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手頭的工作,趁著記憶還新鮮,把前幾天去哈爾濱的感受寫下來,免得再遺忘。
東北,與我而言,一直是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白山黑水只是影視劇裡的描寫,爸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畫了很多圓圈,意味著我們一家人曾經到過的地方,獨獨東北是一片空白,那裡,對我們來說,是處女地。現在,由我來塗上精彩一筆,來填補這個空白。
飛行時間總共4小時,中間在西安轉機,距離約有2000多公裡,第二天去了著名的中央大街,據說始建於1898年,是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街道兩旁是歐式建築,造型流暢優美簡潔,真是別樣的景致,可以想像多年前俄羅斯人在哈爾濱大興建築之風,這條街可以說是包羅了西方建築各流派的風格,一處與一處不同,看的我眼花繚亂,地面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方石,經過百年的磨礪已經油油亮亮,密密實實的守護著滄桑的歷史,聖索菲亞教堂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半圓屋頂,褐色磚瓦,不時有宗教音樂闖入耳膜,抬眼望去,有白鴿在盤旋,讓人不由自主會屏住呼吸,不由自主安靜下來,游客很閑適的三三兩兩坐在一旁,或者從不同角度拍照,在我看來,再怎麼拍,也拍不到它的莊嚴,肅穆,恢宏,大氣,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松花江邊,看滔滔江水一望無際,腦海裡是那首很悲壯的“松花江上”,回首那段被鐵騎踐踏的歷史,讓人明白並懂得,一定要國強才可以家富,才可以不再被欺凌。
多年前的一部影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說書人王剛讓我們知道了哈爾濱,現在,站在這塊土地上,更多的感到厚重,凝練,和無法言說。這個老工業城市並沒有我想像中的華麗和時尚,在我到處隨意游走的兩天裡,我看到的是破舊的老樓,不算干淨的街道,和罵罵咧咧的的士司機,哈爾濱的出租車實行的是拼車制,我們四人曾在路邊站了近一小時也打不到車,原來的士司機看我們滿員而拒載,害得我蹲在路口眼巴巴張望,像個落魄的人兒。好在我們問路的女孩很是熱心,多少讓我們的心有點暖意。哈爾濱天亮的很早,大概凌晨4點就會破曉,讓我們這些西北來的人很難適應,飯菜還算可口,但是我們慕名而去的“殺豬菜”就很一般了,有點失望的感覺。路邊隨處可見“馬迭爾”冰棍,兩元一根,味道還行,臨行前在網上搜了哈爾濱的特產,於是想一一買來,“大列巴”面包有些酸酸的,口感不好,沒買。“格瓦斯”據說用面包發酵而來,我嘗了一下,就是面包發酵水的味道,沒買。在果戈裡大道的秋林公司,排了好久的隊買了有名的紅腸,木耳是不可缺的,買。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買到我愛吃的山核桃。呵呵呵。那裡路邊的小商店都叫做“**倉買”,第一次見到。
短短的幾天行程,有走馬觀花的匆忙,有慢游閑逛的愜意,還好,還好,讓我又認識了一個地方,讓我又充實了不少。