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村裡摘桃忙 窈窕淑女奔馬場
金泖漁村嘗美食 輕舟已過黃浦江
---11年7月“大暑”鄉村游
七月流火,適逢大暑(回來後才知),一行5車14人按計劃准時到達集中地(佘山腳下的陳家村)。
沒有四季,哪來粟米瓜蔬;人也如此,整天空調,不分寒暑,必無強身;該出汗時就出汗,排毒解淤。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已不知蒲扇、躺椅為何物了;因而,適當暴曬流汗也是適應自然法則的需要。
陳家村的水蜜桃園已來過三次。桃園的沈阿姨已在那裡等候(隔日電話聯系過,幾次摘桃,彼此已熟悉);阿姨的女兒女婿要上班,故只有阿姨一人招呼。
沈阿姨告知,今年雨水少,日頭毒,故桃子比往年要甜,為證實,其先奉上桃子,讓大家品嘗,果然甘甜無比。
圖為:品嘗桃子 汁液滿嘴
孩子與大人們一起,提籃挎桶湧入桃園,開始采摘。
見圖
桃園邊盛開的荷花
離桃園不遠,有個馬術會所,幾個女孩吵吵要騎馬,大人們一番猶豫後,在得知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女孩們得以如願。可惜,唯一的一個小男孩,猶豫膽怯,未能上馬一跑。
見圖:
中午,我們前往上周曾到過但未品嘗的金泖漁村就餐。
該漁村的設施要比上次我們吃過的江南第一網好的多,菜也精致;之前,我們通過大眾點評網,了解到該漁村的特色菜,如白水魚,野黃鱔、醬鴨(野生),白斬雞、螺絲,小紅薯、南瓜等等;故依葫蘆畫瓢按介紹點菜,味道果然強於江南第一網,尤其是上次一起去過江南第一網的老邵,小金與我感觸更深;而且價格也厚道的多。
該漁村,生意爆好,車子停滿,好在我隔日已預定,否則位子都沒了。我們的包間一房二桌臨江親水,憑窗能眺望到江南第一網。
當晚,回到家裡看電視,得知今日是大暑,按老俗要吃雞、鴨、鴿;巧的是我們中午吃了兩樣,也足矣了。
午餐後,到漁村的後花園逛了逛,亭台樓閣,小氣流水,景色不錯,還飼養了許多小動物,如孔雀、黑天鵝、野雞、野鴨,鴛鴦等等。孩子們興奮地與動物玩耍。
見圖:
該漁村還有魚塘可供垂釣,計劃天風涼後來此垂釣,並再次就餐;阿姨們可在亭台樓閣閑聊觀釣,漁村還有客棧,120元一晚,有興趣的話,還可住上一晚。
午餐後,蔡蔡一家有事,先走了。 我們繼續南行,穿過無數條鄉間無名小道,到達東三古渡口(浦江源頭)。該渡口自明清以來就是兩岸百姓的過江的地方,後逐漸衰敗,為了民生,去年政府出巨資,重新修葺一新,配上輪渡機船;來回只像征性地收取1元錢;過江百姓寥寥,大伙見一幫市區人開車來過江,有些詫異。
輪渡的班次還很密集,等候幾分鐘就開了。在浦江源頭,坐船過江來回,別有味道。JJ的孩子,睜大眼睛好奇的四處張望,這恐怕是他第一次坐輪渡。
在他們過江的時候,我獨自駕車溯江而上探路,之前知道此地有個生態濕地,是勝強影視基地出資所建,位於泖江與浦江會合處,呈三角地帶。江邊的小路豎有路障,我的車扣卡扣可過。沿江而上,行駛約4-5公裡,終於找到那片生態林與濕地,大片林地與濕地,渺無人煙;只見到幾個來野餐與釣魚的當地青年。
泖江與浦江在次會合奔騰東去;三角陸地上還建有幾間塑鋼房子,但已無人值守,旁邊有個燈塔孤獨地豎立在江邊,默默無聞地為來往的船舶指引航向。江邊豎有一塊標牌,到杭州152公裡。
濕地旁有大片的荷花盛開
見圖
考慮到其他幾車,無法通過那個樁頭,我駕車圍著兩江岸邊的小路探路,在一座大橋前看到一條土路,由於已沒了方向感,怕走錯,故未能繼續而折回,後才知道哪土路是對的,可直接通到東三碼頭。
之後,我們的車隊就從那土路開到了兩江會合處。
兩江交彙,碧濤滾滾,百舸爭流,海鷗翱翔。
見圖:
美麗的江景自然勾引我下水的欲望,可惜男人們裡只有我一人孤獨入水。想起二周前,在江南第一網的泖江裡,LM在我的鼓動下,盡管贅肉鼓鼓大腹便便,但尚能下水一搏,其雖泳技差矣,但精神可嘉可賀;JJ的兒子上次也在水中撲騰了幾下,可此次,打死也不下了;無奈,偌大的江河,龐大的隊伍,只能孤獨求敗。
見圖:
之後,我們在兩江的堤岸邊,合影留念,可惜少了CC一家。
東三濕地,春秋之際,來此觀景、野餐、釣魚,聊大天,還是很愜意的。
此地,罕為人知;偌大的上海,能找到這樣一片恬靜雅致的地方,實屬不易。
若干月後,我會再來。
3點,全體人員,打道回府,從塔閔公路上G1501高速回市區,結束了歡愉的周末自駕游。
Xujianzhong
201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