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隨著上海浦東飛往西安的航班平穩降落在鹹陽機場,開始了4天的陝西之旅。短短4天時間內,參觀了秦兵馬俑、大慈恩寺,拜謁了黃帝陵,走訪了革命聖地延安,領略了華清池的雍容華貴和壺口瀑布的奔騰激昂,欣賞了西安世園會的滿目芬芳。幾天來,奔走在沃野千裡的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之間,吃著大紅棗、喝著小米粥、聽著醇厚的陝西方言,總有一種感動湧在心頭。
陝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國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中國的大地原點和時間原點(國家授時中心)均彙集於此。這裡有藍田猿人、仰韶文化和半坡氏族,這裡有女媧、伏羲和炎黃二帝,後稷在這裡教稼先民,倉頡在這裡發明文字;周文王制定禮樂、周武王分封天下,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武帝征服匈奴,更有萬方來朝、辭賦滿江的大唐盛世;有鑿空西域的張騫,有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有舍身取法的唐玄奘,有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李白在這裡寫下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也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而陝西最濃墨重彩的無疑是革命聖地——延安。延安,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從1935年至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裡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領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篇章。就在這片黃土地上,就在這片舊窯洞裡,誕生了《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論共產黨的修養》等光輝著作。
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我們參觀了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站在延河畔,眺望寶塔山,思緒跨越千年,穿越時空與各色英雄豪傑神交。就在900多年前的寶塔山下、延河岸邊,貶後起用時任陝西河東宣撫使兼知延州(即延安)的範仲淹成功抵御了西夏國的來犯,並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歷史有時是相通的,歷史也總向我們昭示著什麼。幾天來的行程,始終有個問題縈繞在心頭: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片土地,如此堅實厚重,如此剛健頑強,如此生生不息,如此汪洋肆縱。直到在延安遇見範仲淹,我才有了答案。我想,應該就是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厚德載物、追求和諧的民族理想吧。貫穿從炎黃、周秦、漢唐,直至範仲淹乃至我們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的,不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昂揚拙樸的精神嗎。有了這種底蘊,就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度,就有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
離開陝西時,下起了小雨。但我腦海中始終定格於一個畫面,那是電影《黃土地》的影像:高遠明亮的藍天,深厚無垠的黃土,肆意揮灑的腰鼓,倔強樸實的人們。那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高天厚土,剛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