的則充滿禪意,如大雄寶殿的兩幅:

“戒慧光中煙雲皆般若,清涼界外華石盡真如。”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