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場鄉,位於大巴山深處,海拔比縣城要高,夜裡也比縣城更冷得多。住在龍鳳場鄉的那一夜,感冒加重,咳得很厲害。
實際上,這已經是第二次來龍鳳場鄉了。第一次來的時候,正好趕上教師們都要考試,只走訪了兩個學校,就又回縣城,准備過幾天考試結束、學生上學後再來進行監察工作。
教師的考試,對他們來說是人生最重要的機遇之一:代課教師轉正考試!
一旦通過考試,代課教師們就像鯉魚跳過了龍門,從此搖身一變,成為了有國家正式編制的在編教師,收入提高幾倍不說,還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將來到老退休,每月還能從財政局拿到一筆不少的退休金,即使兒女不孝,也不用擔心會被餓死。
為了這光輝燦爛的前景,每一年,代課教師都前僕後繼,拼命復習,希望能通過國家正式教師資格考試,但結果常常是在龍門上碰得頭破血流,能夠通過考試轉正的,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轉正考試是有名額限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通過,其他的代課教師,只能回去臥薪嘗膽,努力准備下一年的轉正考試。
而且,還有社會上的人員來參加考試,與代課教師們競爭正式教師的職位。一些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也來參加考試,代課教師們那麼久沒有在學校學習,參加考試的技藝都生疏了,在所受教育層次上又不及大學生,在競爭方面常常會處於劣勢。
有些代課教師,年年復習年年考,到老也考不過去。每年有無數代課教師拼搏奮鬥,將所有希望寄托在這上面,讓轉正考試的競爭十分慘烈。
教育局主持考試,是要收考試費的。而且數額不小,貧困的代課教師們也只有省吃儉用,拼命攢下錢來交納考試費用,讓教育局能夠擁有更多的辦公經費。
我第一次去的那一天,到了學校,才知道教師們都回家復習去了,准備以全部精力投入到第二天的考試之中。學生們也都放假,整個學校空空蕩蕩。
幸好我們事先還和龍鳳鄉中心校聯系過,他們打電話給長嶺村小學,找了一個女教師留在那裡,等著我們前去監察。


我和巴研會的志願者來到長嶺村小學,發現學生們都已經回家了。因為要找一個學生來填表,所以圖書管理教師找到一個住在學校附近的學生,讓她來填寫學生調查表。
圖書室只有一間屋子,裡面還放著床,可以作為教師休息用。大概這就是教師的臥室,裡面放著圖書,可以兼作圖書室。看起來比較簡陋,條件實在算不上很好。
書實在不多,只有一個很小的書架,而且只放滿了一半。這裡的鄉村小學,實在是太缺乏課外書籍了。
龍鳳場鄉的村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許多村小都有教學樓。長嶺村小學的書籍比花溪鄉兩所小學的書籍少得多,可是教學樓要比他們強,雖然很舊了,不過能遮風擋雨,又挺結實,而且有教學樓的學校給人的感覺比較正規,哪怕那所教學樓總共只有兩層。



OCEF在龍鳳場鄉進行著一個重要的項目,那就是圖書交換計劃。
具體內容是,在一個鄉的幾所村小裡面,每半年進行一次圖書交換,就是將兩所小學的藏書互換,讓每個學校的孩子都能有新書可以看。
長嶺村小學,也被稱為龍鳳場鄉五村小學,這一學期剛跟六村小學進行了圖書交換,現在的書籍是從六村小學那裡拿來的,而五村小學原有的書籍,已經送到六村小學了。
圖書交換計劃在實行中,會有一些困難。例如圖書的運費該如何解決,在運送過程中損毀或丟失了怎麼辦,等等。
但這些困難都得到了克服,五村和六村小學進行了圖書交換,讓不多的藏書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們看到。
龍鳳場鄉的各個村小,藏書都很少,不夠學生們看的。通過圖書交換計劃,學生們各個學期可以看到的書籍增加了。



龍鳳場鄉各村小都由鄉中心校管轄,校方對於OCEF圖書工作還是很支持的,因為我們要來村小考察圖書使用情況,校方找了輛面包車到長嶺村小學,接我們去酒店埡小學進行監察。
酒店埡小學的教學樓更漂亮一些,雖然也只是兩層小樓,卻是新建的,表面貼著瓷磚,是很好看的一座教學樓。
不過,這是因為從前的校舍在地震後成為了危房,所以才有財政資金劃撥過來,給這所村小建了新的教學樓。
從此也可以看出,龍鳳場鄉的村小得到的教育資源和財政撥款,要比花溪鄉的村小多得多。在這所村小可以有四年級學生在校上課,人數也比花溪鄉村小多上一倍了。


但這所小學的圖書數量,連花溪鄉走馬村圖書室的一個零頭的零頭都不到!
走馬村只有小學一二年級的五十多個學生,藏書量就達到了兩千五百;酒店埡有四個年級上百學生,所有的書籍只有區區二十一本,平均五個學生才能看到一本書!
酒店埡小學沒有書架,也用不到書架。所有圖書擺放在一個很小的小桌子上面,還是綽綽有余,桌面上甚至可以說是空蕩蕩的。
這張照片,就是小學圖書室目前所有藏書,總共十六本,另外有五本已經借閱出去了。


這所小學和長嶺村小學一樣,整棟教學樓空蕩蕩的,沒有一個學生,都放假回家去了。為了找到一個學生來填調查表,圖書管理教師給一個學生家裡打了電話,叫了最近的一個學生跑步前來,填寫圖書項目學生調查表。
龍鳳場鄉有幾所村小需要走訪,別的學校離得遠一些,而且裡面都沒有學生,教師們也在一心准備轉正考試,大都回家去復習了。所以,我們只能暫時離開,回到縣城去等待,准備過兩天教師們考試結束後,再到其他學校去進行監察。



下個星期一,我在縣城坐上長途車,向著龍鳳場鄉進發。
這一次,只有我一個人前來。巴研會的工作繁忙,原來那名志願者又受到成都團委的召喚,在前一天剛趕到成都去了。不過,這條路已經走過,再去就沒有什麼困難了。龍鳳場鄉中心校的校方也比較重視圖書工作,已經在學校等著我,准備配合圖書監察工作。
在鄉場下了車,向鄉民問了路,走過一條街道,找到了龍鳳場鄉中心校所在位置。
學校派出一名教師,幫我找了一輛摩托車,送我到環山村小學進行監察。這輛摩托車,就是前面說過的“摩的”,大巴山區最重要的出租車輛和交通工具。摩托車司機是一個很老實的鄉民,整天騎著摩托車拉貨運貨,送人上山下山,賺取一些辛苦錢,騎車技術倒是一等一的好,走山道的經驗十分豐富,在坐過他的車之後,就知道他的技術是如何好了。他的技術,越是在路況很差的山道上,就越能體現出來。幾乎無法通行的山道,他也能越過去,並不覺得艱難。而這次我經過的,就是路況最差的一條道路。從鄉場到環山村的路,要上很高的山,整條路都是泥土石頭構成的,像水泥瀝青一概沒有,摩托車開在坑坑窪窪的道路上面,顛簸得很厲害,還好我已經有幾年沒有暈車了,摩的開得也確實很慢。
前幾天沒有到環山村的原因之一,就是剛剛下過雪,道路難行。如果騎摩托車走在山道上,很可能會滑倒,連人帶車摔到山崖下面去。山很陡,盤山公路上沒有護欄之類的防護設施,衝出山道後會向下摔落很長一段距離,等掉到山下不死也要骨折。其實那一天,我在縣城和花溪鄉的時候,都是在下雨的。可是到了龍鳳場鄉,就成了下雪,因為這裡的地勢高,氣候寒冷,降水都變成了雪。
而環山村的地勢,是比鄉場還要高的,氣溫只會更低。
如果在酒店埡監察完後,直接到環山村監察,那麼就需要徒步行進,在雪地裡走上幾個小時,到天黑也下不了山。
這一天去環山村的時候,雪已經停了好久,而且都已融化,和前些天相比,地面已經很干了。
但就這“很干”的地面,還是到處都是積水。許多低窪路面上,十分泥濘,摩托車的輪子深深地陷到泥裡面去,只能由司機用腳踢著輪子兩邊,路面隆起的泥,一點點地行進。
我坐在摩托車後座上,也幫不上司機什麼忙,只能努力抓緊免得掉下去,並抬高雙腳,不讓腳踢到車輪兩邊隆起的泥塊,至於衣褲鞋子上濺上些泥倒是無所謂了。
在摩托車上當然不能拍什麼照片,只有到了一段無法通行的路段,下車後才能在路上拍些照片,而這時是上坡路段,路面上已經沒有什麼泥水了。
這一段路,是到環山村的路最難走的一段。一塊巨岩隆起在道路上,以村民們自發修路的力量,根本無法把巨岩移走,只能讓它作為路面的一部分,留在那裡。
而那塊巨岩上面,如果要騎摩托車的話,就只能有一個人騎車通過,無法帶人。不然的話,重量太大,摩托車輪子會在岩石上面打滑,沒有足夠的力量驅動摩托車上山,兩個人都會摔倒,如果有幸向旁邊滾一滾,就有希望從懸崖上摔下去。
這段路,需要我下車步行,直到通過這塊巨岩,到了上方較平坦的道路,才可以上車繼續行進。


在西南地區的山地間行進,常常要冒生命危險。
我一個同學曾到貴州支教,北方人到西南山區並不習慣。有一次坐車去下面的村小,一路都緊緊抓住面包車內的把手,生怕汽車從山道上面掉下去。
這倒不能怪他膽小,實在是貴州的山路太過崎嶇難行,要在盤山的道路上繞來繞去,路況極差,顛簸難行,單是劇烈的顛簸就足以讓人頭昏眼花,何況西南山區的道路一般都是環繞著陡峭的高山構建起來的,道路的另一側就是懸崖,沒有防護欄杆,稍一不慎,就會整車掉下去,在山崖下面摔得粉身碎骨,誰也不能僥幸活命。
實際情況當然沒有那麼危險,當地山區所有的司機都慣走山路,也知道山道的危險,不會像平地開車那樣橫衝直撞,駕駛起來都非常小心,在盤山的崎嶇山道上習慣地繞行,雖然走得慢些,行車安全還是能夠保障的。
只不過北方人在平原或是城市生活習慣了,初到西南山區,坐著這麼顛簸的車,感覺到山道那麼危險,常常會不適應,到達目的地後從車上下來,就有死裡逃生的喜悅。
危險也是確實存在的,那一年看到新聞上說,一輛大客車從重慶到貴州去,正好遇上大霧天氣,那輛車就翻到山溝裡面去了,一車人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的。
前幾天去花溪鄉中心校,那位愛心螞蟻的支教志願者給我介紹了一些貧困學生,其中就有一個孤兒,父母在某年春天外出打工,准備坐車到東部沿海地區去,路上大客車遇到車禍,一起殞命。
從龍鳳場鄉到環山村的路上還好一些,從來沒有客車出過車禍。實際上是這條路根本就走不了大客車,連吉普和越野車都別想通過這條又窄又陡的山路,自行車就更不行了,除非有鐵人三項賽選手的體力,否則誰也不能騎著自行車在這麼陡的高山上行進。
在大巴山區,山路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車。鄉民們在外打工,有的掙到了錢,就買了摩托車代步,免得出山還要步行那麼遠,又累又費時間。
不過初學摩托車的人,有時候就會犯錯誤。就在我經過的這條山路上,每年都有人駕著摩托車衝出山道,掉到山崖下面去,是死是傷就看個人的幸運指數了。


環山村小學就在高山頂部,有兩排破舊的瓦房作為他們的校舍,連窗玻璃都沒有。
根據推測,這裡比花溪鄉走馬村冷一點點,理由就是花溪鄉下雨的時候,這裡在下雪。
不過這裡的孩子們比較抗凍,雪天的教室都不關窗戶,當然也是沒有窗戶可以關,連窗子上面蒙著的塑料布都少了半截,比較方便寒風往教室裡面灌。
義工日志(監察手記)原址: http://china.ocef.org/bbs/viewthread.php?tid=85311&extra=&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